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
突如其來的疫情
打亂了大家的計劃
大多數人只能宅家過節
不過在家太無聊
不少人都選擇刷手機或看電視
來平穩度過這個假期
但專家卻溫馨提醒:
“報復性”玩手機,小心乏力
趁著假期多出去走走吧!
連續三週熬夜追劇
大四女生頭痛不已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就診後,杭州23歲的小新(化名)終於緩過勁來,每天在家打打羽毛球或者慢走一會。而就在過年前,她還像根無精打采的“蔫黃瓜”。
小新今年大四,2021年為了準備考研,她幾乎每天都沉浸在學習中:一天長達約18小時的學習時間,斷絕一切娛樂活動和軟體,手機除了接打電話,裝滿了學習輔助類軟體。
苦讀了一年,前不久考研結束後,小新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回家享受起了久違的“宅家”生活:特意買了影片網站的會員,白天在客廳刷劇,晚上躺在床上也是看影片,把這一年沒看的電影、電視劇、綜藝都看了個遍。“像美劇、韓劇這種劇集少的,有時一天就能追完一部。”小新說,有時候為了追個大結局,可以熬到凌晨3點多才睡覺。
連續“作戰”幾周後,小新卻感覺自己越來越沒精神,而且還出現了頭暈頭痛的情況。“頭痛得厲害,就像那種針刺的感覺一樣,還有時候眼睛也很痛。”每每頭痛發作時,小新的胃口也不見得好,吃幾口菜就吃不下,看著零食也沒了興致。
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
醫生開出一張生活處方
警惕的小新媽媽曾帶著她去過家附近的醫院就診過,但做了頭顱磁共振等檢查,都沒有異常。但不放心的小新還是來到浙大一院全科醫學科就診。
“她坐下就說自己沒力氣,頭暈頭痛,以為自己得怪病了,情緒也比較激動。”接診的全科醫學科主任任菁菁主任醫師對小新有很深的印象,結合她的症狀以及已有的頭顱磁共振等檢查結果,初步排除了神經系統的病變,考慮為乏力待查,仍需進一步詢問病史及檢查以明確病因。
詳細的問診後,小新表示,備考期間自己每天基本就睡5小時左右,白天感到困了也不休息,靠咖啡提神,而現在在家每天也只有5、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她的媽媽每天早上8點多都會準時叫她起床,但實際上,她常常夜裡2、3點才入睡,睡眠時間並沒有增加,並且疲勞的症狀在午睡後也無緩解。
“問診時發現她的症狀跟生活方式有很大關聯,相關檢查也排除了甲狀腺功能減退、心肺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可能性。”任菁菁主任解釋,持續性疲勞、睡眠後仍感疲勞、持續頭痛等都是乏力的典型表現,“我們認為主要還是由於她近期‘報復性’玩手機、不分晝夜地刷影片而導致機體休息不足、引起乏力。”
而治療方式也很簡單,基本不需要藥物治療,醫生開出了一張“生活處方”:
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儘量少熬夜,作息規律,不日夜顛倒。
每天保證一定的運動時間,不長時間刷手機、看電視,多進行戶外運動,如慢走、慢跑或出遊等。
均衡飲食,避免攝入過多的油炸、碳酸食物。
這些習慣要不得
春節假期,專家建議這樣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乏力不是很常見的表現,怎麼還會嚴重到要去醫院就診?其實,乏力是一種症狀,人們常常會主觀感受體力下降、睏倦、虛弱、疲憊感,甚至伴隨記憶力減退。
乏力和無力都是一種主觀感受,但在臨床上,無力還包含對意識狀態改變的描述,無力是乏力的極重表現,乏力是無力的前期表現,兩者都可能是一些疾病的預警訊號。
造成乏力的原因有很多,生理性因素如: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應激狀態、妊娠等,病理性的如一些精神類疾病、感染性疾病、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疾病等,此外還可能是中毒或一些鎮靜藥、安眠藥、抗抑鬱藥等引起的藥物性乏力。
除了像小新一樣熬夜、電子娛樂產品不離身,生活中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都可能引起生理性乏力:久坐不動、晚間過多進食、不愛吃果蔬類食物、每日飲水量少。
乏力會引起人體不適,最常見的表現有,難以集中注意力和記憶,肌肉無力或肌肉痠痛疼痛,長期嗜睡或睡眠障礙,頭痛,昏睡,情緒波動等。任菁菁主任提醒,當症狀影響到日常學習生活,一定要儘快到醫院就診。
今年的春節假期,可能很多人因為疫情原因不能回家或不能出門旅遊,選擇宅家過年,但專家也提醒,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特別是不要熬夜,不要長期使用電子產品,開展適當的體育運動或雲社交活動。
通訊員:江晨
記者:王欣
稽核:主編於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