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不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再厲害的人才,也需要一個機遇才有可能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城市同樣如此,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政策、資金和專案等多方面因素的支撐才有可能。而對於我國城市來說,改革開放就是這個天大的機遇,許多城市就是乘著這個風雲“鯉躍龍門”,成為一條飛躍九天的蛟龍!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國十大經濟城市近四十年的大洗牌,看看哪些城市實現了“化龍”的夢想?
一、天津、瀋陽等4市退位,深圳、蘇州、杭州、南京進入前十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各城市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發展速度畢竟是不一樣的,有快有慢,這樣也就導致我國十大經濟城市的大洗牌。40年間,北方4個城市退出十大經濟城市行列,而南方4個則成功進入十大城市中,總的可以歸納“南進北退”。
在過去的40年內,我國北方的傳統經濟強市天津、瀋陽、青島和大連退出十大經濟城市行列,取而代之的是南方新崛起的製造業強市深圳、蘇州及杭州、南京等4個城市,與目前我國南強北弱的經濟格局相吻合!這其中的深圳,從40年前的全國城市280多名狂飆至第3名,其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而蘇州也從第13名上升至第6名,杭州從14名升至第8名,南京則從12名升至第10名。
二、40年深圳經濟總量暴增萬倍,蘇州增速位居第二
在過去的40年時間內,我國憑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逐漸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工業大國,國民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十大經濟城市也得到了大發展。過去40年,十大經濟城市中發展最快的當然是深圳市,GDP增速超過11000萬倍,位居我國各城市之首;其次製造業強市蘇州的增速為540倍,正因為如此才使它們成功進入十大經濟城市行列。而超過400倍的城市有杭州、廣州、成都,增速超300倍的城市有南京、武漢和重慶,增速相對較低的是上海和北京,其中上海也增長了138倍。
三、雙雄並立,北京悄悄靠近上海
2021年,我國兩大經濟城市上海、北京的經濟總量雙雙突破4萬億大關,打破我國城市新紀錄(這裡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繼續保持雙雄並立的局面。上海和北京一南一北,作為兩大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引領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城鎮和經濟結構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於北京這個城市,可能被它“首都”的光環所沿海,而忽視了它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民國時期有一句形容武漢的話“駕乎津門直逼滬上”,說明當時我國三大城市是上海、天津和武漢,北京並不在其列;事實上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天津還是我國第二大城市,北京不過堪堪進入前五。後面,北京逐步超過天津、瀋陽等城市,成為我國第二大城市。40年前的1980年,北京的GDP還只有上海的44.58%,但到了2021年卻達到了93.18%,北京正在悄悄靠近上海,使北京成為我國唯一可以和上海並駕齊驅的經濟強市。
四、蘇州甩開了杭州
1980年,長三角地區兩大蘇州和杭州的經濟總量分別為40.68億和40.65億,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難分軒輊;其中杭州。但是,經過40年的發展之後,兩市的GDP分別是2.20萬億和18109億,杭州僅有蘇州的82%,兩市差距顯著拉大。而助力蘇州甩開杭州的,就是現代製造業,2020年蘇州第二產業佔比46.50%,工業產值3.48萬億,全國排名第三,僅次於深圳和上海;而杭州2020年第二產業佔比僅有31.40%,工業產值僅有1.12萬億,全國排名第22位。正是強大的工業,拉開了蘇州和杭州之間的距離。
五、廣州、武漢漸行漸遠
40年前,廣州的經濟總量為57.55億,武漢的經濟總量為53.44億,兩市相差不過3億,是當時十大經濟城市中最接近的兩個城市,分別排第五名和第六名。但40年之後,兩市早已漸行漸遠,差距巨大。目前,廣州經濟總量超過2.50萬億,是我國第四大經濟城市;而武漢的經濟僅有1.77萬億,排名十大經濟城市第九,兩市不管是經濟實力和排名差距巨大。
是什麼原因讓武漢和廣州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呢?改革開放以後,廣州憑藉著區位優勢和國家的政策紅利,迎來了工業的大發展,並逐漸實完成了工業化過程。目前,廣州已經進入了後工業經濟時代,第三產業佔比超過70%,服務業在經濟中已經佔據半壁江山。而以傳統重工業為主的武漢,廣州快速發展的時候,它卻處於產業轉型升級中,目前武漢已進入工業化後期,與後工業經濟時代還有一定的距離,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都不如廣州,因此落戶於廣州也就在所難免了。
六、東北地區大衰退,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大贏家
在這40年的時間內,退出十大經濟城市的4個北方城市中,瀋陽、大連屬於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在十大經濟城市中,最多時曾佔據4個城市,至此已全部退出。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長三角城市群,十大經濟城市由以前的上海1城增加至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等4個城市,可以說是這40年的大贏家。另外,珠三角地區也增加了深圳1個城市,中西部地區則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