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麥克林雜誌報道了居住在溫哥華唐人街、艱難度日的華人老年群體的生活。這些老人收入微薄,居住條件極差,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這和人們認為溫哥華華人群體普遍富裕的印象大相徑庭。而在向慈善機構尋求幫助時,老人們還遭到了種族歧視。一些年輕人領導的非營利組織希望能給他們更多幫助,不僅是物質上的救濟,更是心理上的聯結。
(溫哥華唐人街,Kyle Lawrence)
在一個霧濛濛的週五早晨,72歲的倪桂榮(音譯)在溫哥華市中心東區附近的菜園中,感到很自在。當她在光禿禿的土地上撒下胡蘿蔔種子時,79歲的萬亞勤(音譯)正在用水管澆灌孢子甘藍和苦瓜。在鄰近的一塊地裡,83歲的關玉英(音譯)正在採摘莧菜紫紅色的葉子。她們用幾十年來積累的知識和技巧協同合作。
作為農民,他們曾經在中國的糧食體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010年代移居加拿大後,他們現在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C省)靠公共養老金生活,這類老人佔當地全部老年人的12.6%。
這些老年人沒有食物保障。雖然養老金可以幫助他們支付每月的房租和賬單,但他們幾乎沒有錢買食物了。因此,他們依靠食物銀行、慈善機構,和其他由青年領導的草根組織發起的專案來補給營養。
根據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2020年發起的一項研究顯示,估計只有2.4%的加拿大老年人處於中度或嚴重的食物短缺狀態,這一比例低於加拿大統計局在2020年5月報告的總人口食物短缺率,後者為14.6%。
但這一數字,掩蓋了許多移民老人在購買營養食品方面所面臨的嚴重困難。由於不會說英語,這些人的數量被低估和忽視,或者被排除在許多調查和研究之外。許多人的固定收入有限,掙扎著生活,每天都在向外聯組織和慈善機構領導的食品配送計劃求助,獲得食物相當辛苦。更糟糕的是,一些接受麥克林雜誌採訪的華裔老年人表示,他們在獲得這些服務時遇到了刻板印象,還有敵意和明顯的種族歧視。
“由於語言障礙,許多住在唐人街的老年人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幫助,”林滕麗(音譯)說,她是溫哥華市中心東區婦女中心專門為華裔老年人服務的外聯工作人員,正是她為倪桂榮、萬亞勤和關玉英分配了正在耕種的菜園。
林滕麗為43名語言有障礙的華裔老年人提供幫助,但她經常在中心做一些額外的工作,經常感覺精疲力竭,在本應每週工作30小時的情況下,去努力幫助每一個需要她幫助的人。她說:“我同時在做很多人的工作。”
林滕麗和其他為華裔老人服務的人,要求延長工作時間和增加工作人員,說這樣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效果。她表示:“這很悲哀,因為很多(老年人的)問題並不在表面上。你必須深挖才能發現。”
(圖源:Unsplash)
林說,許多老年人從社會工作者那裡尋求的是一種真正的人際關係,尤其是那些最近背井離鄉的老年人。現年73歲的石小文(音譯)是林滕麗目前陪護去看病的老人之一。九年前,她和83歲的丈夫焦兵旭(音譯)在兒子的擔保下來到加拿大生活。他們從黑龍江省的老家搬了過來,以幫助照顧他們的孫輩。林滕麗照顧的大多數老年人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來到加拿大的。
當時65歲的石女士在一家藍莓農場找了份工作來幫助支付房租,因為她和丈夫當時還和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她蹲在烈日下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每摘一磅藍莓可以掙40分。最終,嚴重的膝蓋疼痛迫使她停工。
焦用普通話說到石小文:“最近,她在準備飯菜時不得不躺下休息好幾次,因為她的腿很疼。我擔心有一天她站不起來了。”
當他們的孫子十多歲時,這對夫婦在溫哥華的唐人街安家。唐人街是溫哥華市中心東區的一個獨特地區,始建於19世紀末,二戰後《排華法案》被廢除後,這個地區隨之擴大。如今,唐人街是加拿大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就在溫哥華耶魯鎮豪華公寓的視線範圍內,距離加拿大最富裕的社群西溫哥華僅數公里之遙。
然而,亞裔老年人認為唐人街是一個自然形成的退休社群。焦說,這個地區有一種類似家的感覺,有蔬菜水果店、魚販、烤肉店和乾貨店,店主說普通話或廣東話。不過,這些業務正慢慢讓位於豪華健身房、素食餐廳,和賣400加元運動鞋的時尚服裝店。
從兩人固定租金單間公寓的窗戶裡就能看到這一切,雖然他們每月的食物預算很少,幾乎沒有錢買主食,更不用說高階食物了。他們的兒子在成本高昂的BC省的低陸平原地區打工養活自己的家人,他和家人每個月都要給他們帶一次食物來,不過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吃掉一些。因此,這對夫婦的其他大部分食品都來自當地的食物銀行。
每個星期,這對夫婦都會一起去街區領取食物。石小文抓住她丈夫的胳膊以保持穩定,他的另一隻手臂拖著一輛可折迭的手推車,車上裝滿了雞蛋、牛奶和時鮮蔬菜等主要食物。儘管他們不會英語,但他們受到了食物銀行工作人員的歡迎,他們看出石小文的不便,所以二人經常不用排隊就能拿到食物。
(圖源:Unsplash)
但這種好的體驗並非總能遇到。李靜(音譯)是另一位在食物銀行領取食物的華裔居民,72歲的她講述了和朋友們在街邊排隊時,與另一個組織的志願者發生的衝突。
“煙霧訊號”是一個由原住民領導的組織,在疫情早期,主要任務是將市中心東區的原住民與他們的家庭和文化重新聯絡起來,並與北溫哥華救世軍和韓裔美國人長老會教會合作,在離主街和東黑斯廷斯的交叉口幾步之遙的戶外地點分發食物。
一旦食物被擺放在桌子上,分發工作就變得很混亂;志願者和排隊的人之間通常會出現衝突,而關於每個人可以拿多少食物的錯誤溝通,又使情況更加複雜。
李靜認為,她和她的朋友們被貼上了種族的標籤,把她們和那些往往會插隊的人混為一談,用她的話說,當後者看到食物或必需品時,“能拿什麼就拿什麼”。
李說,這些插隊者的穿著和外表和她差不多,但她確實也理解他們。她說,囤積食物的習慣是在亞洲食物匱乏的環境中長大者的一種反應;對一些人來說,這樣做對生存至關重要。
她用普通話說:“當(志願者)看到一個不是亞裔的人走過或坐在街上,他們會把更好的農產品給他們,即使他們不在隊中。然後他們會用棍子把我們趕走……當我和我的朋友被這樣對待時,我感到很難過。這是不尊重和不友善的表現。”
當被告知李靜的經歷時,煙霧訊號的外聯協調員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克里斯·利文斯通說:“我感覺很糟糕,橫向暴力和暴力在這裡應該沒有立足之地。”(注:橫向暴力(lateral violence)指霸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
利文斯通說,在媒體聯絡他之前,他就聽說過涉及華裔老年人的此類事件。由於多次發生衝突,他已經將一名志願者從街邊的食品救濟站撤走。利文斯通補充說,此前曾透過增加一名華人翻譯來修復與老年人的關係,但後來發現這一措施,會導致翻譯和志願者之間的更多困惑和糾紛,於是放棄了。
(媒體對餐館和煙霧訊號合作為溫哥華市中心東區提供低價食物的報道。圖源:canada-info)
考慮到排隊者和志願者的安全,在與利文斯通交談兩週後,煙霧訊號停止了參與街頭食品救濟活動。他強調,“快樂、感恩的亞洲和華裔老年人”佔了領取食物的大多數,但他理解為什麼李靜和她的朋友們在經歷了這次經歷後,在領取食物時可能會有擔心。
在煙霧訊號退出之前,他說:“我和志願者們聊過,告訴他們分發食物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如果感到憤怒或沮喪,就必須離開。”
社群的一線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亞裔老年人受到刻板印象和歧視的情況,在市中心東區的一些食物銀行和專案中一直存在。一名前外聯工作人員說,主流對華人社群的描述,“總是把他們描繪得比其他人過得更好”。她說,這種影響掩蓋了許多人經歷的貧困、邊緣化和暴力。
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倡導組織“消除仇恨”的創始人芭芭拉·李說,這種歧視部分源於電影、電視和媒體對亞裔社群的刻板描述。她說,在加拿大,這些刻板描繪的結果是種族主義觀念,認為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是“囤積者,不需要幫助,在這裡佔據了所有的空間和資源。”
消除仇恨是為了應對反亞裔仇恨犯罪報告的增加而成立的,他們與另一個名為1907專案的草根組織在2020年收集的資料顯示,BC省的人均反亞裔仇恨事件報告數量在北美是最高的。在2021年前5個月,1907專案報告稱,2020年全年,加拿大反亞裔事件的報告增加了50%。
(圖源:Unsplash )
根據溫哥華警察局儲存的一份此類事件日誌,在溫哥華,隨著疫情的到來,2020年報告的反亞裔仇恨犯罪比前一年增加了717%。芭芭拉和其他在溫哥華華人社群工作的活動人士認為,許多像李靜這樣的經歷沒有被報告。
針對亞裔的無端攻擊成為新聞頭條,華裔老年人告訴世代同行會的志願者他們對安全的擔憂。世代同行會是一個支援低收入移民老年人的非營利組織。作為回應,這個由青年領導的組織與化基金會(Hua Foundation)、中僑互助會、寶貝小館和聯合募捐會(United Way)合作,創辦了一個送飯專案,每週為老年人提供東亞主食和準備好的飯菜。
儘管世代同行會的運營經理貝弗利·何,承認這是一個針對更大的系統問題的“創可貼”,但最近的一項撥款保證專案將繼續執行一年。她說:“理想情況下,世代同行會的所有人都希望沒有我們,這個專案也能運轉入場。”
一個名為市中心東區SRO Collaborative的組織還開展每週食品配送專案,為居住在唐人街及鄰近地區單間公寓的人們提供食物。該組織在唐人街的租戶和社群組織者尼古拉斯·楊指出,一些單間(即所謂的SRO,single-room building)因違反健康和安全法規而惡名遠揚,幾乎不適合居住。他補充說:“住在這些地方的人往往經濟困難,買不起足夠的食物。”
一旦工人和志願者準備好了食品雜貨,楊就召集住在每棟樓的“組長”,從樓外的志願者那裡收集食品雜貨,分發給鄰居們。“交付過程需要租戶相互協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食物能促進人際關係,在共用廚房和洗手間的人們之間建立起支援網路。”
安娜·勞是基弗街一個SRO的團隊負責人,也是位於大樓底層的京華酒家的主廚。每個月,她都會給住在這棟樓和其他地方的居民分發優惠券,他們可以用這些優惠券換取餐廳裡的餐食,這些餐食是由SRO合作組織的捐款和贈款資助的。當她回憶起她的一位鄰居是如何積攢了一年的優惠券,為分居的兒子和兒媳購買聖誕晚餐,試圖修復他們的關係時,她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她說,鄰居們餓的時候經常向她傾訴,她也總能給他們找點吃的。她說,她和其他租戶所面臨的困難,創造了一種永久的聯絡;她把住在這棟樓裡的每一個人都看作是她的家人。
克里斯蒂娜·李為化基金會管理日常運作和特別專案。化基金會是一家總部位於溫哥華唐人街的由年輕人領導的非營利組織,她認為,這種慷慨反映了悠久的文化價值觀。
她說:“也許這是來自農業社會的想法,但我們經常透過食物和集體食物分享來傳遞愛和關懷。”
她說,這是很常見的,“我們社群裡的人長大後會叫每個人叔叔阿姨,即使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我認為,對那些與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家庭感,真的有助於這種集體責任感。”
(化基金會提供的種菜指南,圖源:化基金會)
她表示,許多華裔加拿大人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代際互惠,這一點從化基金會這樣的年輕人領導的活動,以及為確保老年人福祉而辛勤工作的一線工人身上就可以看出。
回到菜園,時間從早上到了下午,婦女中心外展工作人員林滕麗和幾位老人開始收尾工作。他們已經工作了一個小時,林明天會回來澆水,就像她每天做的那樣,即使休息日也是如此。
今天收穫的十幾個中等大小的西紅柿和一袋青菜,就足夠做兩個人的配菜了,而且比在商店裡買的任何東西都新鮮。其中一名女性慢慢地走向林滕麗,把一袋袋的農產品遞給她,堅持讓她拿回去。其他人在一旁看著,笑著點頭。
林滕麗說:“他們都很慷慨”,並小心翼翼地把蔬菜放回一位老人的小拖車裡。“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理解人們所經歷的艱難困苦。所以即使他們很窮,仍然想要給予。”
#溫哥華#、#加拿大#、#唐人街#、#華裔#
作者:劉師傅
責編:劉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