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一直遭遇迷茫,科學是什麼,怎麼面對科學,怎麼研究科學。
最近讀過的一本薛定諤《科學與人類稟性》也是在探索的科學、物理學未來的出路問題。
本書作者普朗克乾脆將書名直接命名成《科學何去何從》,直接將這個讓無數全世界頂級科學家的問題擺上檯面,可見問題的複雜性和挑戰性。
其實本質上這是一個涉及到人類世界觀的問題。到了科學家這邊,變成了人類在科學領域的世界觀問題。
應該說隨著人類科技文明的快速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接近宇宙終極和萬物真理。 但是同時也越來越感覺到大自然的奧秘無窮,越來越感覺通往物理真相道路很漫長,遙遙無期,而且困惑也越來越多,大家很普遍的一個感受,尤其是對於科學家們,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就好比一個學識淵博的人,讀了很多的書,掌握很多的知識,但是他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無知。其實這是一個邊界的問題,如果把知識和科學比作一個圓,隨著認知半徑的擴大,這個圓所接觸的未知邊界也越多。隨著未知的內容越多,越感到迷茫和困惑。
普朗克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與愛因斯坦並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但是這樣偉大的科學家,同樣面臨困惑。本書就是她探索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的一些文章的輯錄。讀者可以好好體會大師們的心境。
改書前面有相當部分長的一個導言部分,大概有二二三十頁,敘述了各種那個普朗克的生平,讓我們也充分了解的普朗克,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的地方。許多人將自己的獻身於科學,但並非所有人為了科學本身。有一些人走進科學殿堂,是因為科學給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不乏才學的機會,就像運動員在鍛鍊肌肉力量時感到快樂一樣。對於另外一類人說,他們來到科學殿堂是希望獻出自己的才智來換來有力的回報,這些人成為科學家,只是因為在職業選擇時遇到了某些情況,提供了機會而已,如果在不斷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成為政客或商界精英。普朗克屬於前者。
也正因為如此,為普朗克提供驅動力的心靈狀態,在此類似於狂熱的信徒或熱烈的情侶所具有的那種。那種經久不衰的努力,並不是被任何指定計劃或目標所激勵的,他的昂揚鬥志來自於一種靈魂的渴望。
可以說,普朗克是為物理學而生。
本書大多內容都在思考和探討“科學是什麼?科學何去何從?”這是很多人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哪怕是非從事科學研究的普通人。如果這個科學界的哲學世界觀解決不了,物理學就得不到長足發展,人類的文明也會相應地受到阻礙。
第2章外部“世界是真實的嗎?”這一節呢,再一次從標題上直接反映出了作者對自己認知邊界的一些問題的困惑了,雖然普朗克代表站在這個世界上那個時代最前沿的科學家,依然有很多未解地困惑,這也是學識淵博、智力超群的人,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
此外我們還了解到,追求理論科學所需要的首要前提是,擁有藝術家所具有的創造性的想象力。無論如何,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德國最著名的兩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是音樂家。
所以,雖然這些頂級科學家遇到了一些艱難的哲學問題,但是他們還是比常人理解了更深更長遠一些,所以他們更容易走在研究領域的前沿。比如他們深知科學和藝術的和諧完美統一。
本書的翻譯翻譯質量一般,中規中矩,少量地方有些不太通順。
同樣,本書也不是一本科普讀物,幾乎都是原作者的原稿,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科學和物理基礎,但是透過本書,可以讓讀者一窺這些偉大人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