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小白使用者一枚,近日,發現家中的NAS硬碟容量已經高階,原有的2盤位家用入門級群暉DS-218Play+3T的Raid1組合,如果想要擴容,擴容的方法大概有4個:
- 更換兩個更大容量的硬碟,不過有RAID1的存在,即使只增加個1T,也要付出1K多的成本。暗自感嘆當時格局太小,在4盤位的情況下,加上一個2T的硬碟用來存放不重要的資料,成本也不高。
- 拆掉RAID1,將兩個硬碟獨立使用,再用資料夾備份的形式存放重要資料。不過這個操作也是需要一個同等容量的硬碟來做資料中轉,最早之前也是這樣的使用方式,穩定性並不理想。
- 透過USB介面外接硬碟存放次要資料,經過測試,插入的裝置都直接共享,所有資料暴露給所有使用者,太多太亂。
- 更換更多盤位的NAS,加上一個硬碟存放次要資料,基本上是最佳方案。
經過這一番思想鬥爭,決定選擇方案4,就是換NAS,入過群暉的買軟體送硬體的坑,這次決定換一個性價比更高一點的威聯通,因為平時也只用到一些基礎功能,所以對群暉的系統沒有那麼依賴。同時也想著玩玩QTS系統和DSM有什麼不一樣。
蹲守海鮮市場兩天,終於淘到了一個TS-453Bmini,至於為什麼選這個,有點莫名其妙,因為時間比較碎片化,只關注了CPU記憶體和盤位數,J3455的CPU,這個前幾年的主流配置,足夠我用。事實證明這也踩坑了,坑在哪裡後續繼續分享。
到貨,開箱,測試,經過一番折騰,最後從某東下了一個Kingston的SSD做系統盤,主要是為了散熱更好一點。
一番體驗下來,總體的感覺在NAS界,群暉DSM猶如windos一般的存在,操作簡單但是不含糊,介面比較友好。而威聯通的QTS,保留著LUNIX一般的純真,小白操作起來需要翻某度,查字典才能摸索清楚。群暉裡有的功能,威聯通裡一般也都有,摸索出來就容易了。
期間為了更快捷地遷移資料,經歷了刷黑群暉,導資料各種曲折,至於怎麼黑群暉,有空再整理一下分享給大家。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老實用威聯通,原因後面解釋。
資料匯入的操作
兩個廠商之間的硬碟無法直接遷移,就連USB copy的檔案都不認,所以只能從網路傳輸下手。步驟如下:
- 翻箱倒櫃找到一塊閒置的桌面級硬碟,插入威聯通來備份資料【過年期間+疫情影響,新買硬碟需要等很多天,這個操作有點風險,萬一這個硬碟不可靠就麻煩了】,這個硬碟是必須要清除資料的,透過威聯通的HBS3進行資料備份傳輸。有條件的網友們建議使用NAS專用盤,最好組成RAID1來操作這一步,資料傳完直接跳到步驟6。
- 經過小半夜的狂轉,把2.6T的資料跨平臺轉移到了威聯通的硬盤裡。
- 插入群暉裡解除安裝下來的RAID硬碟組【這倆硬碟也是會被清除資料的】,建立儲存池→建立簡單卷→建立共享資料夾。
- 回到HBS 3裡,建立一批由本地NAS→本地NAS的恢復作業,再經過若干小時的執行,資料終於安全地放到了RAID1的儲存空間裡。
- 根據個人喜好刪除臨時硬盤裡的資料,在我這裡就是那個閒置的桌面級硬碟。
- 資料倒完,開始整理群暉的PC端應用,安裝威聯通的PC端應用,大功告成。
資料遷移可能還有更方便的操作,不過個人技術和條件所限不敢肆意妄為,有空了繼續琢磨,把成果分享給大家
為什麼選擇威聯通?
- 稍早之前,發現在win11下Drive檔案同步軟體的工作資料夾,切換到win7系統裡,被拒絕訪問,跟群暉技術溝通多次後也沒有辦法處理,大概的原因是在特定版本的windos系統裡,Drive軟體對工作資料夾使用了特殊的使用者名稱和許可權控制,以至於換了系統之後,無法獲得許可權,做開發的使用者,多系統也是正常的,這個無法接受。更換了威聯通Qsync之後,這個問題沒有出現,至於群暉嘛,等他們後續改進吧。
- 手機APP DSfile裡進行的照片備份,群暉的判斷邏輯有點搞不清楚,明明有照片要備份,它說備份完了。目前嘗試使用Qfile進行照片備份,效果如何後期會跟大家分享。
最後,大家有什麼問題需要了解的可以評論區留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