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或許你在雨崩村,
見過這樣的梅里雪山群。
但你肯定沒有見過,
這個藍冰洞!
以及冰洞上方的埡口和冰川。
其實雨崩村暗藏了很多少有人知的秘境。
- 1 和雨崩村的溯源 -
從梅里北坡出山後毫不猶豫去了雨崩村。
沒想到這個剛開始徒步就走過的路線,
成了2021年收官之地,
再次來到這裡竟然像回家一樣溫暖親切。
在喜馬拉雅山脈徒步時,
我想把自己藏匿起來,
藏進最荒涼 最無人問津之地。
來到雨崩村時,
我想把自己展露出來,
喜悅自如。
- 2 等一場雪 -
早餐過後,旅人們紛紛進山。
有人看我遲遲不動,問我怎麼還不出發。
我回答說:“等一場雪,雪停了就上山”。
在客棧擼貓逗狗,翻看今年路上拍的素材。
像是跌落到另一個時間和空間裡,
世界飛快運轉著,唯獨我優哉遊哉。
不進山的日子裡,
也不能錯過每一個清晨。
冬季是觀賞日照金山的絕佳時間,
幾乎每天你都不會失望。
大雪如期而至又毫無徵兆,
從細雨變成小雪再到鵝毛大雪只用了十幾分鍾。
當時我正在村子裡溜達散步,
給在北京摸魚的朋友分享炊煙裊裊的村落,
立馬奔回客棧抱起相機衝到村頭的白塔下。
遠處的群山昨天還秋色斑駁,
現在已經被塗抹成一幅漸變水墨畫,
山裡已經下了一整天的雪。
村口農田裡的白馬搖晃鈴鐺,
發出悅耳音符。
黑色的鳥群穿梭在白茫茫的大雪中,
像拋灑在空中的落葉。
它們繞著白塔轉圈,從上雨崩俯衝到下雨崩,
劃過旁邊的小山,消失在漫天大雪中。
雪越來越密集,
落在我的黑色大衣上,
消融滲透。
- 3 上雨崩到冰湖 -
雪停了。
進山。
村口又恢復秋色。
雨崩村徒步路線非常成熟,
沿途都有指引牌。
雪後的山路被行人踩得坑坑窪窪,
早上凝結成冰,
走起來要格外小心。
反倒深山裡都是積雪的路段更好走一些,
滿是泥濘的鞋子,
走過雪地,變得乾乾淨淨。
雖然早就來過這裡,
但轉過山脊,
巴烏巴蒙峰突然出現在眼前時,
依然很興奮。
冰湖已經凍結,
和大雪融為一體,
入水口上方的冰川在雲霧後時隱時現。
順時針繞湖一圈,
踩過沒有任何腳印的新雪,
總讓我樂此不疲。
- 4 下雨崩到神瀑 -
下雨崩白塔附近,
是觀賞神女峰和五佛峰的絕佳位置。
去神瀑的路已經鋪成水泥地,
從入口一直到神瀑腳下。
路更好走,來神瀑的人明顯比去冰湖的人多。
神瀑在藏族同胞心中意義非凡,
客棧的藏族姑娘說她每個月都要去拜佛。
在神瀑的白塔前遇到一家四口掛經幡、煨桑。
他們把松柏枝點燃,撒上青稞等物品,
一邊祈福一邊唸經,
然後互相攙扶走過結冰的山包,
到神瀑跟前,蘸取神水。
神瀑位於五佛峰腳下,
這裡也能看到裸露的冰川。
- 5 尼色拉古埡口和藍冰洞 -
尼色拉古埡口和冰洞是這次來雨崩最大的收穫,
之前並不知道,在客棧聽說後,
自己一個人拿著座標就出發了。
雖然知道的人很少,
但還是有明顯的路跡,
或許是牧民的牧道。
這段也是梅里之心最後一天路程,
冰洞上方的尼色拉古埡口是梅里雪山眾多徒步路線中唯一跨越雪山的位置,
在巴烏巴蒙峰和五佛峰中間。
一路都很好走,沒有明顯的上升拔高,
不知不覺就到了尼色牧場。
這裡有一個不錯的牧屋,
裡面甚至還有一張床墊和火坑,
房外有溪流,是個很方便的營地。
據說附近原來有個海子,後來水越來越少,逐漸變成溼地。
繼續向前,
冰洞在一個小山樑背面,
盡頭是巴烏巴蒙峰的冰川。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冰洞。
並沒有晶瑩透亮的藍,反倒因為融化,
跟泥石混在一起,顯得灰頭土臉。
兩個洞口像拱橋一樣,坐落在冰川底部。
如果從埡口上方往下看,
他們一定藏匿在泥地裡不好分辨。
冰洞上方有幾塊大石頭已經半懸在外面,
洞口的冰柱也嘩嘩嘩的滴水,
可見冰川融化之嚴重,
也暗示著進入冰洞的危險。
在外面觀察的十幾分鍾裡,
就有小石塊從拱門側邊墜落。
但好奇心作祟,小心翼翼,快速透過。
走進冰洞,溫度驟降。
冰洞內壁是一層層橫向排列的波浪,
凝結的冰層包裹著泥土和石頭,
形成層次、顏色分明的佇列,
光潔的表面發出幽幽的光。
適應暗環境後,
看到遠處有微弱的光,
應該是冰洞的盡頭。
儘管又冷又看不清東西,
但我還是朝著那個方向走去,
想穿過這個冰洞隧道。
在距離微光大約5米左右,
突然聽到一聲巨響,
一塊大石頭從洞口滾過來。
倉皇之際差點摔倒,
還好有三腳架把我支撐住,
也慶幸這塊石頭滾了一下就停住。
聽聲音感覺落石比籃球還大。
走出冰洞,依舊烈日灼目。
在山樑上拍延時,
又目睹了一場小型冰崩。
下山回到客棧依然心有餘悸,
感謝大自然用它的方式提醒我,
讓我更有敬畏之心。
- 6 下雨崩-神湖 -
客棧老闆說,
來雨崩村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去神湖,
去了神湖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會到上方的山脊,
那是觀看緬茨母峰(既神女峰)的最佳位置。
我就要做那萬分之一的人。
上山沒多久就看到很多俱樂部掛的布條,
沿著標記走就不會出錯。
山腳下還是秋天,遍地落葉苔蘚。
走進一片竹林時開始有雪,換上冰爪。
搖晃竹林,積雪飛落,
透過陽光灑下一片金粉。
竹林過後是半人高的杜鵑林,
沒有密林的遮擋,
才發現已經被雪山包圍。
左手邊遙遠的方向是白馬雪山群,
群山連綿不絕。
右手邊是梅里雪山群,
從右向左依次是
卡瓦格博、巴烏巴蒙峰、五佛峰、緬茨母峰。
緬茨母峰被腳下的山體遮擋,只能看到山頂。
繼續爬升一會翻過一個柵欄,轉向山脈左側,
一段長長的橫切把我送到未知名雪山群面前。
可能因為距離近,
這片雪山看起來比梅里雪山群更讓人驚喜。
山頂經過歲月的侵蝕薄如紙片,
單薄直愣愣的聳立著,
以至於不像山,更像刀鋒。
經過兩個舊木屋,
一堵石頭圍牆,
在接近頂部的低窪裡,
遇見神湖。
確實沒人走過,
只有幾處動物留下的腳印。
埡口上的經幡增添了我向上爬的決心。
午後積雪松軟,
一腳下去深及膝蓋。
雪下面是低矮的杜鵑林,
也會不小心踩在石頭斜坡上,
失去平衡摔在雪地裡。
摔在潔白無瑕的積雪裡竟然比爬山還有樂趣,
乾脆迎面趴進雪窩,
以雪地為床,
躺著休息。
起起伏伏的山形把我帶到了崖壁邊,
右手邊是剛走過的路,
左手邊是深不見底的峽谷,
深淵裡是被削成紙片的山樑。
離埡口大約只有十米,我決定到此為止。
出山前一晚又看了一場絢爛的星空。
雨崩村,比記憶中更美。
我也透過影片記錄了本次SOLO全過程,想更直觀的瞭解這條路線的朋友,歡迎去B站關注【行走的鹿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