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翔激動地擁抱贛南明長城。(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夜幕降臨,在地處甘肅河西走廊的漢代土夯長城邊,李世翔再一次露宿在這裡。
伴著車內昏暗的燈光,李世翔開啟本子,開始記錄近日裡的長城勘察情況。結構、材質、途經地、走向、儲存情況等,統統要記。
李世翔已經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來到河西走廊勘察長城了,每年他都要來上幾次,沿著河西走廊由東至西行進再折返。哪裡有長城他就往哪裡去,車子開不進去的地方他就步行過去,累了便睡在長城下。
還原並記錄下甘肅、寧夏境內的戰國長城和漢長城的走向,是李世翔為自己定下的近幾年的主要勘察目標。
李世翔家住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自幼在長城邊上長大。成家之後,他經營了一家列印店。2006年,他開始自發地勘察長城。2016年,海原縣政府聯絡國家文物局,正式將李世翔聘為長城保護員。
15年來,李世翔的足跡幾乎遍佈中國一切有長城的地方,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北京、河北……共找到了未被發現和記錄的“野長城”達一千餘公里。
每一年,李世翔都會有半年多的時間紮根在長城裡,從30歲到45歲,一個西北漢子的壯年時光,都獻給了長城。
每當站在長城上時,李世翔覺得自己彷彿化身成了古時的戍邊人,眼前不再是黃沙戈壁,而是烽煙滾滾,他的心中不再有彷徨迷茫,而是想要堅定地守衛著這片土地的和平。
1奔走在山野間的守護
河西走廊,是位於甘肅西部的中原地區通往新疆的要道,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為保障商路暢通和地區治安,漢、明等王朝在河西走廊構築了烽燧相連、墩臺和關城相互守望的長城體系,因此,河西走廊中的長城有較高的勘察價值。
作為民間長城愛好者和研究者,李世翔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他先根據古籍及相關著作,確定長城可能存在的範圍,再在衛星地圖上搜索。
每當發現疑似長城的地方,他就立即帶上筆、本子、捲尺、手機和乾糧,連夜開車前往勘察。
探尋到長城所在地後,李世翔便將新發現的“野長城”標記在手機地圖上,同時記錄下長城的詳細資訊,有時還會畫出長城分佈圖來供自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至今,李世翔共拍攝了十餘萬張長城照片,記錄下了厚厚兩大本翔實的長城巡查筆記,這些工作既幫助他還原長城的走向和分佈,也讓他樂在其中。
除了勘察和記錄,李世翔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那就是保護長城,盡他所能地阻止可能破壞長城的行為。
2015年6月1日,李世翔在微博上釋出了一則“寧夏海原縣‘墩墩梁烽火臺’被夷為平地”的訊息。
一石激起千層浪。連李世翔本人都沒有想到,這看似一則並不起眼的訊息,很快被包括“長城小站”“會州拾遺群”等文物愛好者轉發,緊接著,相關媒體紛紛報道、轉載,很快引起官方重視,國家文物局責令自治區文物局查辦。
“墩墩梁烽火臺”事件後,海原的文物保護提升了一個臺階,各個部門切實加強了文物保護力度,將縣域境內每個文物遺址登記備案並立保護碑,同年,李世翔也被當地政府聘為文物保護顧問。
同樣的,2019年,李世翔透過國家文物局12359文物違法舉報電話,反映甘肅省武威市一處明清段長城及周邊有施工行為,促使地方文物部門及時阻止了破壞行為;同年,他又透過向當地政府舉報的形式,保護了寧夏甘肅交界甘鹽池盆地的兩座明代烽火臺免遭風力發電的破壞……
“無論‘罪魁禍首’是草木、風雨、動物還是人,看到長城受損,我難受得像自己的肉被剜出來一樣,現在我越來越覺得急迫,想要盡我所能地保護更多古長城。”李世翔覺得,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但他奔走在山野間的守護不會停止。
2在廢墟上建立“理想國”
長城大多分佈在荒郊野嶺、黃沙戈壁中,為了勘察長城,李世翔必須常年深入這些地帶,其中危險可以想見。
李世翔有一個長久養成的習慣,那就是在勘察長城過程中喜歡撫摩長城的磚土紋路,以此來感受千百年來風雨洗禮為長城刻下的天然印記。然而,在探訪長城時,他經常和危險擦肩而過。
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遇險,發生在2020年。當時,李世翔正騎摩托前往黑三峽勘察長城遺蹟。黑三峽位於甘肅和寧夏交界處,是沿黃河僅存的最後一道沒有被人為開發的大峽谷,對於李世翔來說,前往黑三峽進行考察是必需而迫切的。但黑三峽中的道路十分難走,用李世翔的話來說就是“那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可以走一樣”。
當李世翔騎著摩托沿著土溝行駛時,由於溝邊土質溼軟,恍神間,摩托前輪陷了下去,他連人帶車跌落到溝邊三米深的土坡上。“我當時直接摔暈了,大概幾分鐘才清醒過來。”
緊接著,巨大的疼痛襲來,他的大拇腳趾骨折了。“當時只要再往前甩一點,我的頭就要磕在石頭上了”,李世翔說,他躺在地上的時候就想著,如果自己真的摔死在這荒山野嶺間,可能真的不會有人發現自己。
雖有危機,但每一次勘察過程中的收穫對於李世翔來說便是最好的獎賞和慰藉,也正是一次次發現、保護長城的經歷,給了他深入人跡罕至的戈壁峽谷的動力。
當大西北的風吹過戈壁灘中的長城磚,在很多個日落的黃昏,李世翔總是會站在長城邊上,腳踏或因歲月洗禮或因人為破壞而變得零落的城磚,手撫城牆,冥思而立。腳下雖殘破,但李世翔心中對於長城的愛完整而熾熱。(本文有刪減)
李世翔帶著孩子參觀秦長城遺址。(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本文為《方圓》雜誌原創稿件,轉載時請在醒目位置標明作者,並註明來源:方圓(ID:fangyuanmagazine)。
編輯丨肖玲燕 劉琦 設計丨劉巖
見習記者丨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