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標 收聽朗讀音訊
文/民生週刊
朱自清在散文中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的人話不多,但是一開口就能讓人心生愉悅;有的人即便口若懸河,但張嘴就讓人心生厭煩。
說話,是一門真正的藝術,也是成年人的必修課。
會說話的人,早就明白了,人和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懂得傾聽是涵養,明白分寸是教養,適時沉默是修養。
聽過一句話:“傾聽時的沉默,比千言萬語更能打動人心。”傾聽,是一種無聲的表達,更是將心比心,代表著接納和理解。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滔滔不絕更有力量,它也是尊重,是涵養,更是一個人永不過時的魅力。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口才很好,還曾經拿過大學辯論賽冠軍,但是,他發現同事們對自己並不友好,特別苦悶。
某天,他向一位長者請教,訴說自己的煩惱。整個過程,年輕人說了很多,這位長者一直在認真地傾聽,沒有打斷他,只是不停點頭,用眼神鼓勵他說下去。
年輕人終於講完了,長者表示特別理解他的心情。年輕人心情舒暢,臉上有了笑容,並再三感謝長者。
長者微笑著說,我並沒有做什麼,只是認真傾聽,你回去也可以試試,多聽別人說話。
年輕人恍然大悟。自己平日裡只顧滔滔不絕,從沒用心聽過別人講話,所以導致別人也懶得聽自己說。
人們被傾聽的需要遠遠大於傾聽別人的需要。很多時候,情商高的並不是那個滔滔不絕的人,而是那個默默傾聽的人。
懂得傾聽,就抵達了交流的最高境界:心與心的溝通。而那些隨意打斷別人的話的人,只會令人心生厭煩,和朋友漸行漸遠。
一個善於傾聽的人,有耐心,懂尊重,才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因為,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互的,你願意聽我的,我才願意聽你的。
作家亦舒曾說過:“進退,對成年人來說是秘訣,所謂敵退我進,都要練熟練妥,否則不知進退,不曉得知難而退,都會萬劫不復。”這個進退,其實就是分寸。
人際交往中,如果不懂得分寸,輕者會被認為冒失魯莽,重了,會被人覺得心存不善。
曾經參加一個聚會,席間一位中年女士,引起了大家的集體反感。一開始,她發現一位熟人穿了件比較舊的衣服,立刻甩出一句:哎呀,你這件衣服了五六年了吧,真會過日子。
那位大姐我也認識,因家庭變故,生活比較拮据。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到那位大姐的衣服上,大姐有點尷尬。
這時,大姐身邊一位女士立刻說:“嗯,說明大姐身材沒變呀,真是羨慕啊”。大家的話題立刻轉入怎麼保持身材上去,化解了尷尬氣氛。
那位女士在這樣的社交場合,觸及別人的痛處,也許沒有惡意,但是卻失了分寸。
三毛曾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無論什麼時候,保持分寸感,不觸人痛處,不交淺言深,不自以為是,知進退,守底線,不僅是高情商的表現,也是一種修養。
理學大家朱熹說:“慎言以養其德。”唯有慎言,不議人非,不揭人短,不言人過,才可以立德養性。
說話前要三思,想好再說,不輕浮不草率。常思己過,莫論人非,出言有尺,說話有德,才是成年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
黃庭堅在詩中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因為有時候能言善辯,並不比沉默不語來得通透得體。
《史記》中有一段關於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年輕的孔子學有所成,意氣風發去拜見老子。剛一進門,就看到老子如同一棵枯樹一般,靜靜地站在院子裡晾頭髮。
孔子被這一幕深深地震撼到了,因為在他眼中,此時的老子雖然沉默不語,卻浩瀚如淵。
臨別之時,老子善意地告誡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一個有修養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平靜和沉默,切忌驕傲和貪婪,誇誇其談。
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話不在多,關鍵是分量。
作家王蒙說:“一個人有沒有水平,主要表現在說話上。”與人相處時,會說不如會聽,能言不如慎言,話多不如沉默。
往後多一分涵養傾聽、一分教養慎言、一分修養沉默。
往期推薦:
夜讀丨“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便是人生捷徑
夜讀丨多為他人著想,也是為自己著想
夜讀丨什麼都想要,很容易什麼也得不到
聲音主播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文章來源:民生週刊(ID:msweekly)整理自國學生活(ID: gxsh789)、蘇眉細細說(ID: sumeixixi01)、洞見(ID:DJ00123987)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