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建築用的黃沙(就是沙子,北方一般稱之為黃沙。當然,沙子也不都是黃色的,也有白沙和黑沙,但黃沙佔絕大多數)突然間緊俏起來,價格陡漲,連翻10番,已經到了論斤賣的程度了,這在以前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事情。筆者的家鄉在蘇北,那裡是銀杏之鄉、大蒜之鄉,也盛產黃沙。隨便在田野裡找塊地,往下挖米把深,就是沙子,有黃沙也有白沙,但絕大多數都是黃沙。就是在院子裡,往下挖個一、二米,就是黃沙。
80年代初,就是剛剛分田到戶的那幾年,農村逐漸開始了第一輪的大翻新——土坯房拆除,翻建新瓦房,翻蓋新房如雨後春筍,勢如破竹,成為農村的一股潮流和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風尚。短短十數年間,茅草屋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紅磚瓦房。包產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呈階梯性增長,畝產量連創新高,再加上放開市場,允許農民自由買賣,手工業者、商販、個體工商戶遍地開花,農民的收入迅速增長,農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日新月異,各種家用電器走近千家萬戶,摩托車也不在稀罕,農業機械普及,收割機也開始斬頭露角。電燈電話、樓上樓下,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時代說來就來。農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住,也就是房子。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以住為地。可以說,除了生命要繼續下去的吃,緊隨其後的就是住。有房子才有家,有房子才有歸屬感。比如現今的相親,首要條件就是房子。中國千百年來的習慣,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風俗,住是第一大要素,有錢了就改善居住條件,手頭緊借錢也要打倒舊屋蓋新房。所以八九十年代,農村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在翻建。這也間接推動了農村建築行業的發展,也使得建築材料迎來美好的市場前景。當然,那時候建三間大瓦房滿打滿算也就3千塊錢,材料和施工費用都包含在內了。這股建瓦房的風波一直持續到新世紀初,接下來的一波是拆掉瓦房建樓房,雨後春筍般的,當年的瓦房也落伍了,破舊不堪了,最主要還是農民手頭寬裕了,自然是要鳥槍換大炮了。
於是,第二波建房風愈演愈烈,二層、三層、四層的樓房拔地而起,當年的瓦房已經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林立,像個城市一般。
不管是建瓦房還是建樓房,都少不了建築材料——鋼筋、水泥、石子和沙子,其中沙子更是必不可少的要件。80年代瓦房興建,是不用鋼筋和石子的,水泥(我們那兒叫洋灰)的用量也不大,最主要的是石頭和沙子。我們那靠山,山上有的是石頭,幾乎不用花錢。冬天農閒時,一個人拿著一把鐵鍬、一根鋼釺上山,一天就能採出三、四方(立方米)的石頭(我們那叫“打石頭”),也有人專門打石頭賣,一車(拖拉機)才賣5塊錢。石頭的用量大,是因為那時候建瓦房用它打地基,深挖1米至2米深,全用石頭找平,然後出地面還要用石頭砌1米高左右,上面再砌磚,因為紅磚較貴,這樣做能省磚,節省費用。
而沙子跟石頭一樣,幾乎也不用花錢,一個人拿把鐵鍬,到荒野裡找塊地,挖下去,運氣好一天就能挖出10方沙子,最不濟也能挖出個三五方,後來也有人用機械採,我們那叫“喝沙”,就是用“喝沙機”喝沙。如果家中沒勞動力,那也不是事,花錢買也很便宜,一車(拖拉機)也就5元錢,還可以賒欠,秋後再給也不遲。鄉里鄉親的,不給也沒有多大事,反正石頭、沙子也不值錢,到處都是,花點力氣就行了,那時候不興打工,力氣也不用錢買。
但這一切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現在想採沙,基本上都是妄想,是不可能的事情。沂河裡的天然沙子,經過上百年的採集,也幾近枯竭,順便帶一句,建南京長江大橋所用的沙子,就是沂河沙。隨著環保和農田保護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懲罰力度加大,採石、採沙都成為過去式。而中國又是基建狂魔,即便是農村,也是狂建不止,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在建房,建商品房、商業街,農村自住房,這些都離不開沙子,一邊是產量銳減,國家管控,一邊是需求量大增,這就導致了以前最不值錢的黃沙,而今成為了緊俏物資,價格扶搖直上,已經從最初的按車賣,變成了按噸賣、按斤賣,城市還按袋子賣,一袋子大約50斤,價格10——15元左右,每斤大約2到3毛錢。對於沙子來說,這已經算是天價了。
沙荒,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建築用沙可能會面臨枯竭。目前,全世界每年開採出500多噸沙子,開採速度遠超其自然恢復的速度。2002年,印尼政府出臺措施,禁止沙子出口。2017年,柬埔寨出臺政策,永久性禁止出口沙子。
我國前兩年江蘇駱馬湖的盜採沙子事件,甚至驚動了國務院,央視也進行了暗訪,主流官方媒體也進行了跟蹤報道,目前這種違法採沙行為已經得到了遏制。
沙子越來越緊張,價格逐年遞增,從前無人問津的黃沙,變成了“軟黃金”,城市小批次的用沙,甚至用秤秤著賣。這確實令人費解,連小學生都知道,地球上沙漠面積佔百分之三十,沙漠中的沙子,到處都是,隨處可見,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何不到沙漠中取沙用呢?
當然,國家治理亂挖亂採,是有道理的,也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畢竟私挖亂採只會破壞環境,危害生態,破壞農田,危害水利設施,毀壞山林,危及生態平衡。再者,不合格的沙子流入市場,也會導致建築工程質量不合格,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危害建築物、建築工程的安全。
那麼,有個問題來了,也是很多人迷惑不解的問題,那就是: 我國是沙漠大國,沙漠裡那麼多的沙子,為什麼不運出來用呢?還有,黃河泥沙氾濫,每年輸入下游的泥沙多達幾十億噸,又為何不採挖出來用呢?
的確,中國是沙漠、荒漠大國,僅新疆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就有現成的數不盡的沙子,含量高達1.8萬億噸。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里,比三個江蘇省還要大,比兩個山東省也要大。這裡映入眼簾的全是黃沙,漫天風沙飛舞。更“可喜”的是,塔克拉瑪干的沙層平均厚達3.7米,開採這些地面上的沙子,不需要挖掘,簡單容易,用火車皮或汽車直接往外運輸就行了,而且現在沙漠中也有了鐵路和公路,運輸根本不成問題。沙子運走後,還能改善沙漠裡氣候環境,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啊。
而這還僅僅只是我國冰山中的一角,除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國還有許多沙漠,沙含量可以說是非常豐富,這對於每年200億噸沙子需求量的中國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沙啊,國家為何不加以利用呢?
還有,我國第二大河——黃河,含沙量巨大,歷史上明確記載的就有:1933年的年輸沙量高達39億噸,1977年的輸沙量為50億噸,平均每立方米河水中就含有920公斤沙子,接近一噸。而一立方米的河水的重量也就1噸,含量達到了1:1。所以黃河水渾濁,是全世界最渾濁的河流,沒有之一。
黃河大量的水土流失,已經讓它成為了一大懸河,也就是地上河。黃河氾濫,歷史上無數次的決堤,水患災害頻繁。開封附近河段,黃河河底的高度竟然超過了開封鐵塔7米,成為全球河流史上的一個奇觀,妥妥的一條壓在城市頭頂上的天河。那麼,黃河為什麼會變成懸河呢?這是因為為了防止黃河決堤,人們只有加固加高堤壩,而黃河水衝擊而來的大量的泥沙,又使得黃河河底連面抬高,河床隨之增高,大壩也只有不斷地加高,形成了惡性迴圈。近年來經過國家的大力治理,黃河上游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也在逐年下降,但每年仍有近10億噸黃沙流向下游。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採挖黃河裡的沙子呢?如果採挖黃河中的沙子,一來可以緩解用沙荒,二來可以疏浚河道,減輕甚至消除黃河水患,降低發生水災的機率,難道這不是兩全其美的舉措嗎?
其實,想象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骨感的!概括來說,這兩種辦法一種不可行,另一種能否行得通,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沙漠中的沙子看著眼饞,卻是廢物,沒有利用價值,不能用於建築行業。
沙漠裡的沙子是如何形成的?究其原因還是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大風強勁等一系列自然因素作用形成的。全世界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哪個沙漠,氣候都是如此,乾旱少雨,氣候炎熱,大風呼呼,風沙滿天,沙和風永遠都是一對好兄弟。受風化作用的影響,沙漠中的沙子都是呈規則的圓形或橢圓形,顆粒很小,細膩圓潤,含鹽量高,而建築工程上所用的沙子,必須稜角分明,粒徑要達到一定標準,且不得含有氯化鈉、氯化鈣等酸鹼鹽成分。因此,沙漠中的沙子,是不達標的,不能用在建築行業。這個國家是有規定的,畢竟建築工程關係到百年大計,容不得半點馬虎。世界各國尤其是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沙漠遍地都是,他們也不用沙漠中的沙子,比如沙特的迪拜塔,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黃沙用。另外,世界上也有用沙漠沙子搞建築而發生嚴重質量問題的先例。所以,沙漠雖然沙子豐富,但不能用,這點是不含糊的,也是不用糾結的。
其次是,黃河裡的沙子是普通的河沙,原則上能用,且經過清洗加工後還是優質的黃沙。但採挖黃河沙,可不是簡單的一句話的事情,涉及到很多問題。
黃河裡的沙子,還是質量不錯的河沙,即便沖刷到下游的比較細膩的細沙,不能用作主體混凝土,也可用來抹牆、裝修等。然而,冒然在黃河中採沙,會危及兩岸生態環境,也會危及黃河大橋的安全,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黃河大橋上都有:“大橋上下游3公里內嚴禁挖沙”的標語。採沙距離大橋過近,會破壞大橋附近的地質環境,進而危及大橋安全,黃河的河道、河堤是一個整體,隨意挖沙,會導致河道和河岸的破壞,影響堤壩安全,進而造成黃河決口或潰壩,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另外,在黃河中挖沙還會影響水質,破壞黃河的生態環境。因此,黃河的沙子可用,但開採量十分有限,不是說挖就能挖的,要經過科學規劃,嚴謹論證。其次,在黃河中採沙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這也是制約黃河採沙的因素之一。
當然,海沙經過洗滌也是可以用於建築工程的,但非常麻煩,產量也有限,代價也很高。所以說,目前河沙依舊是建築工程行業用沙的主要用沙材料。
未經過處理的海沙,是嚴禁用於建築工程的,不信請看,1995年韓國首都的“三豐大廈”突然倒塌,造成20人死亡,615人受傷,原因就是用海沙兌比混凝土澆築大廈立柱,海沙中的氯離子不停地腐蝕鋼筋,時間一長,就導致鋼筋鏽蝕斷裂,大廈主體結構遭受破壞,最終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