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對6000多名芬蘭人的研究表明,腸道中的一些微生物特徵可能與抑鬱症有關,其背後的機制與基因有關。
據《科學》雜誌網站當地時間2月4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微生物生態學家傑克·吉爾伯特評述稱,這一發現來自一項關於遺傳和飲食如何影響微生物組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這種關聯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我簡單解釋一下,就是一位美國的專家調閱了芬蘭的一個記錄芬蘭人相關健康資料的資料庫,透過對資料庫的抑鬱症與胃腸道相關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對181名後來患上抑鬱症的人進行的一項微生物調查,發現他們腸道中的摩根氏菌顯著增加。
通俗解釋來說,就是抑鬱症和腸道的摩根氏菌存在著相關性。
但是,這僅僅是證明是相關的,但是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去考慮:
腸道菌群和抑鬱症究竟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還是互為因果?
我們明確知道,抑鬱症會影響我們正常的飲食習慣,也容易產生厭食等情緒心理問題,那麼這種影響會不會進而影響我們的腸道菌群呢?
還是我們腸道菌群的異常,引起了我們的抑鬱症,或者至少與其有關。
抑或是兩者互為因果呢?
令我們開心的是,原文中提及已經有人透過糞便移植的方法去治療抑鬱症,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所以這也從證明了其中的相關性。
不管怎麼樣,多一個因素就增加了我們治癒抑鬱症的可能性,這在怎麼說都是天大的好事。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gut-microbe-linked-depression-large-health-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