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一位76歲的科學家突然走紅網路。走紅的原因出人意料,竟是因為:他被AI修復的舊照,實在太帥,網友都稱他為“學霸版吳彥祖”“科學界吳彥祖”!
玉樹臨風美少年,攬鏡自顧夜不眠。如此的帥也就罷了,竟然還是一位科學家,不得不說,這堪稱完美的人生,也真是太受上蒼眷顧了。
有才又有顏,被上天如此偏愛,他到底是何方神聖?原來,他就是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中瑞混血的著名科學家,王德民。
王德民生於1937年的河北唐山。他的父親王世貴是一名醫生,母親文安清則是一名瑞士美女,兩人在留美期間相戀,回到中國後生了三個孩子,王德民就是老三。
生逢亂世,王德民出生僅5個月,日寇就發動了盧溝橋事變。為了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全家人極少外出,平常就用英語交流。
母親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小兒子有極強的獨立性,才19個月大時,他就知道想吃什麼、想要什麼玩具,哪怕大人拿糖哄,也改變不了他的主意。
只是,哥哥姐姐比王德民大了三四歲,很少帶他玩耍。所以他的性格很孤僻,總是自己一個人玩。平常就聽母親彈鋼琴,還對母親教的體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王德民從小在英語的環境中長大,壓根兒不會講中文。這還能行?父親當即給他聘請了專門教中文的家庭老師。
沒想到,小小的王德民只知道玩,連著氣跑了兩個老師,直到第三任時,才在母親的嚴格監督下學到了一點“皮毛”。
1946年,日本投降一年後,為了讓孩子們受到更好的教育,王父辭掉了醫院的工作,變賣了繼承的家產,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
9歲的王德民,懵懵懂懂地跟著家人來到北京,卻意想不到地遭到了嘲笑。
二、
王德民的小學教育,是從三年級第二學期的期末開始的。一下子跳了那麼多級,中文還那麼差,成績自然跟不上。
為了學好中文,他一度採取“背字形”的方法,以應付考試。直到上中學之後,情況才漸漸逆轉,他的成績節節攀升,被調到了優等生匯聚的甲班學習俄語。
身強體壯的他,還在校運動會上大放異彩,首次參賽就奪得了長跑第一名、短跑第二名,併成了籃球隊主力。
但當時的政治運動仍風起雲湧,因為一張混血兒的臉,王德民遭到了許多同學的嘲笑。有些調皮的同學,還給他起了個“二毛子”的綽號,深深刺痛了王德民的自尊。
如果打架的話,對方很可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但王德民極講文明,只是提出了嚴正抗議,宣告自己是中國人。
讓自己更好才是最好的反擊。面對著這些嘲諷,王德民更加發憤圖強,成了甲班的甲等生。臨近高考時,他把前兩個志願填上了清華和北大,後面的就隨便寫了些。
考完之後,他估算自己的成績肯定能上清華或北大。但那個年代的大學並不只看分數,因此,他收到的竟然是第五志願——北京石油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雖然落差很大,但王德民欣然接受了結果。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般必然。冥冥之中,他和石油緊緊聯絡在一起。
1955年,18歲的王德民隨便拍了張證件照,貼在了“學生註冊片”上。沒想到,正是這張照片,後來被AI修復後引爆網路。
剛剛18歲的王德民,鼻如懸膽,眼似深潭,臉型宛如雕塑般立體。長得好也就罷了,關鍵還很努力,不僅功課全5分,還在運動場上大殺四方。
這樣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美少年,就像玫瑰般散發出誘人的清香,按理說能吸引成群的女生,然而詭異的是,竟然沒有女生敢親近王德民。
三、
原因很簡單:王德民過於痴迷學習,對戀愛毫不上心。他提出的兩個條件,嚇退了無數暗許的芳心。這兩個條件是這樣的:
1.如果兩人結婚,他不能抽出時間帶對方逛公園。
2.對方不能妨礙他看書。
簡單來說,就是“戀愛可以,但不能影響我的學習”。事實證明,長得帥也要懂點浪漫,不能由著性子來。這下好了,王德民徹徹底底把書本當成了情人。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凡事都是雙向奔赴的,由於他對學習痴迷,知識也對他很痴迷,他成為了學院的3名模範生之一。
臨近畢業時,學院希望他留校任教。媽媽也委婉地勸告他,在北京找份工作。但王德民的一顆心,早就飛到了東北的松遼盆地。
因為在1959年9月時,那裡發現了大型油田(就是後來名震世界的大慶油田),為此,同學們高興得拿著勺子和筷子,敲打著臉盆和飯盒……
為什麼同學們這麼高興呢?
因為當時的蘇聯突然翻臉,3個月前撤走了所有專家,為了記住這份恥辱,原子彈研製專案被命名為“596(即1959年6月)工程”。
但另一方面,中國又缺乏大油田,仍然只能向蘇聯進口石油,蘇聯給的石油品質一言難盡,有時竟能從裡面檢測到馬糞……國際專家認為:“中國是陸相沉積的地質構造,絕不會有大油田。”就在這個時候,中國發現大油田,打了外國人的臉!
當你弱的時候,他們就明擺著欺負你。此時天賜油田,正是同學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王德民一心想著精忠報國,哪怕累成白鬍子老頭,也要拿下大油田。
於是他毅然謝絕了母校,揮手告別了父母,奔赴到千里之外的大慶油田。結果,由於他的家庭背景,他再一次受到了冷落。
四、
此時,王德民的父親王世貴,已經成為北京同仁醫院的副院長,母親文安清也加入了中國籍,任職於中央外貿學院。但他們以往與西方的關聯,仍然頗受防範。
1960年,23歲的王德民滿懷憧憬地等待分配崗位。結果,其他同學都被分到了研究站和新建的東北石油學院,他卻被分配到了一線:採油指揮部地質室。
王德民並沒有抱怨,他想去的正是祖國需要的地方,一線還能更好地驗證理論呢。令他感到驚喜的是,到崗第一天,他就受到重視,被任命為測壓組組長。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想要把地下的石油哄到地面,這些壓力值至關重要。王德民做的正是這個工作,每個月都要測量所有井的壓力。
他們以4人為一組,抬著兩百多斤的測試絞車,把測量儀器下到深井中。每次作業後,都累得四肢無力,連汗水都不堪重負,批次逃離勞累的身體。
晚上,他和工友們一起睡在牛棚裡(這在當時已經是最好的住處),每當下雨天就四處漏水,需要不停地換地方。
長夜淒冷,他們在鐵板下燃燒原油,圍坐在“篝火”前取暖學習。結果因為沒有煙囪,大家都被燻成了“黑旋風李逵”,笑起來牙齒格外的亮。
但沒過多久,王德民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時他們用國際上流行的“赫諾法”來測量壓力,但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大慶這種難以開採的陸相油田。
所以他們測出的壓力值有很大的誤差,嚴重影響了採油效率。
位卑不敢忘憂國,王德民雖然只是個小組長,卻立志解決這個難纏的問題。
在每日勞累的工作後,他就往圖書資料室跑,幾乎翻遍了美國和蘇聯的所有相關書籍,平常連話都很少說,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思考上。
1961年春節,指揮部決定為職工們改善下伙食,給每人發了白麵和肉餡。在那個糧食短缺的年代,肉餃子是絕對的大餐,吃一頓能讓人回憶幾年。
大家都開開心心地包起了餃子,有些女同事還別出心裁地包成了宮廷樣式。放眼望去,多數人都包了七八十個、甚至上百個。
王德民也會包餃子,但他連話都懶得說,更何況費時費力地包餃子呢?他就簡單地擀了兩張特大號的麵皮,然後把餡全放了進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完了餃子。
這兩個大胖餃子下到鍋裡後,仗著皮糙肉厚,始終態度生硬。王德民沒有時間多等,半個小時後,他也不管是否熟透,直接就吃進了肚子裡!
在他看來,餃子不管啥狀態,營養價值是相等的,啥事也不能耽誤他的研究。
說來也巧,當天夜裡,他就靈感噴湧,在歷經100多天的奮戰後,推匯出了另一種計算油井壓力的公式。
五、
經過驗證,運用這個新公式得出的結果,平均誤差僅為“赫諾法”的1/3。同時大大節省了測量靜壓的時間,以往需要停產3天,現在只需要8小時!
年僅24歲的王德民,一下子名聲大震,這個新公式也以地為名,被稱為“松遼法”。
但王德民並沒有滿足,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又潛心鑽研,將“松遼法”升級到了第四代,最終把測量靜壓的時間縮短到了3小時。
時間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錢。王德民的這些成果,大大提升了採油的效率,因此連續3年獲得“先進工作者”“五好紅旗手”等榮譽,還被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與此同時,他也成功摘到了愛情的果子。
本來以他的外貌,可以輕鬆實現李雲龍吹過的牛:“來提親的都快把我家門檻給踏平了!”但大慶油田男女比例懸殊,這情況,長得再帥也沒用啊!
好在1962年夏天時,採油指揮部來了位姑娘小王,大連人,年僅21歲,生於工人家庭的她性格天真爛漫、爽朗大方,深深吸引了王德民的目光。
更巧的是,小王就負責統計整理油田的壓力資料,經常和王德民見面。這簡直是天賜的機會,平日裡除了石油就懶得操心其他的王德民,終於決定主動出擊。
在一次部門舞會上,王德民率先發出了邀請。兩人在動感的節拍下,踏著優雅的舞步,四目相對互送秋波,滋長了兩心的情愫。
沒過多久,部門又排演元旦和春節節目。王德民從小聽母親彈鋼琴長大,對音樂也有涉獵,就擔任了大合唱的指揮,小王則是其中的成員。
音樂本身就是吸引異性的利器,更何況王德民還長這麼帥!這次珠聯璧合的合作,再次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1963年夏天,相識一年的兩人請假去拜訪雙方父母,回部門後就舉行了婚禮。
石油人都是一心只有工作,所以婚禮極其簡單。沒有宴會和鼓樂,只有前來賀喜的同事們。王德民就穿著平常的工作服,和新娘子一起進入了洞房。
夫妻倆住進了一間“乾打壘”的簡易平房,更方便看書和研究了。雖然清貧如水,但和愛人相伴,就像魚一樣快樂。
但令王德民沒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後,他的家庭出身竟然再次成為攔路虎,不僅自己受到批判,還連累了妻子。
六、
結婚半年後,王德民迎來雙重喜訊。
喜訊1:周總理宣佈:“我國石油產品基本自給了。”經過3年的開發,大慶油田實現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偉績,終於不用再看他國臉色!
喜訊2:僅僅入職3年,王德民就成了堪挑大樑的人才。26歲的他,被調到了採油工藝研究所,負責攻關油井分層測試的技術。
當上幹部後,王德民沒有當甩手掌櫃,而是身先士卒,帶領隊員們深入一線試驗。
夏天時,草原上的蚊子成群結隊,而且個頭很大,能叮透工作服吸血。缺少防護的臉部更是重災區,經常被咬腫。
久而久之,王德民竟然產生了免疫力。後來不論被蚊子咬得多痛,等一小會兒就會消腫……
更難以忍受的是凜冬,氣溫最低時達﹣40°C。他們在井口一站幾個小時,用鋼絲繩把儀器送到井下,結果在壓力的作用下,有些地下水噴湧而出,澆到他們身上,瞬間成冰。
內溼外冰,徹骨的寒冷。時間稍長一點,整個人都動彈不得,只有把這些冰甲敲掉了才能走。
這種被冰封的損傷,體質再好的人也頂不住。後來王德民得了關節炎,夜裡疼得不敢翻身。
在長達兩年多的試驗後,王德民帶領團隊研究出了一整套的工藝和儀器,填補了中國油井分層測試的空白,其中有4項技術被通報表彰。
但王德民卻越來越沉默,因為政治形勢急轉變化,一場暴風雨正在形成。
七、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運動中,王德民受到波及,連照片和衣服都被當成了資產階級作風,終於被下放到井下作業隊接受改造。
“戴罪”的王德民小心翼翼,搶著乾重活和累活,很快贏得了工人兄弟們的喜愛。更幸運的是,幾個月後,周總理批示要保護好大慶油田,王德民又重返了技術崗位。
但他的妻子就沒那麼幸運了,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患上了憂鬱型精神狂躁症。原本根正苗紅的她,認為自己的不幸都來源於丈夫,每次發病都瘋狂針對王德民。
為了讓妻子好過一些,王德民搬到了辦公室居住,忘情地投入到石油事業中,用工作來轉移痛苦。
1970年入夏後,同事們發現王德民有些不正常,總是答非所問且發愣。原因很簡單:他又盯上了油田的大問題。
起初,油田可以直接靠壓力採油,二次採油則需要往井下注水。經過十年開採,大慶油田地層壓力下降、含水量不斷上升,也就導致原油產量下降。
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油田的未來將黯淡無光。
此時的王德民已不是幹部,卻主動擔起了這項失敗風險極大的重任。他帶領同事們開始了一年的苦幹,在上千次的試驗後,成功研製了偏心配產器。
此後他又帶隊奮戰3年,又研製出與之配套的偏心配水器。這些核心技術,不僅逆轉了劣勢局面,還把生產效率提高了5倍多,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雖然因為身份無法得到正式的任命,但王德民的威望突飛猛進。更令他驚喜的是,自從女兒出生後,母性就溫柔了妻子的神經,再也沒有向他發難。
到1976年時,大慶油田首次突破了5000萬噸的原油產量,佔去了全國一半多份額,為穩定中國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
政治運動的暴風雨也終於散去,39歲的王德民被請到北京做報告,收穫了石油界高層的高度讚揚,他的命運轉機,又來了。
八、
1978年,41歲的王德民調任大慶石油管理局副總工程師。
此後,他不再搞單項研究,而是負責整體戰略,又組織攻關了許多科研課題,全力保障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的戰略目標。
但有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頭:大慶油田還可以穩定高產多少年?
國外專家已經預測,說能維持到1995年就不錯了……當時世界的平均採油率僅33%,而大慶達到了40%,已經接近採油的極限,做的相當不錯了。
王德民毫不理會國外預測,竟想把剩下的60%石油也採出來。採油第一次靠壓力,第二次靠注水,那麼能不能第三次採油呢?
1984年,他大膽啟動了三次採油的攻關,引來了許多懷疑:“國外都沒搞成功,你怎麼能搞成功?”
但王德民從小就很固執,認定的事情誰也別想改變。他決定走化學驅油的道路,因為採油就像洗衣服,如果用水洗不乾淨,那就要用化學品洗衣粉。
這次攻關前所未有的艱難,而王德民早就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兩年之後,49歲的王德民升任大慶石油管理局總工程師,指揮著幾萬名技術人員。時任中國科協主席、“兩彈元勳”錢學森,還專程到大慶油田去參觀調研。
又過了十年時間,化學驅油技術才日趨成熟。這個化學品叫聚合物,是一種黏彈性流體,用它來驅油,是石油界從未有過的先例。
1996年,化學驅油技術正式投入應用,成功把採油率提升到了50%。後來的王德民又不斷升級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採油率。
2001年,王德民在出席國際石油會議時,發表了兩篇化學驅油的論文,引發了巨大轟動。一些專家感慨:三次採油化學驅的中心轉移到了中國。
風頭正勁,許多國際石油巨頭都想把王德民挖走,連美國能源部都希望聘請他當顧問,只要肯去,一切待遇優厚!
九、
王德民卻淡然拒絕。而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拒絕過很多次國外邀約。
王德民“人間清醒”地說:
“和國外比,我的工資不算高,但足夠我用。世上有哪個地方讓我組織幾萬技術人員向大自然進軍?有哪個老闆能給我這麼廣闊的天地去施展才幹?只有中國。”
歲月如梭,轉眼之間,王德民邁入了暮年。
雖然早就從高層領導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但他依舊心繫工作,不肯過安逸的退休生活。他說:“還有一大堆的新課題在前面等著,你說,我能停下來嗎?”
只是身體發出了諸多抗議,像什麼關節炎、腰椎病、眼部肌肉麻痺,等等。特別是妻子去世後,王德民更覺形單影隻,生活苦悶。
湊巧的是,由於經常往醫院跑,王德民與一位中年醫務工作者結緣。不過他非常低調,連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新夫人的姓名。
而在醫生“隨時有可能癱瘓”的警告下,他也終於有所收斂,每天堅持鍛鍊,過上了規律的生活,不再像以往那樣瘋狂地工作。
說到他的功績,從1996年投入應用到2006年9月26日,大慶油田靠他研發的化學驅油技術採了1億噸油,約佔總產量的1/4。這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找到了一個新的大型油田,按當時油價算,創造了3000~3500億元收益!
王德民也因此收穫無數榮譽,諸如成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斬獲何梁何利基金的“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取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等等。
2010年,他還被國際石油學會授予“三次採油先鋒獎”。此前獲獎者都是北美專家,王德民是北美之外的世界第一人。
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申請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天上又多了一顆叫“王德民”的小行星,當真是帥出了地球……
而在一年之後,80歲高齡的王德民,竟然出現在研討會上,向世人披露了首次實現“四次採油”的成果,再次跑到了世界最前沿。
大慶油田的採油率達到了駭人聽聞的7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而多年以來,鮮有人知道,為此做出卓越貢獻的王德民,其實有一個秘密:
他其實不喜歡寒冷的地方。但為了國家利益,他甘願一生與寒冷之地的油田相伴!
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敬仰王德民時,應該敬仰他的什麼?
不應該只是驚歎他的超高顏值、過人學識,更應該學習他老人家,“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超凡品格!
關注@萬小刀 頭條號,閱讀更多人物故事爆文。比如《“女星收割機”的香豔往事》《竹聯幫大佬是如何攪動娛樂圈的》《港圈花花公子風流史》《孫紅雷情史》《港圈“三級片女神”的瓜》還有四大天王、周潤發、成龍、周星馳、李連杰、林青霞、 張曼玉等明星的隱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