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根據真人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與種族平等、女性權力有關,但並沒有如現在的某些美劇或者美國電影那樣刻意地去強調所謂的政治正確,也並不是臉譜化的正統片,相比較這些,待字閨中的那些故事,比膚色和女性意識覺醒好看多了。
首先必須真誠地告訴你們,這不是一部爽部,有時候還顯得有點壓抑,但如果你能靜下來心觀看,不要一上來就問是否有看點,然後你會發現,影片到處都有閃光點,人物的著裝、情節的處理,都相當到位,細膩無比。
15世紀的時候,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貿易國家之一,但同時,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黑人奴隸貿易的國家,影片的故事就發生在英國廢除奴隸貿易之前。
英國海軍上校約翰·林德森是一位忠於國家與民族的人,但是他又不是很贊成那些不平等的種族歧視。在那個年代,黑色人種在英國屬於低人一等的民族,是奴隸。
但是約翰·林德森卻在外出執行任務時,與一名加勒比黑奴私通,黑奴還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蓓爾,由於擔心她們會受到家族的歧視與排斥,他把母女兩人安排住在外面。
本來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地過去,可惜黑奴母親卻因病去世了,約翰·林德森又要響應國家號召出征,不得已,他只得接回私生女,然後寄養在他的叔叔穆雷勳爵家裡。
穆雷勳爵雖然不是那種傳統的人,不過礙於世俗的眼光,因此蓓爾雖然平時跟她的堂妹一起生活,一起玩、長大,但是隻要有外人來他們家裡做客,因為膚色的問題,蓓爾就得呆在偏廳裡,不能和大家一起上桌吃飯。
除了這個以外,蓓爾倒也算是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雖然父親常年在外,但是對於這個女兒,他是十分的疼愛,還有愧疚的,蓓爾在穆雷勳爵的家裡,也算是衣食無憂,比起很多黑人來說,她是幸福的。
轉眼間,蓓爾和她的堂妹都長大成人,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了。老叔拿出了蓓爾父親寫給蓓爾的一封信,原來她的父親約翰·林德森已經在外去世了,他留給了蓓爾一筆豐厚的遺產。
假如這部電影由韓國人來拍,那麼接下來肯定是講述那些人搶奪蓓爾遺產的故事,但要知道,英國的編劇可沒有那麼膚淺,所以並不是那樣的狗血的劇情。
影片雖然有關於廢除黑奴的事情,但並不完全是隻在這一條敘事的線上做文章,接著劇情從兩方面進行展開。
一方面就是蓓爾和自己的叔公穆雷勳爵一起推動廢除黑奴的運動,一方面就是關於蓓爾的婚嫁問題。
在蓓兒20歲的時候發生了英國奴隸貿易史上臭名昭著的Zong Massacre事件,一艘販奴船為了減少損失,另外還想從保險公司騙取保費,草菅人命,將很多黑人奴隸直接扔進了大西洋,對外卻謊稱是淡水匱乏。
蓓爾的叔公穆雷勳爵作為首席大法官來負責這個案件,他是一位正義的人,當他看到那些無辜的生命這樣被拋棄時,同樣感到悲憤。這一切源於他對於同樣是黑色面板的蓓爾的疼愛,其中有一幕十分感動人,在所有人都歧視黑色面板時,穆雷勳爵對於蓓爾,就像他眼含淚光的說出的那一句話一樣:“愛如己出。”所有的情感都在其中了。
而由於膚色的原因,蓓爾即使擁有著不菲的身家,但是卻不能像其他的貴族那樣享有社會參與權與發言權,於是她在叔公的幫助下,同時也反過來幫助叔公結束了英國的奴隸制,她的勇敢站出來,解救了許多苦難的黑奴。
除了這一條劇情線,另外一條關於蓓爾婚姻的感情線,也是片中精彩的地方所在,而且表現得十分細膩讓人著迷。
膚色問題,在她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刻,使得那些達官貴人,還是輕視了她,即使她知書達理、溫柔委婉。
最後還是因為福特夫人知道了她有一筆鉅額的遺產,才表現出了願意讓她小兒子迎娶她的樣子。但是蓓爾卻不是那種自己沒有主見的人,福特雖然家有錢有勢有地位,但蓓爾要嫁的是愛情。
跟隨著福特一家來得隨從威廉,卻和蓓爾看對了眼,他沒有因為蓓爾的膚色而歧視她,更沒有覬覦她的身家,他只是單純地喜歡蓓爾的果敢與善良,還有真善美。蓓爾則沒有因為他只是一個隨從而忽視他,她喜歡他的真誠,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而蓓爾會參與叔公廢除黑奴制的運動還是因為威廉,那種駭人聽聞的事件也正是威廉告訴她的,種族平等的概念也是和威廉的交往中一步步覺醒。
影片說了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那就是人,生來都應該是平等的,但其實更吸引人的卻是那些人物之間的真摯情感。
每一位演員的演技都讓人折服,即使是戲份不多的蓓爾的父親,眼中對女兒的愛、愧疚,一抱一放,那些動作,就已經讓人感同身受。
要說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蓓爾的飾演者,雖然在黑人當中算是很美的了,但與真實的蓓爾還是差點意思。
影片無論從道具再到著裝,還有人物的表演,都是良心且養眼的,特別是女演員們的著裝[奸笑]。
片名:《佳人蓓爾》
痞帥三叔影視原創文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