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後臺收到很多寶媽的留言:說自家孩子老愛咬手指甲。
情況嚴重的指甲周圍的面板都被啃得光禿禿的,指頭泛著絲絲血色!
不忍心去想象那個畫面,就像那位媽媽說的,真的是既心疼又頭疼:
試了好多辦法,為什麼孩子就是改不掉咬指甲這個壞毛病?!
咬指甲癖是孩子口欲期結束之後的一種行為延續。
有研究表明,約50%的兒童會在某個時候咬指甲,不需要別人教,不用跟誰學,屬於天生就會的本能。
孩子兩歲之前的咬手指的行為稱之為口欲期,這是他們正常的生理吮吸需求。
超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有類似的現象,大都被定義為咬指甲癖或咬指甲症,多發在3—6歲的兒童身上。
當孩子不自覺頻繁地咬指甲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一直改不過來的小毛病,不僅僅只是壞習慣的原因。
撇開生理上的原因,外界的影響也會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太好的習慣。
每個孩子腦袋裡好像都裝有十萬個為什麼,他們的好奇心是把雙刃劍!
旁人能夠用嘴把指甲咬掉,在大人看來是特別不衛生的行為,但在孩子的眼裡這好像是一種很酷的技能。所以會躍躍欲試,埋下了壞習慣的隱患。
還有無聊,沒事情可做或者飢餓的時候,手邊又沒有任何有趣的玩具,孩子也可能會咬指甲,比如有的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就會無聊地咬指甲。
但是這樣的情況,父母不需要過度擔心,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改變習慣就可以了。
很多媽媽都發現,孩子在有壓力或緊張的時候,很容易咬指甲。
這種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先別急著責問,不如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會用咬指甲來緩解煩惱呢?
大人會有情緒上的壓力,孩子也一樣,很多我們覺得沒什麼的小事,卻會讓孩子悶悶不樂很久。
比如,遊樂場裡玩具被搶了,沒有能力為自己討回公道;
比如,不小心尿了床,害怕被罵;
比如,馬上要考試,或者要在不熟悉的人面前表說話演等......
這些我們看起來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就是這個世界最大的事。
如果大人沒有及時捕捉到孩子的這些壓力,他們就會自己找到一個情緒宣洩口。
而這個“宣洩口”對很多孩子來說,第一反應就是咬指甲,這個習慣可能類似於吮吸他們的拇指或奶嘴。
因為這是孩子們還沒出生,在媽媽肚子裡就學會的安撫技能,可以讓人感到放鬆和快樂。
我們前面說到的,有些孩子愛咬手指甲並不是單純的壞習慣,而可能是咬指甲癖這樣病理性的原因在作祟。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有咬指甲癖的傾向呢?我幫大家總結了幾個自己的判斷標準,僅供參考哦:
1.孩子的年齡已經超過3歲;
2.孩子不自覺咬指甲的頻率很高;
3.孩子一緊張憂慮就會咬指甲。
如果孩子出現了這些類似的情況,也用了一些方法去糾正過,仍不見成效的話,可以考慮去醫院,聽取醫生專業的意見。
準照醫囑,有耐心地督促孩子,慢慢改變咬指甲的行為習慣。
我記得有一位寶媽留言是這樣說的:“一下子沒看住,就把手往嘴巴里面放,我是真的忍不住發火!”
我相信,不止這位寶媽有這樣的情緒,大部分的家長看到孩子咬手指甲的時候,可能都會忍不住呵斥幾句。
但這樣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言語呵斥或者動手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最好的方法是,大人轉變態度,從批評孩子咬手指甲越來越嚴重,到表揚孩子手指蛻皮越來越少,手指面板也開始癒合變好了。
從孩子們的興趣喜好入手,鼓勵孩子:“寶貝,你的手畫畫好好看!“寶貝,你看你幫媽媽摘的菜,好棒!”……
諸如此類的言語鼓勵,讓孩子有獲得感,意識到自己的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並且帶給自己和家人快樂,他們也就不會那麼頻繁地去咬手指甲了!
對於那些因為壓力、精神緊張、焦慮的情緒,而不自覺咬指甲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去開導。
不要讓孩子陷入內心的死迴圈裡走不出來。
像圖片中描述的場景一樣,鼓勵孩子把心裡話說起來,和她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緣由和解決辦法。
也可以選擇用一些親子戶外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放風箏、踢足球,這類可以揮灑汗水的小遊戲,幫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拋諸腦後!
·寫在最後·
和之前跟大家分享過的“摳鼻孔、吃鼻屎”一樣,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小怪癖。
就像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而這也是他們成長中的一部分。
很多都是孩子在特定年齡段才會出現的,各位寶媽不必過度焦慮,我們順其自然對待反而更好。
更重要的是,更多關注孩子生活的細節,不忽視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如果某些習慣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和生活,也要及時就醫,聽從醫生專業的指導。
相信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下,是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去改變的。
你家孩子有啃指甲的習慣嗎?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是否有什麼小妙招跟大家分享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