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臘月農曆的最後一天,全家團圓,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是迎接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在北方的各家早就備好了餃子餡,南方人拿出已經預定好的年糕、湯圓,再做上幾道大菜,看著春晚,玩著棋牌,喜氣洋洋的過新年。而在我國春節習俗的版圖中,少數民族的年夜飯卻有些“例外”,和南方北方吃得都不一樣。
地大物博的中國滋養著五十六個民族,與漢族不同,受歷史文化的影響,五十六個民族生活習俗千差萬別,特有的食材和烹飪方法,讓他們的年夜飯帶著濃厚的本民族特色,下面介紹幾個少數民族除夕餐桌上的必備菜餚。
1、 壯族的年夜飯
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我國壯族同胞還分佈於雲南、貴州、廣東等地,是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逢年過節壯族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白斬雞,雞在壯族是祭拜祖先的食物,以表思念和尊重。選用嫩公雞,水開後拎起整雞在鍋中燙一下提起,重複三次,再將整雞丟入鍋中煮熟,過涼水後,在雞肉表皮澆油,切塊蘸上香菜、生薑、大蒜調的料汁,雞肉的鮮味直接在口中迸發。
2、 苗族的年夜飯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苗族人酷愛吃酸,許多苗族人會製作酸湯、酸菜。除夕定有苗族人獨愛的酸湯魚,清米湯經發酵後製成酸湯,再將魚肉放入煮沸的酸湯中,待魚肉成熟即可,蘸上胡椒麵、蒜蓉、去皮的烤番茄、胡椒鹽舂碎的料汁,魚肉鮮香細嫩,味道酸甜爽口。
3、 傣族的年夜飯
傣族主要分佈於我國雲南,溼熱的氣候讓雲南“物資豐富”,“凡是綠的都是菜,凡是動的都是肉”可以毫不誇張的描繪傣族對食材的寬容度。生血白旺、橄欖皮涼拌、舂雞腳、涼拌酸螞蟻卵、炸蟬蛹等,這還不算奇特,更有一“臭味”佔據著傣族人的心——撒撇。製作撒撇的原料是苦水,取自牛腸中的未消化完的草料,煮沸熬製過濾,與敲打成泥的生牛肉、韭菜混合,再加上其他調味料攪勻,作為毛肚、米線的蘸料,是傣族春節的經典菜餚。
4、 滿族的年夜飯
滿族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地區,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歷史上滿、漢兩族的飲食文化相融,產生許多兼具兩方特色的美食,“滿漢全席” 就描繪了這一融合。我們現在常吃的沙琪瑪就是滿族慶祝春節的“薩其馬”,麵條切成細條炸成金黃色,倒入用細砂糖、麥芽糖、水熬成的糖漿,翻拌均勻,使每根麵條都裹上糖漿,放入模具中晾涼切塊,還可以在上面加入蜜棗、葡萄乾,是滿族人年夜飯的小零食。
5、 土家族的年夜飯
土家族的“春節”要比漢族提前一天,叫做“過趕年”,一般在臘月二十九。據傳土家族為防止倭寇在春節的襲擊,提前一天與家人團圓過年,而三下鍋是前線士兵過趕年必吃的美食。這道菜的食材原本只有臘肉、蘿蔔、豆腐,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現在大多換成了豬羊肉極其下水,隨便選用三種食材入鍋爆炒,在加入秘製辣椒醬、幹辣椒、青椒、洋蔥去腥增香,爽辣焦香,十分過癮!“過趕年”吃三下鍋,既體現過年的豐盛,又不忘艱苦時代的不易。
6、 蒙古族的年夜飯
作為傳統遊牧民族的蒙古族,喜愛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精緻擺拍的菜餚倒也束縛了這個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民族。羊盤腸是逢年過節的大菜,新鮮的羊血加入蕎麥粉、水,用鹽調味,灌入小腸內,用高湯或清水煮熟。由於蒙古草原廣闊,優質的天然飼料去除了羊的羶味,羊肉肉質鮮甜,汁水豐腴,煮熟的羊盤腸可切片後蘸料、也可煎著吃,不過最符合蒙古族的吃法還是拿一把小刀,直接在盤中切著吃。
7、高山族的年夜飯
高山族主要分佈在我國的臺灣省,“長年菜”是他們迎新春的必備菜,就是我們常稱的芥菜,味道辣中帶苦,長年寓意壽命長久,將芥菜切成大段入水汆燙後撈出,另起鍋炒料,倒入芥菜翻炒即可。
8、裕固族的年夜飯
裕固族是位於甘肅的少數民族之一,具有濃厚的西北特色,也是26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不到兩萬。“脂裹肝”是出了裕固縣就嘗不到的美食,更是春節的一道特色菜,把羊的肺、心、肝切碎,加入炒麵、蔥薑蒜、花椒麵和鹽,和成餡料,用網狀的羊脂油捲成條狀,棉線固定後把它蒸煮,熟後切片即可。
——老井說——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少數民族獨特的地理位置,千差萬別的歷史讓同一片土地演化出特色各異的飲食文化,讓各族的年夜飯都獨具特色,這也是飲食的多元化的傳承,是中華文明大家族的瑰寶。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