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當地時間2月1日,美國共和黨議員南希·梅斯宣稱,她正在計劃一部法律草案,用來阻止旅美大熊貓生下的“熊貓二代”被送回中國。
簡單來說,根據中美兩國關於租借大熊貓的協議,即便大熊貓在美國產下幼崽,那也是歸我們中國所有的。但現在南希的意思,是想讓以後大熊貓在美國生產下來幼崽的所有權歸美國擁有。
無論是從道義,還是從可實施性來看,南希所謂的提案,說到底就是在譁眾取寵。熊貓幼崽到底歸誰所有不可能是美國一家說了算,如果他們真要這麼做,那以後美國就別想租借大熊貓了。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提案不具備可實施性,甚至連美國國內民眾,都指責南希是無事生非,那麼她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其實南希這麼做,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美國人向來霸道慣了,不過在租借大熊貓這件事上,一直“受制於”中國,所以南希此舉,完全可以看作是美國人霸權習慣的一個縮影:不管東西是誰家的,反正只要我看上了,我就要把它變成自己家的。
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真正導致南希拿此事譁眾取寵的原因,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美國在任何事情上都想和中國唱反調,壓我們一頭。直白一點說,南希針對大熊貓是假,藉此表現自己“反華”立場是真。這其中表現出的“拿捏”有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眼下對美國政客們來說,“言中必反”幾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這也就要求美國議員們,要時不時地來表達一下自己這種“政治正確”,以免被政治競爭對手攻擊。但“反華”的生意,不是那麼好做的。
首先,像過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那樣,沒有任何原則,也不顧任何後果的抹黑,攻擊中國,是不行的。因為眼下的美國,在商貿領域還離不開中國,因此他們如果徹底反中,影響到雙邊經貿聯絡,美國人民和其它政客們,是不會同意的。
其次,一些美國政客經常用來攻擊中國的話題,比如所謂的“人權”,“民主”已經不起作用。一方面中國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對它們免疫。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用類似藉口攻擊中國的政客太多了,對他們而言不夠“出彩”。
這也就將美國政客們置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不反對一下中國,別人會說你立場不堅定;反對得太狠了,別人又會說你沒政治眼光;隨大流罵幾句吧,還泯然眾人,不容易被記住。對於一個美國政客,尤其是向南希這樣的議員來說,不被人記住,那就約等於政治生命的終結。
正是出於這些原因,才催生出了美國政客們,變著花樣的,找藉口找理由表達自己“反華”立場的怪相。在這些人中,既有不知道從哪兒找出來一堆清朝時期留下的破爛,說中國欠美國錢,所以要沒收我們在美國的外匯儲備和資產的,也有像南希這樣,實在找不到好的話題,乾脆拿大熊貓來說事的。
坦白說,如果從南希本人的目標來看,這波打著大熊貓的“旗號”炒作自己,可以算是大獲成功了。連我們國內都對此比較敏感,美國國內自然也是鬧出了一些動靜的。至於那些在網上罵南希無事生非,譁眾取寵的美國人,他們中大部分,本就是民主黨的擁躉,不是共和黨南希所在意的選民。
而那些真正支援特朗普的那幫右翼紅脖子們,恨不得明搶我們大熊貓,所以自然會支援南希。只不過這些人也知道這事好說不好聽,也就沒在網上高調發聲。這些年美國輿論和現實的分歧,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一上網好像所有美國人都在支援民主黨的價值觀,可惜到了投票的時候,紅脖子們才不管你什麼政治正確,全投給特朗普這樣的“非常規政客”了。總而言之就一句話,共和黨議員南希·梅斯,拿著大熊貓幼崽的事情來刷存在感,本身也不是真為了大熊貓,而是為了別出心裁的,表達一下自己對華強硬的態度,從而獲得政治支援。
這件事除了體現目前美國政界想要“有效”地利用對華強硬,來炒作自己的這門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之外,不具備任何實際效果。南希這份所謂的提案既做不了美國的主,更做不了中國的主。純粹就是在充當一個跳樑小醜,玩火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