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排便一般是1日1-2次,或者1-2日1次。如果1周排便<3次,而且每次排便費力、大便乾結、硬結,就稱為便秘。針灸治療便秘的療效是比較好的,
便秘多因
1.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因工作緊張、生活節奏過快、工作性質和時間變化、精神因素等干擾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臨床上有便秘症狀,只要選擇合適的董氏針灸穴位,即可輕而易舉地解便秘問題!
你可以選用毫針針刺。如果是怕冷的虛寒性的便秘,一般便質不會很硬,但是會排便困難,即便排便比較不暢但是大便軟,虛寒性的便秘還可以加艾灸可以加臟腑推拿。便秘屬於一種難治病,因為是種功能性的調整,治療起來比較慢些。選取的穴位包括天樞、中脘、關元、氣海、上巨虛,還有背部的大腸俞、腎俞、脾俞,還有肺俞,因為肺與大腸是相表裡的取穴。另外建議大家如果有便秘,一定要堅持治療,因為尤其是頑固性的便秘,治療起來相對比較慢些,臨床上一般採用火針治療加埋線,火針一般是1周2次,3-5次一個療程,而埋線也是1個月1次,3-5次一個療程,很多患者常可以治癒。
這組處方就是【 三七 腕順 四花 門金 下三黃】臨床取三組即可,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只要便秘、腸道不暢 ,奉上即可!臨床效果非常好!
1.穴位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理論依據
針灸治療疾病還得看疾病發生的本質,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本質就是陰陽失調,正虛邪實。那麼,治療就應該調整陰陽,扶正祛邪。
正常人體中的陰陽始終是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狀態,些許的高低都是在一個允許的範圍之內,當陰或者陽的一方高於或者低於這個限度,疾病就會發生。
疾病的治療就是調整體內的陰陽再次恢復這個平衡,針灸治療疾病也是遵循這個規律的。針灸治療疾病,穴位是發揮療效的關鍵,穴位是經絡上的關鍵點,自身並沒有明確的陰陽屬性。
穴位雙向調節作用的發揮,是依據疾病的性質,當疾病屬於陰虧,則此時刺激穴位需要激發經絡的陰氣,如果是陽虛,則需要發揮補陽的功效;同理也是適用於陰或陽偏盛的情況。
比如大椎穴,可以在患者發熱的時候選用,也可以用在四肢冰冷的患者身上;內關穴可以用在心動過速的患者身上,也可以用在心動過緩的患者身上。這也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穴位可以使用在便秘的患者身上,也可以使用在腹瀉的患者身上。
2.正確的針刺手法是保證穴位發揮雙向調節作用的關鍵
針灸治療疾病,除了穴位組方合理,還需要手法到位的支援,特別是對於雙向調節作用的發揮,有賴於得當的手法。
還是以大椎穴為例,治療發熱需要用瀉法,甚至需要在大椎刺絡放血,而使用大椎治療全身寒冷,需要使用補法,必要時可以加用艾灸治療。
內關穴治療心律失常,對於心動過速,需要使用重手法,一般以捻轉瀉法為主;在治療心動過緩時,需要輕刺激,捻轉補法為主,必要時配以心俞艾灸。
天樞治療便秘,如果病性屬實證,重手法瀉為主,便秘屬虛,還是得輕手法重補。同理在治療腹瀉的時候,實證宜瀉,虛證宜補,必要時隔鹽灸是最常用的方法。
3.不是每個穴位都有雙向調節作用
任何問題都不能一刀切,穴位是雙向調節作用也是一樣的。比如井穴治療意識障礙,在昏迷病人多選用針刺井穴,甚至井穴放血;對於失眠患者十三鬼穴的針刺只能使患者更加興奮了,起不到安眠的作用(排除單獨使用少商作為十三鬼穴治療失眠的用法)。
當然,部分穴位使用過程中已經認為其有某種偏性,如提到關元、氣海、命門等穴就知道其具有補益的作用,這就不可能發揮其瀉的作用了。
針灸療效的發揮是各方面綜合作用的,學習針灸得勤于思考,多多揣摩,在思考中提高技能和療效。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 ,歡迎大家關注我,也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