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涅步槍(又譯米尼步槍)是由米涅彈的發明者,法軍奧爾良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涅(Claude Etienne Minié)和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維基內(Henri-Gustave Delvigne)於1849年左右開發出來的前裝速射槍。
主要指標:
1.自動方式:非自動,2.口徑:17.8 mm,3.重量:4.8kg,4.長度:不詳,5.槍管長度:不詳,4.子彈:頭柱殼鉛彈,5.供彈方式:單發前裝,6.有效射程:約365.76m(400碼)。
研發服役情況:
在米涅步槍出現之前,滑膛槍是實用的武器,而線膛槍只是一種實驗性的武器。線膛槍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刻有膛線,前裝子彈很難保持槍膛閉氣性,威力大打折扣。為了取得良好的閉氣性,線膛槍子彈往往做的口徑與槍口徑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裝彈時極其費勁。往往需要用錘子來捶打推彈杆才能將槍彈推進到位,結果這往往導致更危險的槍膛破裂。而子彈在推進到藥室位置時往往也因為粗暴的操作導致變形,達不到殺傷效果。但是米涅步槍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
米涅在1846年嘗試改進老式的線膛武器,透過把彈丸直徑縮小,方便從膛口裝填。而為了貼膛旋轉和保證火藥燃氣不洩露,子彈的底部使用軟木材料。射擊時,火藥氣體衝擊軟木。軟木受瞬間衝擊後猛然撐大子彈,在發射瞬間就可以依靠槍彈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會洩露火藥氣體導致槍彈的動能喪失,甚至對槍管內的火藥殘渣還有一定清潔作用。
1846年法軍獵兵在非洲地區首次使用米涅步槍作戰,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也有少量使用。在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時,米涅步槍以其巨大殺傷力迅速成為兩軍的標準裝備。1851年英軍也嘗試採用米涅步槍。
當時法國的1851式步槍,英國的恩菲爾德1853、奧地利的洛倫茲、美國的斯普林菲爾德1861都是廣義上的米涅步槍,國外針對這種滑膛槍改出來的線膛武器還有個專屬名詞叫Rifled Musket。
槍械特點:
米涅彈:該彈採用圓頭柱殼鉛彈,在彈體周圍車以螺紋以配合膛線,螺紋中間以動物油填塞.子彈的底部使用軟木材料。由於這種米尼彈比步槍口徑略小,可以很輕鬆的用推彈杆推入槍膛。從而大大提高了射速.所以一舉解決了舊式步槍的前裝子彈時,由於子彈過大導致塞不進去槍管或堵塞槍管的尷尬情況。
總體評價:
米涅步槍是後膛槍之前最成功的前膛槍,但1849年誕生後其未能大放異彩,1866年普奧戰爭時,普軍的後膛德萊賽步槍輕鬆地擊敗了奧軍前裝米涅步槍.法軍由此決定全面裝備後膛擊針的夏塞波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