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手槍,可以說,軍事發燒友,沒有不知道它的,但真正把玩過,並打過實彈的,估計國內年齡在55歲以下的,少有。
盒子炮,從容彈量來說,分兩種,透過彈橋,拉開槍機,上壓彈,容彈量十發的,也稱十子連。
而彈倉下部開口,可插二十發彈夾的,稱為二十響。
從產地上來說,哪就雜了,來自國外,有德國原產的,有西班牙仿製的,國內兵工廠仿造的,那就多了,有晉造,就是山西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製造的,有豫造,就是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鞏縣兵工廠,還有南京的金陵兵工廠,天津大沽造船廠,漢陽兵工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
從口徑上來說,大概有三種,德國原裝和仿製的,9MM和7.63MM的,再就是山西太原兵工廠仿製,獨一無二的11.43MM口徑的,綽號“大眼盒子”。
從瞄具上來說,有可移動的標尺照門,有固定缺口照門。
從射擊方式上來說,有半自動和全自動的,全自動的,握把上方側邊有快慢機撥扭。
再一個,快慢機當時也代指毛瑟盒子炮,電視劇《亮劍》上,就有李雲龍調侃孔捷時說:你那時背的啥,老套筒,老子背的啥?快慢機啊。
從槍管長度上分,有長槍管和短槍管,長槍管有140毫米和132毫米兩種,短槍管則僅有99毫米一種。
這三種長度,當時國內則被分別稱為:一把盒子,二把盒子,三把盒子。
而三把盒子,基本上是海軍用型號,後來警察也用這種型號,朱德老總,南昌起義時,就用的是三把盒子。
本人就收藏有一隻二把盒子的牛皮製槍套。
以上就是盒子炮的資料和相關圖片了。
知道這些東西,也就是有了網際網路之後了,我實際接觸到它,壓根不懂的這些知識,哪還是在1976年,剛上初中。
當時父母工作調動,從豫西某縣調至豫西另一個縣城,我是三年中,由省城到某縣,上了一年小學五年級,剛剛學會了當地的方言,就又跟著來到了另一個縣城,開始上初中,這就又要學當地的方言了。因為不學,當地小孩子欺生,會合起夥來收拾你。
也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我學起方言來,會特別的快,南方的,四川話可以,其他的不行,北方的方言,都沒問題,但凡我在那裡待幾天,就基本上能說了,水平可以達到,提著籃子上菜市場,講話跟當地人沒什麼兩樣的程度。
有人說,這是我具有語言天賦,其實,哪有那麼誇張,只是小時候鍛煉出來的,因為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若不能很快的融入,就會被人收拾,學會當地方言,是最快的融入方式了。
扯開收不住嘴了,一會兒跑題了,說盒子炮呢。
初接觸,是到了這個小山城的某一天,因為是山城,那就會有原始的建築形式-窯洞,父親單位給我家分的房子下面,有一個近十畝的大坑,坑裡就有三孔窯洞,我家就位於窯洞的上方。
某日,我正在窯洞上方排氣管上面蓋的石板上學習,忽聽得下方有人說話,小孩子好奇,就起身趴在窯洞上方的欄杆上,向下張望,原來是父親與他單位的保衛科長倆人在說話,保衛科長手裡提著個傢伙,讓我眼前一亮,不禁的脫口而出:盒子炮。
聽到了我的聲音,我爸招手讓我下來,我立即以百米衝刺的速度,繞到了旁邊下大坑的斜坡,一溜煙的跑了過去。
太激動了,這玩意兒,還是在老電影《平原游擊隊》上見過,李向陽手持兩把盒子炮,颯爽英武。
這下,看到真傢伙了,能不激動嗎?
其實,我小學在省城時,院裡住的軍人,先是一個通訊連,再是一個傘兵連,後是一個四管高射機槍連,常跟著當兵的一起鬧著玩,小時候淘氣,期間幹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時簡直驚天動地的,這個以後再說。
所以,對於槍,我不陌生,軍用仿蘇託卡列夫T33的51式,和後期改進的54式,以及56半和56式衝這些槍支,7,8歲時,跟著駐軍那些兵們擦槍,就能拆卸,組裝,記得56式衝鋒槍,就是仿蘇的AK47,只能拆,不能裝,因為哪個槍簧,彈性太大了,年紀小,手沒勁,按不回去。
但這個盒子炮,實物真的是沒見過,我扯扯父親的衣袖,指了指槍。
父親笑了:那你跟伯伯說,你想玩玩。
我是很想摸那把槍,但又不好意思,感覺臉都紅了。
隨後父親告訴科長,他小時候,天天跟當兵的一起玩,摸過搶,還會拆卸,組裝。
科長立馬錶情大異,嘴裡蹦出倆字:是嗎?一副不相信的神情。
但還是把槍給了我,並問我:你知道這是把啥槍嗎?
盒子炮!我是毫不猶豫的回答他。
他說:這槍,咱老家這裡叫做十子連。
並接著問:你打過槍嗎?
打過,氣槍。我昂著頭,一副驕傲的樣子。
科長看了看我爸,我爸點了點頭,科長又說:今天,我和你爸到這裡打靶試槍,允許你打一發。
這可把我高興壞了,一蹦老高。
科長把槍要了回去,從兜裡掏出一個彈橋,推掉了上面的子彈,只留了一發,然後,拉開槍機,將彈橋卡在槍上,一按,將子彈壓入,拔掉彈橋,槍機回位,然後又拉了一下槍機,子彈上膛,把槍遞給我,說:槍口不可對人,看見前面那棵樹嗎?上面那張紙,三點一線,瞄準後擊發射擊。
我點頭接過槍,右臂伸直,開始瞄準,但不行,槍太重,小孩子手臂力量不夠,槍晃得厲害,這時,科長笑了:就這,還打過槍?
他從我身後,握住機頭,把槍拿了回來,槍口斜向前方,又拉了一下槍機,子彈啪的一聲,彈了出來,掉在地上,他撿起來,把子彈在身上擦了擦,裝進兜裡,然後讓我看著,做示範,兩大臂收緊,肘彎微曲,右手握槍,然後左手平攤,放在彈倉下方,托起搶,等於是雙手持槍。
然後放下,再雙手端起,反覆幾遍,問我,看清楚了嗎?
我忙點頭。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雙手持槍的動作。
原先看電影,拿盒子炮都是單手,斜著45度,或手心向下,或手心向上,一甩,或轉向90度橫掃,噠噠噠噠噠噠,哪個瀟灑啊。
再就是當兵的,訓練手槍射擊,也是單手,雙腳前後分開,側向站立,左手叉腰,右手持槍,槍口向上,然後手臂前伸,槍口由上向下,瞄準目標,擊發。
但從來就沒見過雙手持槍的,還有這種方法,我當時驚奇不已。
也不及多想,接過槍,就如此這般的練了幾次,感覺可以了,扭頭看了看科長。
科長點點頭,把槍拿過去,如前,壓彈上膛後,又把槍給了我。
我接過槍,按先前的步驟,雙手持槍,瞄準了目標,一扣扳機,鏜的一聲,槍響了,也不知道打沒打中,只是覺得後坐力大,槍都差點脫手,槍口已指向了天空,聲音很大,耳朵也覺得嗡嗡響。
哈哈哈哈,科長和父親倆人笑了起來,你打到哪裡去了。
我當時都是懵的,沒想到聲音這麼大,明明槍抓的很緊,也喵的是前方,怎麼槍口就指向天空了呢?
行了,你也打過了,站後面看吧。父親說。
隨後,科長和我父親,倆人每人一夾子彈,打完後,倆人收槍上班去了,父親走時矚我快點回去寫作業,我一邊答應著,一邊到處找散落在地上的彈殼,真奇怪,只找到了17發彈殼,餘下的三發,怎麼都找不到,就那麼大片地方,也不知道崩哪兒去了。
後來,我去科長辦公室玩,他送了我一個鋼製的盒子炮S型槍夾,這個夾子就是一個S彎兒先卡在槍上,然後另一個S彎兒,可以卡在腰帶上,整個槍是全露在外面的,不用槍套,也不用插在腰帶裡面,是卡在腰帶外面的。
大家應該在影視劇中見過這樣攜槍的,不過,知道是因為這個卡子,才可以這樣攜槍的,應該不多。
這個卡子我視若珍寶的收藏了好多年,後來,搬了幾次家,也不知丟那裡了,再也尋不見了。
至於,那次打的盒子炮,或說是十子連,到底是哪國產的,也不知道,是一把盒子,還是二把,三把盒子,也不知道。
因為那時候小,也沒有人科普這麼多盒子炮的相關資料。
只知是拉開槍機,上壓彈的毛瑟槍。
還就只打了那一響,然後,再沒見過它,更別說把玩了。
幾十年了,再見到它,就是在北京軍博,和雲南國殤博物館的櫥窗裡了。
對了,在1983年,那時我已經工作了,還聽說過盒子炮的訊息。
哪年嚴打,而且當時出了個東北的二王事件,這個事件,在那個年代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軍警出門,都是便衣(不知道83年嚴打和二王的,可自行網上搜索檢視)。
當時,據說是流竄到我們省界兒了,省內到處如臨大敵,緊張到什麼程度呢?
我一單位同事,住在消防隊隔壁,據說消防隊都把平時存放在槍庫中的武器,拿出來分發給消防員了,那消防員配備的武器是什麼呢?
我想,聰明的讀者可能猜到了,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盒子炮。
但據我同事說,因長期不用,都已經鏽的拉不開槍機了,只好先放在油裡面泡著。
這個不知真假,只當是個傳說吧。
很懷念那個時候,人小,想的也少,一個小幸福,記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