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個姜農朋友春節吃飯,說我幹銷售二十年,能不能告訴他,今年的生薑市場如何走勢,今年還能不能繼續種植生薑。
我很無語,原因很簡單,雖然市場是想通的,但想要準確預測市場,從業時間越長越不敢下結論。前年,生薑市場非常好,地裡直接收購價接近五元,市場價八九元一斤,姜農賺的盆滿缽滿,導致去年大量投入種植,結果價格一落千丈,幾乎所有的姜農不僅虧損,還大量積壓。
按市場慣性分析,今年種植戶一定會減少,市場價格受供需影響上漲是基本的判斷。但由於去年姜的大量積壓,今年即使種植戶減少,也很難預測市場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結果。雖然我內心裡支援他今年繼續種植,但涉及到姜農的收益,那可是真金白銀,真的不敢貿然說話。
我在國企從事銷售二十年,最大的感觸是不敢妄言市場。經驗告訴我,幾乎所有的預測都是失敗的。最明顯的幾次預測案例我歷歷在目。
二零零二年初,剛進入銷售崗位,資訊部門花費了很大心血,把供需兩頭的市場資料,和經濟自然增長可能造成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當年的十月份後公司產品價格會大跌。可實際結果到了九月底,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大漲;
二零一零年九月份,公司庫存壓力比較大,我們的預測是,年底之前市場不會出現轉機。為降低庫存,公司給銷售部門的指標一壓再壓,搞得的大家用盡吃奶的勁,把幾乎所有潛在的和現實的使用者都給足了政策,也沒有完成銷量指標,還引發了同行的價格戰。結果到十月初,由於某些省份碳排放指標問題,同行產品生產受到影響,導致價格一個月內四次漲價;
按市場慣性,一季度受春節假期的影響,幾乎是傳統的銷售淡季。所以幾乎每年二月份不僅價格低,庫存壓力也比較大。二零一三年年底,我們提前做了一些經銷商和廠家工作,讓這些客戶,利用二月份的價格優勢多備點貨。這些使用者也非常理解和支援,很多使用者採購量都比同期有所增加。可結果是,到了二月份,各種因素導致了進口量的減少,我們的產品價格不降反增;
預測相對較準的情況只有一次,就是零八年奧運會後的九月份。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資訊量很猛,預感性很強,但實際程度遠比預測的結果嚴重,產品價格幾乎是腰斬,非常可怕。
當然,我想說的是,中國市場太大,水太深,可謂是千變萬化。越經歷過市場的人,越對預測有恐懼。但並不是說市場一點章法也沒有,一點規律性的東西也找不到。只是千萬不要迷信經驗,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性的判斷,然後對出現的個性資訊進行分析,總會找到一些大機率的走勢。
對於農作物經常出現的大小年現象,其實就是跟風的結果。去年有人賺錢了,今年就有很多人一哄而上,結果一定是不僅白白付出了辛苦,還要虧很多錢,教訓太深了。但最近幾年好像有所好轉,一是資訊暢通了,二是庫存的調整及銷售網路的建立。
所以,對於這位姜農朋友的問題,我的建議是,要持續的種植,不要盲目跟風,量最好可以調整。要建自己的冷庫,銷量可以根據市場情況調節。穩定使用者,穩定渠道,不要打游擊戰。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銷售渠道,就等於保住了客戶,勝算就會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