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是一件讓人內心溫暖又充滿安全感的事情。
可對於有“過年恐懼+社交恐懼”的人而言,春節假期讓他們有些“坐立難安”。
每當家裡來客人的時候,他們恨不得找個地方躲起來,不跟別人接觸。
哪怕對方是家裡的親戚,他們也不願意與之打交道。
並不是沒有感情,也不是不願意跟親戚相處,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
跟別人過度交流,面對一些人的“靈魂拷問”,常常讓他們內心焦慮。
有個女讀者留言說:
春節幾天,家裡每天都有客人,這樣的經歷讓她十分慌張,每天都處於“惶恐不安”的狀態。
吃不好,睡不好。
只要家裡來了客人,他匆忙地跟客人打聲招呼後,立馬就躲到房間裡;即便是著急去衛生間,也要強忍著幾個小時,等親戚離開後再去。
對於有“社交恐懼”的人而言,這種經歷是不是有些熟悉?
電話響起來的時候,不是下意識地去接,而是要整理心跳加速慌張的情緒,然後再組織語言接電話。
走在路上跟熟人擦肩而過,如果對方沒看到自己,那麼絕對不會主動打招呼。
為了避免跟熟人碰面,寧可多繞一些路走。
類似的場景和狀態,都是社交恐懼的典型特徵。
在網上看到一組資料調查:
針對幾千名18-35歲的人群,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
-01
“社交恐懼”的人,有哪些表現?
第一:寧可發訊息,也不願意打電話
跟人聊天時,他們輕易不會選擇打電話,首先選擇發訊息聊天。
無論關係多麼好,他們都不願意透過電話聊天的方式跟對方溝通。
而且,在社交關係裡,他們往往是比較被動的一方。
如果別人不主動聯絡他,那麼他也絕不會輕易聯絡對方。
這樣的心態和社交恐懼,導致他們的社交圈子總是在變化,能聊到一起的朋友少之又少。
第二:擔心自己在社交中出醜
社交恐懼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注意力都在外界中。
他們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生怕自己在一段關係裡表現得不好,也害怕自己出醜,讓別人看笑話。
於是,他們一邊“端著包袱”,營造著自己的人設,一邊又苦惱於社交中。
這種矛盾的心理和狀態,常常讓他們處理不好社交關係。
一個人越是在意什麼,就越容易在這方面出錯。
過分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你在社交中不僅會感到疲憊,還容易出錯。
第三:恐懼別人來家裡做客
過年回家一次,只想安安靜靜地在家裡休息,但是家裡卻每天都有客人來。
這種“安靜”的狀態被外人打破後,他們的情緒就容易陷入焦慮狀態。
在家裡坐立不安,想要找個地方藏起來,寧可躲在屋子裡一天也不想出現。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個人的“邊界意識”被人打破。
比如說:
你的邊界感很強,邊界意識也很強,你認為自己家裡只能偶爾招待一下客人,每天都來客人的話,會讓你無法接受。
當邊界感被人打破,有人過度侵入你的生活之中,就會讓你陷入焦慮。
-02
社交恐懼的人,該如何跟別人相處?
第一:聊天時“先發制人”
既然你不想別人將注意力和視線轉移到你身上,那麼你就早早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方的身上。
比如:
親戚來家裡做客,為了轉移對方給你的“靈魂拷問”,那麼你率先丟擲話題:“阿姨,您家孩子成績怎麼樣?在哪裡讀書?”
不要懷疑人對於自己的在意程度,一旦你將話題轉移到他身上,那麼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聊天的狀態,就變成了他的主場。
你越是讚美,越是引導他說下去,他越是說個不停。
這時,就避免了你被被人注意的窘境。
第二:如果坐立不安,就變成一個“服務者”
如果你無法應對親戚朋友們的聊天,那就先成為一個傾聽者。
讓他們主動說自己的事情,增加他們的表達和傾訴的慾望。
如果你坐立不安,覺得自己很無聊,那麼你就主動端茶倒水,打掃一下衛生,或者去廚房幫忙準備一些飯菜。
將聊天的狀態,轉移到家人和對方的聊天。
讓大家的實現轉移,自然就避免了你的尷尬。
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問題: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走親戚了?
其實,最本質的一個原因是:
大家的關係並不怎麼熟悉,對方卻過分越界,替你安排規劃好了人生。
無論是正常的社交,還是去別人家做客,我們都應該注意分寸感。
少打聽,少嘲諷,少咄咄逼人,少頤指氣使,少好為人師。
今日話題:
你有“社交恐懼”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