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當中,主要有三種機槍,輕機槍,重機槍和通用機槍。首先輕機槍為了方便攜帶,同時進行各種戰術動作。因此,採用了很輕巧的兩腳架,但是這種輕型兩腳架的穩定性很差。因此,輕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和射擊精確性都比較差。
現在先進輕機槍採用了重型槍管和專門的重彈藥,才勉強提高了輕機槍的射程和威力。重機槍的優點則是採用了重量達到數十斤的重型三角槍架。因此,重機槍的子彈威力和火力持續性,還有精確性也更高。
在30年代,出現了通用機槍,通用機槍可以透過使用三腳架或者兩腳架槍架,還可以更換不同的輕型和重型槍管來兼具輕機槍和重機槍的功能。重機槍最普遍的應用場景就是藉著射程優勢碾壓普通步槍,在500米,甚至一公里以上的距離上對敵方潑灑火力。而對手的步槍和輕機槍火力在這個距離上是基本上打不著人的,完全被碾壓。
我國也在60年代開始研發67式通用機槍,67式通用機槍和步槍和衝鋒槍的結合體63式自動步槍,就在當時成為了我軍下一代武器的標配。
但是這兩種武器,都有各自的缺陷。67式通用機槍的主要缺陷是,機槍在連續射擊的時候,容易發生卡殼的問題。而且,槍管過熱的話,就會導致已經進入槍膛的彈藥出現故障。同時在惡劣條件下,也會出現機構動作不可靠的問題。
同時,連續射擊的時候散佈比較大,精度也比較大。因此,雖然67式通用機槍重量相對比較輕,只有24公斤,其中槍身只有11公斤,槍架為13公斤。攜帶比較方便,也符合當時的要求。
在60年代,我們的目標是在北方與蘇聯進行大規模戰爭。因此,就要求武器可以方便攜帶,哪怕是徒步部隊也可以攜帶進行大範圍機動。同時,可以在中遠端射擊打擊蘇軍機械化步兵,以掩護反坦克火箭筒手攻擊蘇軍的坦克裝甲車。
比如63式自動步槍追求的就是精度高,射程遠的長步槍,還能進行拼刺刀。採用20發短彈匣是為了降低臥姿射擊時的瞄準基線高度,方便步兵對敵人進行伏擊戰,更好地隱藏自己。
但是,無論是67式通用機槍,還是63式自動步槍都是為對蘇作戰準備的。而且,研發和生產比較倉促,屬於一種應急武器,因此存在著一些缺陷。在對越反擊戰前夕,才會將67式通用機槍換為老式的53式重機槍,用56系列半自動和自動步槍更好63式自動步槍。
而且,將一個步兵連的炮排的3個火箭筒班,改變為2個火箭筒班和1個60毫米迫擊炮班。因為在對越作戰,我們是進攻方,因此雖然重量更重,但是更加可靠的53式重機槍就要取代重量更輕,方便機動,但是可靠性差一些的數千挺67式重機槍。
56系列半自動和自動步槍要取代不方便乘坐車輛的63式自動步槍。首先是,相比56式自動步槍來說,63式自動步槍的長度太長了,甚至超過了56式半自動,而且太重了,彈藥量也比較少只有20發。其實說起來63式就是一把可以連發的M-14型步槍。美軍M-14步槍在越戰戰場就不合適,同樣63式也不適合越南戰場。而且,步兵連也從3個火箭筒班,變成2個火箭筒班和1個60毫米迫擊炮班。
因為過去的所有目標,都是圍繞著打蘇軍坦克裝甲車來設計的。因此,要有更多的火箭筒去打坦克裝甲車。但是對越作戰則是對山地輕步兵為主敵軍作戰,因此就需要輕型迫擊炮這種武器支援步兵作戰。因此,武器一定是要看戰場的,在對越反擊戰的戰場上,53式重機槍在熱帶雨林的越南山地,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和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