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2013年4月8日,由付成哲導演,崔真美編劇,金泰希、劉亞仁、在熙、洪秀賢、李相燁、韓勝妍等人主演,韓國SBS電視臺播出的月火劇《張玉貞,為愛而生》,上映後引起了中日韓觀眾的高度關注。而劉亞仁和金泰熙在劇中的精彩表現,更是在中國國內收穫了一批熱衷粉,也讓國人重新審視朝鮮王朝歷史上這段詭譎雲湧的歷史。
2013年4月8日,韓國SBS電視臺播出的月火劇《張玉貞,為愛而生》
毫無疑問,張禧嬪在朝鮮歷史上的名氣,可謂是“人盡皆知”。這位早年不幸沒入宮廷的女性,憑藉著超凡運氣和強烈野心,成為朝鮮王朝歷史上首位以平人身份登鼎國母之位的王妃。但是,承旨本期所要講述的人物並非張禧嬪,而是她一生的仇敵、仁顯王后閔氏。
與張禧嬪一樣,仁顯王后閔氏的人生亦充滿傳奇色彩,時至今日仍為人津津樂道。如果說,張禧嬪的傳奇在於階級大跨越,那麼閔氏的傳奇則在於王妃寶座的失而復得。
據肅宗親筆手書的《御製仁顯王后明陵誌》記載,仁顯王后閔氏,本貫忠清道驪興,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四月二十三日生於漢陽西部的盤松坊私第,父親是時任集賢殿副提學(正三品)的閔維重,母親是恩城府夫人宋氏(西人黨領袖宋浚吉之女),她是閔維重與宋氏所生的第2個女兒。
閔氏的降生,跟朝鮮歷史上那些著名人物一樣,有著撲朔迷離的傳說。朝鮮宮廷女性三大傑作之一的《仁顯王后傳》記載道,“閔氏出生之日,家門上方瑞氣縈繞,產室內部香氣嫋嫋。”而《明陵誌》裡亦有“日月生於兩肩”的記載。閔氏父母得知後,為了避免引火燒身,遂秘密囑咐全家上下三緘其口,禁止對外聲張。可見,閔氏一門的家風甚是嚴謹。
由於年代久遠,現代人無法考證此類記載的真實性,但古人熱衷為名人披上神話外衣的做法,倒頗有一番趣味。閔氏出生後,很快就表現出非同常人的氣質。《明陵誌》記載曰:“自幼嬉戲,絕異凡兒,不與人較爭,不言人過失,或有論人是非者,輒笑而不答。”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幼童的作風,但正是這“笑而不答”的沉穩,成為閔氏日後能夠重返宮廷的關鍵砝碼。
在當時的朝鮮國內,驪興閔氏屬於名門大族,最早可以追溯至高麗時代。始祖閔稱道受高麗王賞識,位居尚書奉御,自此驪興閔氏開始崛起。截至閔維重一代,閔氏儼然盤踞朝堂之上,擁有相當分量的話語權,更何況閔維重還是“西人黨”核心成員,地位不容小覷。當然,如果他們知道自己子孫裡還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后”,想必會更加得意。
按道理講,閔氏的家庭背景如此龐大,應該盡享榮華富貴,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小閔氏6歲那年,宋氏不幸病逝,喪母之痛令閔氏無法接受。失去母親後,小閔氏旋即被鞠養於仲姑洪氏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然而,命運不會讓閔氏太舒服,一場風波即將降臨。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八月十八日,在位15年的顯宗大王李棩薨逝於昌德宮齋廬,享年34歲,葬於崇陵,王世子李焞即位於仁政門,是為肅宗大王,成為朝鮮王朝第19代國君。肅宗即位後,素與西人黨有仇的南人黨立刻發難。翌年,閔維重被冠以“附麗時烈,主張邪論,壞亂朝綱”的罪名,與閔鼎重、李䎘、李翊、李選等人一道罷官。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六月十四日,閔維重被流放慶尚道興海,一去就是近一年。
父親淪落荒野,年僅12歲的閔氏被迫跟隨父親及家族前往流放地。一路上,父女倆飽受折磨,也讓閔氏品嚐到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在興海的日子裡,閔氏放下兩班大小姐的身段,盡心照顧父親。每當餐食上桌,只要閔維重沒動筷子,她也不動,如果有孩子爭搶食用,她就會斥責對方。閔氏的端淑,令閔維重大感溫馨,稱讚她“諸子女無能及者”。
《御製仁顯王后明陵誌》
自是或鞠養於仲姑洪氏家,或隨文貞公(閔維重)奔逬于田野、嶺海之間,零丁艱苦,備嘗窮厄,而常侍側怡愉,未嘗有憂色。
閔氏父女的命運,很快隨著南人黨的內訌得到轉機。原來,在閔維重等人被判流放前夕,左尹南九萬給肅宗上了封奏疏,爆出南人黨領袖許積的庶子許堅毆打妾室,鬧得整個漢陽滿城風雨。同時,他還怒斥許堅“掠人妻妾,奸騙狙詐”,痛訴許積在“李東龜女被掠”一案中,利用權勢打壓民事訴訟,幫助兒子逃離牢獄之災。訊息一出,整個王廷為之側目。
南九萬的奏疏一石激起千層浪。果然,肅宗李焞勃然大怒,當即同意判義禁吳始壽的建議,命令義禁府捉拿許堅歸案。隨著審問的深入,越來越多猛料被挖出。同年四月九日,被刑具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許堅招供,除了陳訴自己掠人妻女的事實外,還爆出打算安排武士埋伏宮門外,趁夜殺掉自己父親及其黨羽,進而廢黜肅宗,另立臨城君李熀為王。
這下可好,“淫亂”加“謀反”,許堅坐實了“國賊”罪名。三天後,許堅被凌遲處死於軍器寺前路,還順帶拉上了福善君李柟。這位王子沒能逃脫死亡,被肅宗強勢絞死。許堅被殺,所造成的蝴蝶效應是巨大的,首當其衝便是他的父親許積。
作為南人黨的領袖,縱使肅宗對他保有情感,但拗不過其子謀反事實,加上忌憚南人黨勢大的緣由,最後肅宗還是選擇棄車保帥,將許積免職,相關人員遭到制裁,蹦躂不足一年的南人黨轟然倒臺。
南人黨倒臺,西人黨無疑是最高興的。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四月二十九日,在興海漂泊的閔維重被赦免,重回權力中樞,擔任工曹判書。翌月,改任戶曹判書。閔維重複官,讓閔氏擺脫了牢獄之災,這場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庚申大黜陟】,不僅對盤踞朝堂的勢力進行新一輪洗牌,而且也為閔氏入宮創造了條件。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晚,仁敬王后金氏在慶德宮薨逝,享年21歲,葬於翼陵。金氏是肅宗李焞的原配,從王世子嬪到王妃,金氏陪伴了自己丈夫11年,期間還為肅宗產下2個女兒,但均因疾病早夭,此後沒能留下子嗣。雖然金氏沒能誕下嫡子,但肅宗還是很敬重妻子,對她多加照顧。
仁敬王后升遐,中宮之位空懸,宮廷內外暗潮湧動。到底誰家女子有幸續任國母?市井坊間談論不休。見兒媳早逝,肅宗的母親、明聖王后金氏憂心忡忡,而身為王室家長的莊烈王后趙氏(仁祖李倧的繼妃,此時被尊為“慈懿大王大妃”)自然也倍感憂慮。於是,她當即頒佈懿旨挑選淑女入宮。
《揀擇令》一出,瞬間吸引了兩班貴族的目光,這是壯大家族勢力的天賜良機。清風府院君金佑明是已故顯宗大王李棩的丈人,亦是當今明聖王后的父親,他跟閔維重私交不錯,又聽聞其女德才兼備,遂上奏大妃舉薦閔氏入宮。恰逢此時,閔維重的岳父宋浚吉也上疏肅宗,力保閔氏入宮。兩位重量級人物出面,讓莊烈王后欣喜不已,她旋即派人詔見閔維重,擬立閔氏為王妃。
承旨在前文談到,閔維重的家風很嚴謹,尤其對政治話題很敏感。如今大王大妃擬立自己女兒為王妃,讓閔維重有點手足無措,常年混跡官場的他太瞭解宮廷生存的險惡。所以,他領旨後百般推脫,先後推辭了3次,婉拒王室盛意。
肅宗是一個極好面子的人,閔維重和稀泥的行為,令他很不高興,遂把他叫來臭罵了一頓。眼看無法渾水摸魚,閔維重只好召集家人,當眾宣佈訊息,讓女兒跟隨中使前往於義洞接受中宮教育。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五月二日,肅宗李焞與閔氏在仁政殿舉行大婚,冊封閔氏為朝鮮王妃,授予閔維重“驪陽府院君”爵號,並向宗主國清朝呈遞國書。芳齡14歲的閔氏就這樣步入宮廷,是為仁顯王后,開啟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後半生。
仁顯王后閔氏入宮後,很快發現宮廷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閔氏和肅宗大婚後整整7年,肚子一點變化都沒有,這就引起宮廷內外的猜疑。儘管閔氏很用心服侍丈夫,甚至在肅宗感染天花時日夜不離地照顧,卻沒能換來嫡子的降生。在古代宮廷,無法生育的女人是很悲慘的,她們隨時會被打入冷宮。閔氏深知此理卻無能為力,肅宗似乎對她不感興趣。
就在閔氏日夜苦惱之際,一個人的出現打亂了她的思緒,這個人就是張玉貞,亦是日後叱吒風雲的張禧嬪。張玉貞出身譯官世家,屬於名門之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年初,張玉貞的父親張炯因病逝世,年僅10歲的張玉貞被堂伯張炫撫養。然而,由於張炫錯誤弄權,被捲進【三福之亂】中,家族遭牽連,失去倚靠的張玉貞從此沒入宮廷,嚐盡了旁人的冷嘲熱諷。
幸運的是,入宮後的張玉貞憑藉過人姿色和靈活頭腦,深得莊烈王后趙氏的喜愛。正值青春期的肅宗見到張玉貞後,自然也被對方美貌所吸引,兩人關係迅速升溫。肅宗偷偷寵幸內人的事情,無法避免被明聖王后金氏所知,這位素來手段強硬的女人,從張玉貞身上窺見了前朝廢妃尹氏的影子,於是她在仁敬王后薨逝後,命令內官把張玉貞轟出宮門。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元孝大王實錄》
張氏即炫之從侄女也。被抄於內人,入宮中,頗有容色。庚申仁敬王后升遐之後,始得承恩,明聖王后即命黜送其家。崇善君澂妻申氏,視為奇貨,頻頻邀致其家畜養之。
本以為流落街頭的張玉貞會死心,結果對方陰差陽錯地受到“崇善君李澂”妻子申氏的禮遇,順理成章住進了宗親府邸。當仁顯王后閔氏入宮後,承受“無子”折磨的閔氏從他人口中得知此事,本性善良的她遂嚮明聖王后進言,希望讓張玉貞回宮,畢竟她是目前唯一深得肅宗喜愛的女人,也是最有可能誕下子嗣的女人。不得不說,閔氏的格局確實大,她想到的是整個王廷和後宮的安定,而非一己私慾。
只是,明聖王后當場駁回了閔氏的請求,她指責對方“過於單純”,完全沒有顧及後果,還把張玉貞比作“國家之禍”。在她看來,張玉貞回宮勢必會威脅到中宮權威,掀起不必要的爭鬥,屆時宮廷將無寧日。幫她無異於自取其辱,厭惡之情表露無疑。
倘若仔細分析各自的立場,其實都有道理。閔氏站在宏觀角度考慮,明聖王后站在現實角度考慮,一時間難分對錯。所以,直至明聖王后薨逝,閔氏都不敢再提此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二月五日,41歲的明聖王后金氏在昌慶宮儲承殿的西別堂薨逝,葬於崇陵,限制張玉貞回宮的枷鎖被打破。
明聖王后駕鶴仙去,閔氏再次向肅宗進言讓張玉貞回宮。內心竊喜卻猶豫不決的肅宗,為了維護正面形象,又假惺惺地跑去徵求祖母的意見。宮裡人都清楚,當年張玉貞就是莊烈王后所屬侍女之一,她老人家肯定舉雙手贊成啦!就這樣,曾遭到明聖王后打壓的張玉貞重返宮廷,而作為張玉貞“貴人”的仁顯王后閔氏,也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慘痛代價。
張玉貞回宮後,很快與肅宗纏綿在一起,驕縱之情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初明聖王后之所以把她趕出王宮,就是看出她品性不佳,如今正好驗證先見之明。肅宗對張玉貞的日益寵幸,與冷清的中宮殿形成了強烈對比。忘恩負義的張玉貞為了試探閔氏的態度,當眾跑到內殿(王妃居所)門前與肅宗打情罵俏。
自太祖大王李成桂開國以來,歷代王妃哪有受過這般羞辱,被氣得渾身顫抖的閔氏拼命壓抑憤怒,從容地說道:“汝當奉承傳教。”就當你是在教我夫妻相處之道了。閔氏的隱忍,讓張玉貞愈發狂妄,此後但凡王妃的旨意,她直接無視,甚至內官來喊都喊不動。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的閔氏終於爆發,她下令把張玉貞抓來寢宮,讓人把她狠狠打了一頓,以解心頭只恨。二人遂成仇敵,形同水火。打完張玉貞後,閔氏意識到形勢很嚴峻,倘若讓她繼續紅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元孝大王實錄》
一日,內殿命撻之,益懷怨毒,內殿憂其難制,勸上別選後宮金昌國之女,被選入宮,而亦無寵。
於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透過父親閔維重的關係,支援青陽縣監金昌國的女兒入宮,意圖削弱肅宗對張玉貞的感情。只是,閔氏低估了肅宗的意志,金氏入宮後毫無作用,反倒成為張玉貞崛起的墊腳石。
同年十二月初,肅宗頒佈冊封張玉貞為淑媛的教旨,瞬時滿朝詫異,這顯然不符合內廷升遷制度。以正言韓聖佑為代表的朝鮮言官們,紛紛群起而攻之,指責肅宗寵幸張玉貞,無視朝綱朝紀,給肅宗扣上了“好色”的帽子。
言官們的口水,讓肅宗惱羞成怒,見搪塞不得的他乾脆撕破臉,把嘴多的大臣革職查辦。翌年六月十三日,朝鮮國內暴雨如注,江襄道(後改稱“江原道”)境內發大水,致使164戶民居被沖毀,溺死流亡者不計其數。這場百年一遇的洪水,似乎預示著某種災禍即將發生。朝鮮史官則在《肅宗實錄》裡稱其為“前史以大水為女寵之徵,是時張氏嬖寵方盛,是災之作,非偶然矣”。
大洪水爆發,並未促使肅宗反省。見君王死性不改,戶曹判書李敏敘直接把張玉貞稱為“妖人”,希望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誰知,肅宗面不改色,還進一步晉升張玉貞為昭儀。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月二十七日,張玉貞誕下肅宗的庶長子李昀,他就是後來的景宗大王。喜獲麟兒的肅宗龍心大悅,一年後再次晉升其為禧嬪。
此時此刻,仁顯王后閔氏愈發後悔自己引狼入室的行為。為了維護己方利益,她只好向莊烈王后趙氏尋求幫助,期待能夠制衡張玉貞。可惜的是,張玉貞早已羽翼豐滿,加上莊烈王后垂垂老矣,又聽信崇善君之妻申氏的讒言,閔氏的勸諫等於沒說。
仗著自己是王世子的生母,肅宗和莊烈王后作為靠山,張玉貞與兄長張希載合謀,大肆培植黨羽,與南人黨昏夜聚會,開始謀求政治話語權。期間,張希載在貞明公主的家宴上公然調戲歌妓,事後還利用捕盜大將的職務掩護其逃走。貞明公主可是宣祖與仁穆王后的嫡女,王室輩分極高,張希載的行為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
事後,閔鼎重、李徵明、金昌協等一批重臣相繼上疏,要求國君嚴懲此事。肅宗非但沒認真對待,還以“傳說之謬”為由把他們臭罵一頓,命令不準危言聳聽,儼然一幅昏君模樣。經歷一系列挫折,閔氏猶如洩了氣的皮球,特別是閔維重病逝後,失去靠山的她惶惶不知終日。見閔氏無計可施,囂張的張玉貞終於把手伸向了王妃寶座。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89年)新春剛過,王宮內颳起了“中宮陷害嬪妃”以及“廢后”的謠言。霎時間,宮廷內外議論紛紛,大家都在七嘴八舌討論著。四月二十四日,肅宗向承政院下達諺旨,打算廢黜閔氏王妃之位。都承旨柳命堅驚恐萬分,苦諫肅宗收回成命。
《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元孝大王實錄》
予觀兩朝廢妃時故事,尹氏所失,只在只在妬忌,而罪狀既著,則成廟為宗社深憂遠慮,斷然廢黜,況今日閔氏負犯,浮於尹氏,而兼之以尹氏所無之行,做出先王先後之教,得罪於宗社者乎?
當日,六卿大臣雲集朝堂,肅宗當眾宣佈廢黜決定,群臣震驚不已。校理姜銑不滿肅宗無故廢妃,駁斥道:“中宮為一國之母,今將十年,未聞有失德。殿下何遽下此不忍聞之教耶?”肅宗見狀大聲答覆曰:“名為國母,而實無其德,尚可以國母待之乎?”堅決要廢黜閔氏和金氏。
五月二日,肅宗正式下達教旨。訊息傳來,明安公主(顯宗小女兒)和大長公主大驚失色,連忙入宮拜見肅宗,不斷訴說閔氏的賢淑德行和服侍大王大妃時衣不解帶之情形。但肅宗面無表情,兩公主見狀只好嘆息而出,前往內殿通知閔氏。
得知自己被廢后,仁顯王后閔氏很淡定
當閔氏聽聞自己被廢時,或許早就料到有今天,淡然脫下後服、摘下后冠、拔去鳳釵,準備離開宮廷。旁邊的宮女們傷心痛哭,為王妃鳴不平。這時,張玉貞派來一位宮女,企圖搜身羞辱閔氏,誰知閔氏怒目而視,膽小的宮女驚嚇而去。這場風波史稱【己巳換局】,成為朝鮮王朝著名的歷史事件。
閔氏回到本家禁宮後,命令封鎖所有入口,並把奴婢和僕人全部趕出去,身邊僅留下3名忠心的宮女。飲食方面,早前宮中會定期運來餐食,閔氏知道後果斷拒絕(擔心張玉貞下毒),只收乾貨。宗族見閔氏處境悽慘,不顧阻攔送了些松茸,幫助閔氏補充營養。
就這樣,閔氏在荒野禁宮住了整整5年,窗戶和四壁因缺乏修繕而破損,院子裡雜草叢生,方圓數里不見人煙。雖然日子苦了點,但至少遠離宮廷爭鬥。白天,閔氏會獨自在院子裡散步,有時還會把兄長閔正字的女兒喊到身邊,教授她《小學》《烈女傳》和紡織手藝,藉此打發無聊的時光。
閔氏被廢后,張玉貞順理成章頂替上位,成為朝鮮王妃。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十六日,肅宗下詔冊封3歲的李昀為王世子,標誌著張玉貞權勢達到頂峰,意氣風發的張玉貞如同當年的廢妃尹氏一樣,認為掌控了一切,其實張氏集團的覆滅已進入倒計時階段。
張玉貞成為國母后,愈發驕狂無比、專橫跋扈、目中無人,大有當年廢妃尹氏的風範。輕則打罵宮女,重則施以酷刑,把王宮搞得烏煙瘴氣。同時,她在煽動黨羽挑起黨爭之餘,還瘋狂搜刮民脂民膏,藉此滿足瘋狂的慾望。隨著時間推移,肅宗越來越厭惡張玉貞的驕縱,更忌憚支援她的南人黨勢力,害怕王權被奪,兩人的感情出現隔閡。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四月十二日,被張玉貞矇蔽了11年之久的肅宗李焞逐漸清醒,認清張玉貞的真實面孔。於是,痛改前非的肅宗下旨恢復仁顯王后閔氏、閔維重及3位夫人(李氏+宋氏+趙氏)的爵號,讓中使帶著自己親筆書寫的手札前往驪興,迎接閔氏回宮。
當中使人馬駐足禁宮門前,閔氏命宮女遞出手信,坦言“別宮移處之命,尤非賤臣所可祗承者”,把對方晾在門外,中使屢次吃閉門羹。得知訊息的肅宗清楚,閔氏心有怨恨,無法原諒自己的所作所為,但身為君王不可能低聲下氣去求一個女人,所以他派人傳達旨意,嚴令閔氏開門。
見對方心意已決,再矯情下去恐生是非,閔氏這才打開大門。眾人見院子裡“庭草蒙密,未有人跡”,無不感傷落淚,很難想象在這種惡劣環境下,閔氏是怎樣堅持下來的?中使當即派人召集坊民,一起動手清除雜草,隨後走到正室門前,跪請王妃回宮。
此時的閔氏尚有怨念,依舊很不情願,推脫沒有合適的衣服。傳旨內官來回跑了好幾趟,待肅宗把東西都準備好後,閔氏才鬆口登上鳳輦,夫妻倆在西宮景福堂見面。翌日,肅宗下旨降張玉貞為禧嬪,收繳、焚燬先前頒賜的王妃璽綬和玉冊。
閔氏重登妃位,史稱【甲戌換局】。張玉貞轟然倒臺,南人黨再次被逐出朝堂,張希載、閔黯等人遭罷職流放,西人黨則恢復了元氣,而閔氏則成為朝鮮王朝518年國祚中,唯一一位生前被廢黜卻重新恢復身份的王妃。
閔氏回宮,被肅宗打壓的張玉貞又該如何應對呢?心氣高傲的她當然咽不下這口氣,屢屢找機會向肅宗抗議,兒子是王世子,自己也是天朝冊封的正牌王妃,憑什麼剝奪妃位?藐視天朝還是欺負孤兒寡母?肅宗不好發作,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只答以“國無二尊”,暗示張玉貞認清現實,則可保榮華富貴。
驕縱成性的張玉貞怎麼可能放低身段?愈發痛恨仁顯王后閔氏,開始失去理智,開始思索除掉仇敵的方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四月,原本就體弱多病的閔氏患病,“左右脈候洪大,胸膈煩悶,舌上有黃百苔,且有痞滯喘急之患”,之後病情逐漸加重,以致“腳部痛虛,受針為難”,這個人形同枯槁,令人不忍直視。
得知閔氏病重,張玉貞十分喜悅。據《仁顯王后傳》記載,張玉貞曾散盡家財買通宮人,先是欲往中宮膳食裡投毒;陰謀破產後,又利用王世子大婚契機,往新衣裡散入符咒和毒藥,想透過獻納新衣整死閔氏。由於閔氏戒心十足,婉拒張玉貞所獻衣物,令其無法得逞。
《仁顯王后傳》是站在受害者角度所撰寫的宮廷小說,作者已不可考,一說是仁顯王后身邊宮女,一說是樸泰輔後人或王后本家親戚,對張玉貞的醜化難免會誇大,真實性有待商榷,內容僅作為參考,但它從側面給予我們瞭解閔張之爭的新途徑。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八月十四日,與病魔抗爭了一年多的閔氏,帶著對世間的遺憾和命運多舛的不滿,在昌慶宮景春殿內薨逝,享年34歲,葬於明陵,一代傳奇落下帷幕。臨終前,閔氏向身旁的兄弟閔鎮厚訴說張玉貞對她的不恭,感嘆自己的人生艱辛。
仁顯王后的薨逝,讓肅宗很內疚,他親自書寫誌文,依託對亡妻的思念。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淑嬪崔氏獲知張玉貞在就善堂西側私設祭壇,惡意詛咒王妃的事實,當即向肅宗彙報此事。惱羞成怒的肅宗於2天后的夜間下達備忘記,以“罪已彰著,若不善處,則他日之慮”為由,下達命張玉貞自盡的密旨。隨後,在仁政門公開審理巫蠱一案參與者。
十月八日,肅宗正式對外宣佈張玉貞自盡的訊息,並下旨囑咐後世子孫:“不得以嬪御登后妃”。考慮到王世子的感受,肅宗沒有繼續深究,張玉貞自盡後遂草草了事。後來,即位的景宗追尊母親為“玉山府大嬪”,設立大嬪宮祭祀,遺址留存至今。自此,仁顯王后閔氏與張禧嬪之間的恩恩怨怨終於塵埃落定,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
【參考文獻】
1.《朝鮮王朝實錄·肅宗元孝大王實錄》
2.《承政院日記·肅宗朝》
3.《仁顯王后傳》(譯本)——張龍妹/張彩虹/王豔麗
PS: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請尊重版權。
經典韓國電影推薦(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