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核電站的發電原理比作燒開水,這個真的是“話糙理不糙”,核電站真有點像在用高科技燒開水,只是它用的“柴火”是核燃料而已。
一般情況下,核電站的核燃料是包含由氧化鈾(氧化物比金屬鈾-235更耐高溫)製成的小顆粒,然後這些顆粒被堆疊並密封在金屬管內。
這個包含鈾-235的金屬導管就有時候被稱為燃料棒,非常像柴火,每次都是一捆一捆地放入反應堆裡。
核燃料棒和普通柴火也一樣,“燒”一段時間就不能再燒了,這時候就要把老的核燃料棒取出來換上新的,大約每 12 到 24 個月就得換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核燃料。
然而,這些被換出來的核燃料就像沒燒完的火炭一樣,也具有很強的有放射性,同時會不停產生熱量,這些被稱為乏核燃料。
乏核燃料不能繼續參加裂變反應,但因為它的輻射性,也不能隨便亂處理。
為了控制這些東西的輻射和熱量,現在一般的處理方法就是把它放置在一個灌滿水的乏核燃料池底部,用水來冷卻它和阻擋其輻射汙染,一直持續幾年時間。
2011年,受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日本福島核電站堆芯熔燬,他們的處理方法也是趕緊注水來冷卻和阻擋輻射影響。
眾所周知,2023年春季左右,日本將把用於處理福島核事故的100多萬噸核廢水排入海洋。
那麼,日本的這些核廢水真的很危險嗎?如果我們不小心掉入到這些用來冷卻核燃料的水池中會怎麼樣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得先清楚為什麼可以用水來處理核廢料?
大部分核電站都建在擁有充足水資源的地方(比如海邊和湖邊),因為水是所有核電站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是水很廉價,另一方面是水確實是冷卻和遮蔽輻射的好材料。
水之所以可以遮蔽輻射,是因為原子核可以阻擋各種輻射,而水分子(H₂O)是由三個小原子組成的,這意味著它每單位體積包含的原子核比金屬多,也就更容易阻擋一些輻射。
對於來自乏核燃料的各種輻射而言,每 7 釐米的水就可以讓輻射量減少一半。
乏核燃料池的水
鈾-235經過裂變後,它會產生一些較輕的元素,但是這些元素中有一些同樣具有放射性,比如比較最出名的有銫-137,它就是一個難以清除裂變產物。
事實上,即便是那些已經從核反應堆中取出來的乏核燃料棒,它所含的輻射劑量也是致命的,而且產生的熱量也非常強烈。
所以,乏核燃料池都建造得很深——一般可以達到12米深,這樣的深度可以忽略池底燃料棒所發出的輻射。
所以,一個工作人員可以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在乏核燃料池周圍工作,甚至不小心掉入池中游上一圈問題都不大,不過一定不能太靠近核燃料棒。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乏核燃料棒還會產生熱量,如果人掉入乏核燃料池中,除了考慮它的輻射量之外,還要考慮它的溫度。
幸運的是,乏核燃料池的水溫很適合游泳,它被控制在50攝氏度之內,一般而言也就是在25℃-35℃之間。
當池水的溫度達到一定閾值,它就會被泵入熱交換器中,冷卻後再重新注回到池中,核燃料棒的最高溫度會持續2-4年,在此期間關注水溫至關重要。
另外,核燃料棒從反應堆中取出來後,它會在乏核燃料池裡儲存10-20年的樣子,那些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減少而變得安全。
最後,這些被認為相對安全的乏核燃料棒會被送去後處理或者幹桶儲存。
那還有一個問題,既然核廢水對人是安全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說日本核廢水的排放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呢?
日本的核廢水有何不同?
其實,乏核燃料池裡的核廢水在經過評估,確定安全後,經常也會被排放到湖泊或者海中,但是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確實不同,它的汙染更嚴重。
我們前面已經提到了,核燃料是被包裹在金屬管中的,等它變成乏核燃料後,那些同樣具有放射性的裂變產物會保留在金屬管中。
所以,在乏核燃料池中,其實除了輻射之外,水中幾乎沒有多餘的裂變產物,除非是外殼腐蝕導致洩漏。
日本核廢水是事故造成的,事實上,福島核電站的三個核反應堆在地震和海嘯後發生了熔燬,導致嚴重的核洩漏。
簡單地說,由於沒有及時冷卻,熔化的核燃料碎片燒穿了外部金屬安全殼,進入了反應堆建築的混凝土基座。
而日本現在超過100萬噸的核廢水基本是在冷卻這個核洩漏的反應堆中收集起來的,這些水含有所有裂變產物,當然是更加不安全。
日本聲稱他們可以採用一個被稱為高階液體處理系統 (ALPS)的方式將核廢水中62種不同放射性核素捕獲,除了氚。
氚是氫的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為 12.3 年,日本認為可以不停稀釋和延長排放時間——大約是40年,來降低氚對環境的影響。
然而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承認了,ALPS不僅無法處理氚,有時候那些半衰期更長的同位素,例如釕、鈷、鍶和鈽也會被透過。
所以即便是經過處理,這些核廢水也不一定安全。
其實,這些放射性物質在水裡,我們去游泳可能問題也不大,因為水確實挺能阻擋這些乏核燃料輻射的,但是這些物質進入食物鏈的話就變得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