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恭與袁世凱的恩怨
1882年12月,朝鮮壬午兵變之後,王伯恭受李鴻章之命,同馬相伯一起以清政府官員和朝鮮政府顧問的雙重身份,赴朝指導朝鮮政府的外交通商事務。當時在漢城駐有吳長慶率領的淮軍部隊3000人,袁世凱為吳長慶的部屬,王伯恭居住南營,位於新王宮之左,距離袁世凱所住的三軍府僅數十步,倆人都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年齡相仿,來往頻繁。
袁世凱讀書少,連秀才也沒考上,但頗有心計。王伯恭說:“袁世凱不學,其人則詭計多端。在朝鮮時,同行者皆懼與共事。甲午敗後,起練新軍,知滿洲權要毫無識見,猶藉神權以動觀聽,敵對外人,迎合意旨"(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一語道破了袁世凱的本來面目。當時,張謇、範肯堂、周彥升、朱曼君等人都在吳長慶幕府,王伯恭與他們相處融洽,只有袁世凱難處。
因一件小事,王伯恭與袁世凱產生了激烈衝突。徽州人吳仲清到朝鮮投奔吳長慶,吳長慶已回國,暫住袁世凱軍營中。盱眙歷史上屬安徽,王伯恭與吳仲清算同鄉。一天因清晨,吳仲清以老鄉身份冒雪來訪,對王說袁世凱擬推薦他到軍國衙門做書記,月脩三十金,他想要四十金。王說此事好辦,可以幫他向朝方說情,並請吳仲清來同住,提供飲食所需,吳仲清大喜過望。不料,袁一拖再拖,王去找袁,袁說:“我擔心他不能勝任啊。”一天,吳仲清突然離去,乘船回國,中途翻船,葬身大海。聞訊,老母跳樓,夫人上吊,吳仲清沒有孩子,吳家絕戶。王伯恭感到十分痛心,去找袁世凱;
因嘆謂慰亭(袁世凱)曰:“君若多進一言,何至罹此浩劫?”
慰亭慷然曰:“此實吾之褊心,為彼來求我,何故又復求君?彼既求君,吾即置而不問。”
餘不覺忿然曰:“君若早不問,我非不可薦者,真乃害人不淺!”慰亭默然無語。
他日見茅少笙,偶然道及此事,少笙亦忿然日:“君尚未知耶?慰亭得君函後,往告仲清日:‘吾已為君薦妥,不意王君妒嫉心重,向其執政諸臣,大肆詆譭,事遂不諧。’於是仲清一怒而去。置而不問,猶飾詞耳。”
餘聞是言,無可更說,驚駭而已(《蜷廬隨筆》。
袁世凱兩頭說謊騙人,完全是一副無賴小人的德性,可以說吳家三條人命就是葬送在他手中。王伯恭得知吳仲清離去真相十分震驚,不久辭職回國,與袁世凱關係中斷。
三十年後,沒學歷的小人袁世凱當上民國大總統,而以書法聞名的舉人王伯恭僅僅是個幫人管理兩浙鹽運事務的基層小吏。王伯恭有事到京,袁大總統熱情相邀,向身邊高官介紹說:“王伯恭原名王儀鄭,安徽盱眙人,才華橫溢。”
袁大總統任命王伯恭為陸軍部秘書,掌管國家軍事機要,官員都很吃驚。袁世凱不計前嫌,禮賢下士,唯才是用,令王伯恭大為感動。袁世凱還說:“此君性不治家人生產,厚糈徒滋浪費,但謀稻粱,俾獲溫飽足矣。” (闞鐸《王伯恭傳》)此可謂知己之言,展示了袁世凱性格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