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雲十六州始終是北宋皇室邁不過去的一道坎。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而立國,卻並沒有結束亂世局面,中華大地還是處在分裂狀態。
直到趙光義即位後,南征北戰,使周遭國家臣服的臣服,滅亡的滅亡,才終於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然而,中原大地的大一統卻缺少了一塊重要的拼圖,那就是“幽雲十六州”。
為了收復此地,宋太祖多次起兵攻遼,無奈有心無力,戰者皆敗,只能被迫採取防守政策。
為什麼趙光義這麼急著收復幽雲十六州,看看它有多麼重要的戰略地位就知道了。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指中國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雲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區。
按理說這塊地盤自古以來就屬漢人政權所有,到了宋朝怎麼成了遼國的了呢?這還要從唐末節度使之亂說起。
當年李存勖平亂立國,仍用唐為國號,歷史上稱為後唐;後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因為勢單力薄,向契丹求援,答應事成之後劃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就這樣,幽雲十六州歸了遼國。這一劃在石敬瑭看來沒什麼,可就是讓北宋頭疼了。
本來這塊地方並不起眼,甚至在宋朝以前,從未成為中原王朝的戰略重地,怎麼會被宋朝看得如此之重呢?
早在唐朝時,統治中心已經由關中轉移到中原地帶了,北宋立國後把都城設在了開封,這裡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皇都將時刻受到遼國鐵騎的威脅!
何以見得?契丹人把幽雲十六州劃入版圖後,自此遼國疆域直接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這就意味著遼軍鐵騎從幽雲十六州一路南下,不需要幾日便可直抵開封城下,而開封又是一馬平川之地,毫無防守可言,到時遼滅宋如探囊取物。
趙匡胤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特意在邊境設府積財,招兵買馬,就是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可是他半路駕崩了,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他弟弟,宋太祖趙光義。趙光義也確實有才能,即位後一統中原,可他終究還是小看了遼國!
趙光義自然也意識到開封時刻受到遼軍威脅之下,但他知道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樣方為兩全之策。
他本以為收復此地輕而易舉,就像隨手滅掉北漢一樣,沒想到的是幾場戰爭下來不但沒有起到效果,宋朝自己卻被打自閉了,直接給遼軍整出自信心了,從此宋朝再不敢北望,算是徹底放棄了幽雲十六州。
既然打仗打不贏,那就避其鋒芒——遷都!
如果要遷都,洛陽是最好的選擇,早在唐朝,洛陽就繁華的不像話,當時都城長安的漕運出了問題,南方的糧食想要運到長安,就在在洛陽下船,再透過陸地運到長安。於是,洛陽就被立為陪都,繁華程度堪比長安。
可遷都洛陽將要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讓這個計劃一拖再拖。最重要的原因是洛陽經過五代十國的動亂,城池被毀了又毀,北宋想要遷都,就必須先把洛陽城給修好,這對剛立國不久的宋朝來說,是個不小的開銷。加上宋初的南征北戰,好不容易統一了中原,國庫本就空虛,這時想要建城,無異於天方夜譚。
而這,僅僅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宋朝的根基都在開封府,遷都工程量將是巨大的,而且有的官員會因為水土不服等理由拒絕遷都,強制遷都可能會導致朝廷上下不能齊心,總之,有很多原因導致宋朝遲遲沒有遷都。
既然收復不了,也無法遷都,而皇城之危迫在眉睫,總得想一個法子應對吧;既然北方屏障淪落他手,那就在邊境再造屏障。
宋仁宗時期,丞相呂夷簡就提議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修築大名府,以此為防線,企圖阻止遼軍鐵騎直搗黃龍,可是人力終有限,怎會比得過燕山天然的防線呢?
事實證明,大名府的阻擋效果遠不如山勢之險的效果好。
幽雲十六州的失去,使華北平原直接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鐵蹄之下,從此為北宋埋下了亡國的種子。誰能想要,堂堂北宋王朝,命運卻直接被這樣一個地方所決定,這也是宋朝所獨有的特點,之後的王朝卻並不會受制於此。
元滅宋以後,版圖堪比半個亞洲,燕山以北,一直到北冰洋沿岸都是元朝領土,自然不會受到威脅,而明滅元以後,直取元大都,蒙人逃往北方大漠,順利收回燕雲十六州,自然也不會有威脅。
所以說漢人王朝真正收復幽雲十六州,實則是在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