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經歷皖南事變後重建,重建後的新四軍下轄七個師,其中第四師的師長由彭雪楓擔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新四軍第四師與第二師合編成新四軍第二縱隊,此後第二縱隊又幾經改編,最終在1949年改編為二十一軍。
二十一軍是一支戰功卓越的部隊,因為是由新四軍改編而來,所以大部分高階軍官都是江蘇一帶人士,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就曾擔任過二十一軍的政委,名叫施義之。那麼,施義之身上都有什麼故事呢?
施義之出生於1917年,江蘇武進人,1938年,21歲的施義之參加了新四軍,也是這一年,施義之加入了我黨,成為一名正式黨員。1941年1月,國民黨在安徽南部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施義之也在皖南事變後進入新四軍第四師,在師長彭雪楓的領導下繼續參加抗日活動。此後施義之陸續擔任了新四軍第4師11旅鋤奸科科長、組織科科長等職務,為抗日戰爭的取勝做了大量工作,是抗戰勝利的功臣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施義之所在的部隊被改編為華中野戰軍,他也擔任了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改編為華東野戰軍後,施義之又加入華東野戰軍,併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名團級幹部。二十一軍成立後,施義之進入二十一軍62師,陸續擔任了62師政治部主任以及副政委,也與二十一軍一起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建國後,施義之長期在二十一軍服役,1955年授銜時,施義之被授予大校軍銜,成為開國大校。授銜之後,施義之繼續在二十一軍服役,陸續擔任了二十一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1965年,施義之接替姜林東的職務,成為二十一軍的政委。
時間很快就來到1966年,這一年,擔任公安部部長的羅瑞卿被“打倒”,當時公安部的幾名副部長,包括劉復之以及凌雲都一邊工作一邊接受審查。這一年8月份,上級陸續向公安部派出了幾名軍隊幹部,比如擔任瀋陽軍區副政委的李震,還有就是施義之。
上級找施義之談話時,明確告訴他希望他能前往公安部,出任副部級的政治部主任,施義之本不想前往,但耐不住上級的勸說,最終選擇了服從命令,進入公安部,擔任了公安部的政治部主任(副部級幹部)。
施義之前往公安部時,正是公安部比較混亂的一段時期,當時很多公安部的幹部被“打倒”,施義之也盡力維持公安部的秩序,忠實地執行上級的命令,穩定公安部的形勢。不過,1977年,時年60歲的施義之卻被停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十年特殊時期結束後,公安部在審查施義之時,相關人員認為施義之在清查公安部檔案事件中參與了誣陷活動,施義之也因此被停職,並被隔離審查。1985年,施義之還被開除了黨籍,並被開除了軍籍。不過,施義之畢竟在革命時期做出過貢獻,是革命的功臣,所以相關部門對他的生活還是有所考慮的,並每月發放給施義之150元生活費,讓晚年的施義之不至於太過窘迫。
1995年,施義之因病去世,享年78歲。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二十一軍的老人口述,施義之是個忠厚老實之人,只是在時代的浪潮當中,他也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