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日本巨頭堅定撤離。
開了32年的珠海佳能工廠宣佈關閉了,所有員工也將全部辭退。
私密馬賽,到了說再見的時候。
好聚好散,佳能為員工開出了優厚的補償方案。
沒辦法,全球照相機市場急劇萎縮,疊加疫情,佳能還是選擇了離開。
佳能不是第一個選擇離開的日企,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一切,都要從一個計劃說起。
前年4月,日本公佈了一項近1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
1.計劃從經濟刺激計劃中撥出2435億日元(約22.45億美元)來調整在華生產線,其中2200億日元,用於幫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回國內;2.另外235億日元用來資助日企將生產線搬到更多地區,比如東南亞和非洲。
總結一下,就是為了防止供應鏈風險,日企要搬離中國,佈局東南亞。
雖然當時有不少專業人士分析過,大批日企根本不可能撤離中國,在華日企也紛紛表示沒有撤出中國計劃。
可你要知道,這是日本政府首次強調供應鏈風險。
如今,靴子落地。
日本要構建的新供應鏈——東南亞
別再安慰自己了,有一部分重要的日企是要離開中國的。
因為,日本不是要大規模撤離日企,而是要定向精準撤離。
1.對某一國家依賴度高的製成品和零部件的生產迴歸日本,日本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的搬遷補助率是2/3,大企業補助率為1/2。2.對某一國家依賴度高的製成品和原材料零部件生產方面,會向東南亞分散生產點,謀求生產地多元化,為中小企業提供2/3的補助,大企業補助率為1/2。
日本轉移產業鏈的實操,更精準:
1.工廠直接從中國遷移到中國之外的地方(日本、東南亞);2.在原材料的採購上,也從中國大陸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3、市場銷售,減少在中國的銷售比重。
雖然,大部分日企選擇觀望,但投資向東南亞分流是必然趨勢。
資料來源:日本貿易振興機構
儘管在華日企撤出或轉移的比例常年不足10%,但近年來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下,出於分散供應鏈風險的考慮,日企開始向東南亞轉移。
第一波日企撤離潮,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
松下、尼康、奧林巴斯、索尼生產線紛紛從中國撤出。
日本重構產業鏈,其實在2018年就已開始。
這回,會是第二波撤離潮嗎?
日企,真的要撤離中國?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名單。
日本經濟產業省公佈的第一批獲得補助的87家企業名單。
雖然大部分企業,都是從事低端製造的中小企業。
可名單裡,夏普、三菱等大企業也赫然在目。
雖然想花20億就想讓所有日企撤離不現實。可日本所有在華企業,提供了近千萬個就業崗位,如果出現大面積撤離,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失業潮。看來,我們真的要做好應對準備了。1其實,日本在華收益率是遠高於在東南亞的收益率的。2020年,日企在全球全產業收益率為7.4%,2020年就算受到疫情的影響回落到15.1%,也高於其在全球的平均收益率。而2020年,日本在東盟投資的收益率為9.2%,最高是泰國11.4%,越南10.0%,有較大體量的印度尼西亞,只有8.4%。
只看收益率的話,日企對東南亞的投資回報和中國比,還相當低。
放棄收益率17%的中國市場轉向收益率5%的東南亞,日本到底想幹什麼?
如果日企遷出中國,相當於把市場拱手讓給中國企業。
放棄中國市場,得不償失啊。
其實,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一直比對華投資多的多。
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一直高於對華投資
2020年,日本對東南亞的投資總額為22906億日元(約1370億人民幣),是對華投資(12865億日元,約770億人民幣)的兩倍。
可東盟GDP,才只是我們的1/5。
20年時間裡,日本對東南亞投資增加了10倍。
可見,日本早就開始佈局東南亞了。
2
看似賠本賺吆喝,日本為啥還要佈局東南亞?
日本,真打算跟我們脫鉤?
1、中國市場不那麼賺錢了
日本在80年代開始對中國市場進行投資,這輪投資完成後,具有現代工業特點的大型製造技術基本進入了成熟階段。
新型高階產業技術,如半導體、大容量電池、尖端醫療裝備、飛機等,要麼日本沒有,要麼日本不希望從其國內轉移到中國。
而小型技術,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製造技術,日本依舊在進步。
與東南亞相比,日本站在產業鏈的頂端。
因此,日本繼續進入東南亞,長遠來看,利潤空間更大。
而日本企業的經營特點、小規模技術也更適合東南亞。
2、縮短供應鏈+降低經營風險
日本遷出產業鏈絕不是全部一刀切,而是“中國+1”戰略。
即在中國之外建立另一生產基地,分散風險。
疫情暴發,徹底暴露了在華日企的產業鏈分散弊端。
任何一個國家甚至城市工廠中的產業鏈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某種商品生產的中斷。
基於地理相近和產業互補等因素,東南亞就已成為日企的目標地區。
疫情的出現,讓亞洲地區穩固了近60年的財富分配等級,悄然開始出現變化。
過去,在亞洲,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一直是最早完成工業現代化轉折的日本。
而如今,中國和日本將暫時聯手站在亞洲的最頂峰。
中日,正瓜分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高階產業鏈利潤。
如此,日本調整了想出了新的轉型戰略:
1.控制上游,主要是控制先進材料和先進製造裝置;2.佔據中游,主要是研發核心零部件;3.放棄下游,儘量少做終端產品,因為中國、韓國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已經做的很好,日本再參與競爭,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和價值。
既然下游產業鏈多有重合,利潤空間勢必被壓縮,不如直接遷出。
3
有些人說,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大國,日本企業想走就走吧。
想去東南亞,就去唄。
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
日本轉移產業鏈到東南亞,其實是在自救。
日本為什麼全力佈局東南亞?
日本資源稀缺,每年都需要大量石油等大宗商品進口,東南亞是海上運輸的咽喉,對日本保證運輸安全十分重要。
可東南亞也是美國阻擊我們的著力點。
世界約60%,我們約80%的石油運輸,大多要經過馬六甲。
日本製造真在走下坡路?
日本的製造業看似在走下坡路,實際上是拋棄了製造業下游的家電產品,但並沒有拋棄上游半導體技術。
要知道,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的最核心的基礎產業。
日本為何要拼命控制上游產業?
因為控制了上游產業,等於是控制了產業的命脈。
日本是一個缺資源的國家,唯有擁有世界最前端的技術,國家才會立於不敗之地,企業才能擁有國際競爭力。
1.華為手機1361個零部件中,美國製造的零部件只有15種,佔0.9%。而日本製造的零部件達到869種,佔比為53.2%。真正能做到制裁華為的,其實是日本。2.中國汽車製造,東風、一汽、廣汽、吉利等加起來,利潤總額才137億美元。而日本豐田一家企業,利潤就250億美元。3.我們的高鐵雖然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高鐵的軸承等核心零部件還需要從日本進口。
日企業集中在製造業的中高階,對產業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旦遷出,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怎麼生存?
這對我們的產業鏈和整體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
如今,我們面臨著經濟減速的壓力,而製造業又是首當其衝。
東南亞擁有更廉價的土地和人工成本,而擁有14億人口的我們,一旦大面積的失去製造業,我們的就業該如何保?
而日企說要撤,韓企說要撤,美企也說要撤。
雖然短期內無法實現和我們脫鉤,但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長期來看,今後很可能出現的“脫鉤” 情況。
我們應該抓緊這段時間,推進本國產業的轉型升級,儘快部署和調整供應鏈。
40年前,日企進入中國。
40年後,日企又說要走。
40年光景,中日從合作關係逐漸演變為競爭。
大變局下,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