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美洲大陸,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古老而神秘的瑪雅文明在這裡孕育,勤勞樸實的印第安原住民在這裡世代生長,從大航海到殖民時期的血與淚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0年前這裡曾發生過一場關乎島嶼歸屬的戰爭,可謂影響深遠。這座島嶼便是“馬島”。
一、馬島的前世今生
在南大西洋的最南端,距離阿根廷東海岸大約500公里的海面上,有這樣一個由兩座大島和300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嶼群。
這裡的氣候條件對人類並不友好。
常年強勁的西風將來自遙遠極地的寒冷水汽源源不斷地帶到這裡,寒冷潮溼抑制了草木質的腐爛,在每個島嶼的海岸線附近形成厚厚的煤泥層。
當人類的足跡還未踏上這片土地之前,這裡一直是各種鳥類和企鵝們的樂園。從十六世紀末被發現以來,群島的歸屬曾幾度易主……
這就是著名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時至今日,島上除了寥寥數千人的英國移民,也就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考隊在此安營紮寨。
英國和荷蘭的航海家最早發現它,法國人最先在這裡建立居民點,到了18世紀中葉又一度被西班牙殖民者佔為己有。
那時最早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憑藉著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高懸著米字旗的軍艦和商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水域中橫行霸道。
他們瘋狂地搶佔著殖民地,對外輸出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材料,被稱作“日不落帝國”。
從扼住南歐地中海咽喉的直布羅陀到北非的沙漠戈壁,從南非波札那的黃金海岸到印度支那的熱帶雨林,世界各處幾乎都有英國不可一世的身影。
當今世界許多領土爭端、主權糾葛的問題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在英國的武力威脅下,西班牙無奈將馬島的統治權讓給英國,使之成為英國在南大西洋最大也是最具戰略地位的一塊海外領地。
二、阿根廷人收復馬島的鬥爭
作為阿根廷固有領土的馬島被英國長期侵佔,阿根廷人一直如鯁在喉。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幾十年,世界各地民族解放和反對殖民主義的浪潮此起彼伏。
亞非拉美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運動蓬勃發展,長期遭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阿根廷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獲得了獨立,被英國強佔的馬島卻遲遲沒有歸還。
在此期間,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到處生靈塗炭,斷壁殘垣。不論是薩拉熱窩街頭不合時宜的槍響還是那個留著標誌性的小鬍子在維也納街頭賣畫的流浪漢都讓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早已物是人非,廣大殖民地紛紛揭竿而起宣佈獨立,似乎阿根廷收復馬島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
彼時的阿根廷,長期處於軍人和文官交替掌權的迴圈中,國內民眾高漲的民族情緒長期呼籲政府收回馬島。
在二戰後,阿根廷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未被戰火直接波及的國家,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更是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是下一個最有希望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體。
1981年12月,阿根廷陸軍司令加爾鐵裡突然執掌大權,這位鐵腕總統上臺伊始就決心透過武力手段解決延續了150多年的馬島主權問題。
他判斷日薄西山的英國已經沒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畢竟馬島距離英國本土超過1.3萬公里,而距離阿根廷只有幾百公里,武力收復馬島,英國人鞭長莫及,愛莫能助。
一時間阿根廷舉國上下一片狂熱,人們歡呼雀躍,湧上街頭,要求政府立即出兵奪取馬島。
加爾鐵裡政府也是不負眾望,小試牛刀,登島、插旗、短兵相接、一氣呵成!
就在阿根廷人準備慶祝勝利的時候,訊息傳回到英國國內,素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立刻對阿根廷宣戰,併成立了專門的戰時內閣,48小時後,由兩個航母戰鬥群組成的艦隊就從英國本土出發開赴馬島前線。
這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區域性海戰,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被擊沉,其餘艦艇退回港口直到戰爭結束都未再出海,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國似乎又一次找回來昔日的榮光,揚眉吐氣了,加爾鐵裡在一片質疑中黯然下臺。
戰爭雖然是將軍們的專長,但成王敗寇的背後透露的是殘酷和無情。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阿根廷不僅沒有收回馬島,還在後來的十幾年裡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通脹率一度達到了百分之五千。
孫子兵法有句名言:“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民族情緒引燃的戰爭不會是解決領土爭端的最好手段,顯然阿根廷政府沒有對英國的實力做出客觀的估計,阿根廷的軍事工業長期依賴進口,幾乎沒有自主生產的能力,再加上北約盟友們對英國的暗中支援,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三、香港不會是又一個馬島
反觀英國,領導英國重新奪取馬島的撒切爾夫人,在國內的支援率直線飆升。
她意氣風發,胸有成竹地踏上前往中國的飛機,渴望在地球的另一端,為英國再穩住一塊侵佔已久的土地。
眾所周知,香港是中國近代以來被列強強行霸佔的第一塊領土。
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我們的國門,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紛至沓來,鴉片戰爭後的《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北京條約》,19世紀末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分三次把香港的土地全部霸佔,租期九十九年。
中國經過幾代人救亡圖存的探索和反侵略的鬥爭,終於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在1949年建立起嶄新的新中國,綜合國力得到巨大的提升,解決歷史遺留的領土問題自然被提上日程。
1982年,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在北京正式開始,為了維護英國在遠東的利益,處心積慮的英國代表早已摩拳擦掌準備和中方代表來一通激烈的唇槍舌戰。
會議一開始,英國代表就言之鑿鑿提出“中國收回香港會給香港帶來災難“的言論,其對香港的覬覦之心昭然若揭。
而這一次英國的鐵娘子卻失算了,因為她碰到一個比她更硬的對手——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中方的談判代表們,邏輯清晰,擲地有聲,面對主權問題寸土不讓。
見中方代表沒有鬆口的意思,英國方面又提出“以主權換治權”的強盜觀點。
就在談判陷入僵局時,鄧小平高瞻遠矚,創造性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讓世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央政府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鏗鏘有力的語氣包含著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響徹了人民大會堂!
就在失望的撒切爾夫人魂不守舍地準備離開人民大會堂時,她在門口的樓梯處一腳踩空摔倒在地上。似乎也在冥冥中預示了談判的結局。
談判的過程註定是艱苦而曲折的,特別是面對剛剛在馬島挽回大國顏面的英國。
中方代表一直以事實為依據,堅持底線,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終於在兩年後中英雙方達成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宣告,確定香港會在1997年的7月1日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無疑是經歷了百年滄桑的中國一次歷史性的時刻,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第一次得到實踐,中國也向著統一復興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彪炳史冊。
同樣是領土爭端,中國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收回了香港,英阿之間的馬島歸屬問題卻時至今依舊懸而未決,只是英國單方面願意歸還香港而不願歸還馬島嗎?
從法理上來說,英國割佔香港的時間尤其是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已經明確寫明,租期截止到1997年6月30號,且這份檔案從一開始就得到中英雙方的一致認可,這也是香港問題談判的一個基礎性的條件。
反觀馬島問題,最早的發現者實際並不明確,早在阿根廷獨立前,該島就已經被英國實際控制,沒有明確的歸還時間表,自然讓雙方的談判程序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人口的構成情況同樣不可忽視,在香港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來自中國廣東一帶的客家人在此居住,儘管後來時局動盪,有大量的外來移民不斷湧入,但主體居民對於自己中國人的身份還是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而馬島早期是無人居住的荒島,後來被英國實際控制後,有許多英國移民響應政府的號召,不遠萬里來此定居,從身份和文化上都對英國更加認同。從另一個側面無形中加大了阿根廷收回馬島的難度。
地緣政治上,在亞洲尤其是印度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過去都長期遭到英國的殖民統治,直到今天,英國在這一地區依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這些國家依舊會以英聯邦國家的身份活躍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在南美大陸,過去幾乎被西班牙,葡萄牙兩大海洋霸主所佔據,英國在這一地區的存在感是極低的,如果失去了馬島,他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也必然會進一步喪失。
馬島上儘管環境惡劣,島上只有寥寥數千人,但是周邊海域豐富的石油和漁業資源都讓人垂涎三尺,特別是國際上通行的專屬經濟區劃定以來,更成為了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弱國無外交,只有背靠強大的祖國,才能在談判桌上挺直腰桿。
八十年代的中國經過建國後十幾年的建設,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正在走上一條發展的快車道,成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經濟體,與世界主要國家的貿易額也是逐年攀升,西方世界不得不打破對於中國的傳統映像,以更平等重視的姿態和中國對話。
阿根廷當年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長期依賴大宗商品的出口造成了國內產業結構的單一,在民粹主義盛行的背景下,政府不切實際的高福利政策進一步造成了市場的混亂,失業和通脹同時困擾著這個國家,尖銳的國內矛盾急需合適的渠道去緩和,馬島海戰也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相比於阿根廷國內的暗流湧動,百姓安居樂業的中國自然不會讓任何一個西方政客小覷。
在同撒切爾夫人的會談中,鄧小平一再強調,“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不在1997年如期收回香港,任何一箇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全體中國人民交代,中國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也不是李鴻章。”
關於收回香港後未來的發展問題,鄧小平表示:“小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解決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可以說“一國兩制”的構想成為了談判破局的鑰匙,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讚賞與認可,也是解決歷史遺留領土問題的成功範本,香港的迴歸也從這一刻起真正進入了倒計時。
1997年6月30日,當夜幕徐徐降臨,香港國際會展中心裡卻是人頭攢動,大家都在緊張而又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幾個小時後,萬眾矚目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將在這裡隆重舉行。
結束了一天工作的人們紛紛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著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
距離午夜零點還有幾十秒時,英國國旗緩緩落下,整個會場頓時鴉雀無聲,儀仗隊和軍樂隊整裝待發,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剎那間響徹夜空,鮮豔的五星紅旗和嶄新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
現場和電視前的每一個炎黃子孫在這一刻都眼含熱淚,低聲哼唱著國歌,升旗儀式結束,這時剛好是7月1日的零點。
多難興邦,就是要從歷史中學習歷史,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以歷史的放大鏡看天下大勢,同時以歷史的顯微鏡觀人間百態,這樣無論我們遇到什麼樣的疑難雜症,想必都是洞若觀火,運籌帷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