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大學生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希望把自己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2021立邦“為愛上色”年度分享暨第五屆大學生農村支教獎頒獎典禮上,在全國100支大學生支教隊伍中,獲得大學生農村支教獎全國金獎的北京大學紙路益行社成員左右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如此表示。
先弄清學生缺什麼,再考慮去教什麼
據瞭解,北京大學紙路益行社長期關注中國欠發達地區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問題。為讓支教課程有的放矢,紙路益行社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預調研,透過調研資料發現,相比同年齡學生,寧都中學的學生心理韌性較低、學習自我效能弱。
圍繞這兩個突出問題,團隊將“健康知識科普+心理支援干預”定為核心課程,全學科貫穿多向知識的拓展和學習興趣的引導。
今年8月,左右作為北京大學紙路益行社赴寧都中學實踐團的一員,在江西省寧都中學進行了10天的支教活動。這不是她的第一次支教,2018年曾去尼泊爾進行了國際支教。
這次赴寧都中學實踐團的隊長就是從寧都中學走出去的。隊長的一番話給左右留下深刻印象,他說,“之前都是苦學出來的,來到北大才發現世界很大。慶幸自己有機會接觸更大的世界,但遺憾的是有更多處於這樣環境中的同學,學習興趣很早就被抹殺了。”
教育幫扶,幫扶學校迫切希望的是帶來的“實用”的教育,解決他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在具體支教課程設定上,紙路益行社團隊開設了12門選修課,如審視《火影忍者》動漫的內在價值、“詩人之死”等,希望用學科激發模式,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挑戰慾望,從而提高自主能動性。
對於十天的支教效果?在左右看來,比預設的要高。讓她感到意外的是,在學習興趣培養上,當選修課《火影忍者》和量子物理課程在同一時間時,全年級一半學生竟然選擇了高深的量子物理課。
鄉村學校的教室裡孩子越來越少
“平時在漂漂亮亮的教室裡見到孩子,家訪後才發現我們忽略了他們的真實生活。”談到支教後最深的印象,中南大學山那邊文藝支教團成員鄭慧君說出了短期幫扶教育無法面面俱到解決學生問題的無奈。
同樣獲得支教獎金獎的中南大學山那邊文藝支教團,在對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鎮民進行問卷調研後,總結出了鄉村生源流失的原因。
一是,上學距離遠。這種情況,起源於2001年正式開始的“撤點並校”政策,即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使學生更多集中到城鎮學校。“撤點並校”政策的初衷,就是要改變“村村辦學”的教育格局,以集中辦學的方式提升教育經費的投資效益與教育質量,可這也導致了村裡學生上學路途遙遠,而學校無力提供校車的問題。
二是,城市和鄉村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當下鄉村學校環境雖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教學設施還有待提高,圖書館藏書少,沒有學生用餐食堂,沒有多媒體教室等問題凸顯。面對教育資源的不足,不少家長就會選擇在務工的城市讓孩子讀書,從而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
三是,網路文化盛行,萌生上學無用理念。除了距離和教學資源問題,山那邊文藝支教團在調研中發現,隨著短影片平臺的爆紅,不少當地人認為即使不用讀書,當“網紅”就能掙錢,這導致了很多學生對讀書沒有了興趣,出現厭學輟學現象。
今年夏天,中南大學山那邊文藝支教團走進大圩鎮第二小學,進行了15天的文藝支教。對於幫扶學校需要得到怎樣的幫助,隊長劉永昌在支教期間觀察到,現在縣域學校的硬體設施較為完善,就藝術教育而言,學校需要的是專業的老師,彌補學生對藝術教育的缺失,因為短期支教解決不了長期藝術教育缺失的問題。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