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意味著上一年的結束、家人的團聚和7天假期的放鬆,也意味著下一年新的憧憬。然而對於有些人而言,過年卻是一貧如洗、厚起臉皮四處借錢,才能勉強捱過去的尷尬局面。
當我們手頭緊,又急著用錢時,借債無可厚非。不過,正因為這樣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才更容易使人麻痺。比如很多人借網貸,並不是為了應急或基本生活開支所需,更多的是為了及時滿足過高的虛榮心,例如犒勞自己買個香奈兒包、分期買輛賓士車撐面子等。
誠然,當一個人有穩定又高的工資水平時,這種消費水平無可厚非,頂多月光族,但是,當一個人在已經負債累累的情況下,還要繼續借貸來維持高消費,很可能就是陷入了網貸成癮的惡性迴圈。
在借債群裡,有網友提出這樣一個犀利的問題:為什麼借債的人是我?
這個問題,非常犀利。可能很多人從未想過,不斷借債再還債,反反覆覆又停不下來,很可能並非簡單的經濟拮据,而是你的大腦迷戀一個遊戲,使你上癮了。
一、是什麼讓你不停地借債?
很多人都聽說過遊戲成癮、刷小影片成癮、暴食成癮、減肥上癮,可能很少有人聽說“借錢也能成癮”。
然而,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
小琳今年這個年過得很糟心,因為被表姐吳彤設定成了“緊急聯絡人”,她的電話幾乎要炸了,生活備受干擾。
吳彤是很多人眼中的“闊太”,經常一身名牌衣服和奢侈品包,吃穿用住行都很體面,孃家是中產家庭,父母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她的丈夫是年收入50W+的影視界公司高管,即使自己是收入為0的家庭主婦,這樣的背景也可謂相當優越。
由於行業遇冷,他的丈夫已經三個月沒有發工資了,家裡的一切都要靠吳彤支撐。吳彤自己有一個開在居民區的補習班,原來年入三十萬,可惜在去年遭遇了教育的寒冬,夫妻的雙雙事業不順,導致家裡拮据不堪,要向朋友借錢、網上貸款才能繼續生活下去。
吳彤這樣的遭遇看上去純屬偶然,但是我們在同情的同時,不禁疑惑,這樣的高收入為什麼沒有積蓄呢?
而且,小琳還發現,吳彤的老公已經上了信用黑名單,而吳彤辦了十幾張信用卡,又借了一個又一個網貸,想用一個還另一個,卻怎麼也還不過來。
過年期間,她還得跟小琳借錢才能過下去。之前已經借過20萬元,還沒等到償還,又要借錢過年,各種苦苦央求。儘管條件已經如此惡劣,吳彤仍保持著原本的奢侈消費,還幻想著來年換一輛保時捷SUV。
想來跟吳彤相似的人一定不少,即便沒有吳彤這麼嚴重,也一定有相似的特徵。他們到底是怎麼了?
先來看看什麼是負債成癮。
在美國和英國,有一個匿名債務人協會(Debtors Anonymous)組織,他們的工作是給強迫性借貸和有消費問題的人提供幫助。下面15條是他們梳理出來的問題,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已經負債成癮。
1. 你的債務讓你的家庭生活經常發生衝突嗎?
2. 你的債務壓力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嗎?
3. 你的債務會影響你的聲譽嗎?
4. 你的債務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嗎?
5. 你曾經是否為了獲得信貸而提供虛假資料?
6. 你有沒有向你的債權人(通常是朋友)作出過不切實際的承諾?
7. 你的債務壓力是否讓你對家庭的和諧幸福漠不關心了?
8. 你是否曾擔心你的老闆、家人或朋友知道你的債務總額?
9. 當面臨艱難的財務狀況時,成功獲得新貸款是否會給你一種內心釋懷的感覺?
10. 你的債務壓力會導致你入睡困難嗎?
11. 你是否因為債務壓力而借酒澆愁?
12. 你借錢的時候是不是都沒有考慮過利率?
13. 當你接受銀行信用調查時,你期待的是否定的答覆嗎(其實就是擔心自己申請信用額度被拒絕,擔心自己的徵信)
14. 你有沒有制定過一套嚴格的還債方案,但卻在壓力下半途而廢了?
15. 你是否透過暗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來證明你的債務是合理的,而當你決心“改變”的時候,你的債務會在一夜之間消失的?
如果你回答了超過8個“是”,很可能意味著你正遭受強迫性負債的困擾。不要太過緊張,這是一個小測試,現在超前消費的人很多,這也只是用於參考,不具備醫學診斷意義,但是它意味著你需要改變些什麼了。
所以,負債成癮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多巴胺的分泌,或者單純強迫性購物、超前消費等,它還包括習慣性地把債務(信用額度)當作解決個人財務和個人問題的柺杖。
從前面吳彤的例子,不難看出,吳彤還在沿用原來的消費方式,完全沒有任何改變的計劃。此外,還包括花光收入,不為未來做打算,重複性出現為還款焦頭爛額,每個月都在持續產生新的債務,甚至出現逃避債權人的行為等等。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寫了一本《欲罷不能》,分析了構成“成癮”的六大要素:
透過亞當·奧爾特博士(Adam Alter)總結的六大成癮因素,我們會發現,不管是購物成癮、網路成癮、遊戲成癮還是借貸成癮,都具備了這六大特點。歸根結底,是什麼讓人們停不下來呢?
我們不妨嘗試問問自己,這六大要素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好處?很多人,第一時間一定會說:“哪裡有什麼好處?全是痛苦!”這就是我們的大腦跟我們玩的遊戲。
其實,這一切都是我們需要從這樣重複性的行為中,獲得對生活的一點“掌控感”。他們在失控又掌控的迴圈中,體會著激素的刺激與自己的強大,這就像在玩一個遊戲,必然有人會上癮,除非自己主動破解這背後的行為執行機制。
二、關於獲得掌控感
現在的人很難靜下心、停下來去思考,自己行為背後的需求到底是什麼?比如,一個奢侈品包意味著什麼?一輛超過自己經濟能力的好車意味著什麼?
也許有的人會說“因為虛榮心、因為面子”,有的人思考得深入一些,可能會說“意味著財富、意味著成功”。而財富、成功的背後,又意味著你對自己怎樣的需求呢?擁有一些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消費品,僅僅因為它的功能很強大嗎?
深入思考後,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想要的,並非是LV包的質量好、或者奧迪賓士的手感,而是這些東西帶給你的無限接近財富的感覺。想到這裡,可能有的人覺得這是想多了,那麼,不妨再想想,想要擁有這種感覺的背後,是自己怎樣的需求呢?
再深入地思考,或許你會想到,是體現自己價值的需要。但很快你就會發現,體現自己價值不足以過上狼狽的借債成癮的生活。而且,在許多“借債成癮”的人中,也不乏極其優秀的人,他們根本不需要透過這些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是的,更確切地說,他們不僅要用這些來體現自己的價值,他們還有更高的內在需求,那就是對掌控感的渴望。他們希望透過調節自己的債務,來感受自己對生活的掌控。
這樣說可能不夠形象。舉一個別的例子就容易懂了,當下流行減肥,在很多減肥的人群中,很多人並沒有真的在減肥,而是透過調節體重,來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比如,暴食很痛快,體重增加,那麼可以透過節食或其他方式再減肥,由此獲得自己對體重進行掌控的“安全感”“可控感”。
同樣的道理,借債也是如此。
還以吳彤為例。吳彤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丈夫常年住在劇組,這樣的生活使吳彤難免焦慮,缺乏愛情的吳彤,有好幾個“戀人”,來填補自己的寂寞,她到處尋找愛情感覺的同時,也滿足自己的肉體需求。
丈夫對此睜一眼閉一眼,因為丈夫自知自己無法滿足吳彤從肉體到精神的需求。難以忍受的空虛和寂寞,使得吳彤對未來看不到希望,於是,不再積蓄,轉而追求眼前的享樂。
再舉一個打工人的例子。在三線城市,收入7-8千其實還算不錯。但是,但看到同齡人都有三萬塊的迪奧包包,動不動就去三亞度假,自己又怎麼甘心落後呢?
於是,借錢也要買下彰顯身份的包包。超前消費,不僅僅是虛榮心作祟,更是一種想要透過消費來證明自己的心理,證明自己能夠融入社會,證明自己沒有落後,證明自己不低人一等……這可能源於,童年父母對自己的養育模式的沿用。
比如家長總是攀比,口頭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慢慢進入社會也為了迎合社會形象的需求,而漸漸變得負債累累。這背後是證明自己沒有落後、不比別人差的需求,也就是證明自己價值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每一個借債成癮的人,背後都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都有一個個成長的故事。 “成癮”是源於那些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而獲得掌控感是解決需求的暫緩之計,也是成癮行為背後最為常見的機制。
三、被債務搞得抑鬱,該如何自救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一點的就是,成癮問題靠意志力是解決不了的。
不要埋怨自己意志力薄弱。使我們的產生成癮問題的生物學基礎是,基於我們的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這三種主要的神經遞質,在關鍵行為過程中的相互聯結。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是身體出現了問題,需要逐步去改善。
遇到債務黑洞,會讓我們感覺無力、甚至抑鬱,如果僅僅是一過性的抑鬱情緒,我們該如何自救呢?其實還是建議找專業人士做諮詢,如果你想要自救,不妨試試以下的建議:
第一, 明確自己對上癮行為的認知。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這非常需要勇氣,看著自己的債務,算一算,都覺得是對自己自尊的挑戰,不妨先搞明白:
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是什麼?自己在害怕些什麼?自己是否害怕建立在虛假繁榮上的自尊心轟然倒塌?分析自己背後的訴求是什麼?是否是來自於父母的期待、或者夫妻感情等問題,把它寫在私人的日記裡,讓自己能夠看到。
上癮的本質,並不單純是因為對某事物成癮,而是因為用了錯誤方法逃避自己的心理需求,而物品,很可能只是某種獎勵、慰藉,正是“這顆糖”讓人上癮。
第二, 用新的習慣替代舊習慣。
當我們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理解自己,能夠接受黑暗的時候,我們變得更加完整。那麼,我們就產生了力量,這力量讓我們有勇氣,建立新的行為習慣,比如開始儲蓄。
這開始一定非常難,有反覆,可以存錢到一定程度,又用物質來獎勵自己,也不要氣餒。一個例子,比如你在還債的基礎上,每個月不定期的存錢,數額不等,存一元也可以,只是存就可以。你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來幫助自己有動力,產生新的習慣,而不是靠物質滿足自己。
這就好像你對短影片上癮,可以嘗試想拿起手機的時候,就為自己倒一杯水。每一種上癮行為,都需要至少一種不同的行為來替換。比如,戒菸的人先用口香糖代替香菸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但前提是重新建立自己的認知。
第三, 遠離你曾經的消費環境。
比如,你曾經在一個高消費的圈子,你不妨一段時間內消失一下,等自己新的行為習慣建立好了,有足夠的力量面對了,再回到原來的環境中。
但是,最為核心的是放下自己曾經的過往,放下那張所謂的面子,正視自己的不堪,與現在的生活背水一戰。
四、小結
明確是什麼讓自己不斷借債?陷入債務問題,不僅僅是意志力問題,更多的是自己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也許是被尊重的需要、對愛的需要、對掌控感的需要……任何一種需要都是合理的,也值得被滿足,但滿足的方式,不是借債。
如果借債使你感覺自己有了抑鬱情緒,短時間內,可以透過一些建議來解決。但是,最好還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要提醒的是,不要靠借債來支付諮詢費用。
你可能並不喜歡你現在的生活,它讓你無助甚至窒息。正如沒有永遠的輸家,也沒有永遠的贏家。不管眼下多麼的不堪,在沒有活成讓我們自己尊重的樣子前,我們都不應該放棄。
希望新一年的到來,能讓所有人能鼓起勇氣,勇於面對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