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黨建網
李 晶
古人說,“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時間是一切成功的必備條件,中國共產黨人最懂這個道理,也最珍惜時間。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人期盼著造國產核潛艇。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夜以繼日、分秒必爭,經過5年時間,由他領軍建造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啟動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誓言,新中國用了10多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彭士祿和戰友們成功了。
2009年12月,黃大年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祖國,他惜時如金,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旋轉,用5年時間完成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路程,推動中國地球物理研究真正進入“深地時代”。在入黨志願書中,他如此寫道:“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黃大年用鞠躬盡瘁的執著和卓越的科研成果,詮釋時間與生命的意義。
前不久,老將軍張連印的事蹟令人動容:他本可以選擇安度晚年,卻飲風咽沙、傾盡所有,奮鬥在綠化荒山、防風固沙的新“戰場”。退休18年,帶動一方綠化,興旺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群眾。人生的價值並不因退休而褪色,這成為老將軍解碼時間的生動註腳。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時間中藏著怎樣的答案、醞釀著怎樣的奇蹟,只有奮鬥者最清楚,也只有奮鬥者才能成就。
馬克思曾斷言:“贏得時間,就是贏得一切。”在我們黨一百年的非凡奮鬥歷程中,打勝仗、抓建設、謀發展,考驗的都是利用時間的智慧和本領。
1950年海南島戰役前夕,軍委確定6月渡海,並指示:要有能渡一個軍的船隻,有空軍支援和機帆船才能行動。司令員韓先楚根據潮汐、風向的變化,果斷於4月16日率300多隻風帆船突擊登島,一舉成功。如按原計劃推後2個月,恰遇朝鮮戰爭,海南島戰役將結局難料。歷史的發展,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事不避難、敢於擔當,才能把握住這些“視窗時間”“黃金時期”。
前段時間,在網路社交圈,有人上傳了一幅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綜合管廊專案施工現場圖,宏大壯觀的工程景象不禁令人驚歎,“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市”。4年多時間倏忽而過,田野裡“長”出了高速公路和鐵路,眾多知名高科技企業爭相落戶,數字虛擬之城與生活實體之城孿生相伴……從以規劃為中心轉為以建設為中心,奔跑起來的雄安,已然甩開了創業的膀子。緊盯進度、敲鐘問響,馳而不息、不捨寸功,這是雄安新區展示出的“時間哲學”。
一個人的時間觀,反映其眼光、氣度和格局;一個政黨的時間觀,折射其視野、胸懷和抱負。
“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習主席的重要講話折射出一個大黨大國的時間觀。2015年,習主席主持起草了“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新發展理念,下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的先手棋。2020年,在習主席領導下,歷時200多個日夜的調研、謀劃、起草、修改,“十四五”規劃建議擘畫了未來5年和15年的發展宏圖。2021年,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徵程。在黨的各類重要檔案、報告中,頻繁出現的“過去五年”“兩個一百年”“千年大計”等一個個以“年”為計時單位的關鍵詞,勾勒出幾代甚至幾十代中國共產黨人奮鬥的目標、無數中國人將要走向的未來。在一次次對時間命題的回答中,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共產黨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時間觀。
仰觀天宇,時間長河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來蘊藏無限可能。今日中國,新時代的大幕已經開啟。以百年奮鬥為新的起點,以千秋偉業為行動座標,我們應當“加油、努力,再長征”,用奮鬥讓時間擁有創造奇蹟的神奇魔力,在新時代新徵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