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也是從散戶橫行的時代→去散戶的時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目前A股的養老金入市,保險資金入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連年的發展,加速了機構化的程序。科創板、創業板已實行註冊制,北交所的設立,未來主機板註冊制也會推出,如果不能儘快適應市場,樹立正確的投資觀,可能會在市場損失慘重。
先知先覺者吃肉,後知後覺者喝湯,不知不覺者清倉。
20世紀40、50年代,美股超過90%的股份持有者為散戶
如今,剛好反過來了。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年中,美國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高達93.2%,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的佔比不到6%。
美股的散戶是如何被“消滅的”?研究歷史,或許從中能得到些反思。
1792年,美國股市誕生。
早期的美股是少數玩家的“遊戲”。
一戰結束後,1920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企業盈利激增,帶動股市繁榮。
1927-1929,道瓊斯工業指數翻倍。
這也使得大批手中有閒錢的投資者跑步進入市場,甚至不惜借高利貸炒股。
當時,散戶持有流通股的市值高達90%以上,史稱“咆哮的20年代”。
至1929年大蕭條,美股崩盤。
之後又碰上了二戰,股市走低,散戶們失去了炒股的興趣。
二戰結束,美國經濟再度繁榮,美國民眾對股票的熱情再度被點燃。
戰後十年,道瓊斯指數漲了2倍多,吸引大量散戶入場,散戶持股比例超過90%,並一直持續到1955年。(就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股市在2007年達到頂峰,隨後8年,2015年又迎來A股大牛市一般。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儘管散戶持股比例之後有所下降,但直到1970年仍然保持在70%以上。
養老金入市,開啟了“去散戶”的程序
70年代中期,是美國投資者結構變化的重要節點。
之後,美國散戶日漸走弱,而以養老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越走越強。
1945年散戶持股佔比91%,到1975年散戶持股佔比70%,再到2014年散戶持股佔比只有19%。
為什麼說養老金入市使得散戶必然退去?
先來介紹下美國養老金體系的構成:美國養老金體系由社會保障、企業養老金計劃、個人養老金三部分構成。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2017年底,美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為28.2萬億美元,是當時美國GDP的1.45倍。
其中,養老金計劃忠的DC型計劃、個人養老金,在養老金總資產忠佔比60%,是美國養老金的主流。
申萬宏源研報顯示,2017年,DC型計劃中,2萬億美元的資產投在股票型基金上,個人養老金中,54%的資產投在股市或股票型基金上。
養老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入市,擴大了機構投資者的比重,降低了市場換手率,增強了市場穩定性,使得市場形成正向迴圈。
從換手率來看,2017年全部美股的換手率為116%,其中權益性公募基金的換手率僅為26%。
可暫歸納為以下幾點:
1、透過養老金計劃,可間接參與股市,延遲納稅,省心省力。
2、養老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後,為股市提供了穩定,投資確定性增強,波動性降低。
3、養老金、共同基金有專業團隊,優勢明顯,非個人投資者可比,且資金量巨大。
4、註冊制的推行,退市股票多,個股踩雷的機會高,散戶個人炒股熱情褪去。(2013-2017年的呵年裡,美股共1438只股票退市)
5、近年來,交易機制變得複雜,高頻交易、量化對沖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投資者在瞭解不多的情況下無法直接進入市場。
未來30年,隨著A股機構投資者數量和資金的增加,散戶是否也會像美股一樣被“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