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車與選擇
我們是選“做選擇”的人,還是選“搭便車”的人?我必須承認:從小到大,我們都在“搭便車”。意思是說我們一直走著社會所期待的,最主流的,最安全的康莊大道。父母替我們安排好了路線和車輛,車來了,車上的人都和我們一樣……到站了,我們就下車,毫無延誤,安穩順利。
一路上,我們不需要想太多,不需要彷徨,只要動動腦子,努力學習。一路上,我們不需要為自己做出選擇,當然也無需承擔任何後果。
這怎麼可能呢?我們不是選擇了自己的專業,學校,工作,女友嗎?不,那些並不是你真正的選擇。真正的選擇是選了這個,會失去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東西,選了之後自己或身邊的親人會付出代價,選了之後,半夜會突然驚醒,選了之後,事後你沒有機會再從頭再來,選了之後,通常帶來更多的艱辛與痛苦,而不是馬上的幸福,長期下來未必會贏,但短期看來通通是輸。
我們一路搭便車,不是我們個性保守,而是想緊隨主流大軍,能夠讓我們衣食無憂……
80後出身的人,在一個政治,經濟,資訊都較為封閉的時代,對人生和世界的瞭解,大部分都來自老師和父母,後來大部分的學生都變成了醫生,教師,公務員,國企職員,事業單位職工……
搭便車本身並不是件壞事,你要問問自己坐在車上時看見窗外的美景,你是想跳車還是要觀賞?
後來我們做了些選擇,改變專業,離開公司,回到家鄉……正真為人生帶來持久感受和深刻觸動的都是選擇,而那些搭便車的經歷或許舒適光鮮,德高望重,衣食無憂,但過去之後,只剩下一些風景照,和一張比較好看的履歷表。唯有選擇才能覺得自己真正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