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大量廣告宣傳,用凝膠或抑菌膏充當牙膏的所謂“抗幽牙膏”在各大電商平臺和市面上熱銷。因廣告欺詐問題被曝光的商品不在少數。“抗幽牙膏”騙局已多次被揭露,相關產品卻一直未下架,著實令人困惑。
“用此牙膏,改善口瘡、防治胃癌”“採用國家級抗HP(幽門螺旋桿菌)專利技術”,不良商家利用部分消費者急於見效、輕信宣傳的心理,打著治病、保健、美容、抗衰老等幌子,疊加“高科技”“專利”等聽起來十分高大上的概念推銷產品,不僅坑害消費者,更擾亂市場秩序,破壞行業公信力。
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牙膏參照普通化妝品管理。有人說要區分“械字號”“消字號”還是“妝字號”,但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甄別專業術語並不容易。相比商家變著花樣用盡各種套路、產品不斷生出新的“變種”,消費者的“抵抗力”十分不足。大多數消費者對化妝品、藥品的概念沒有清晰認知,經不住商家宣稱的功效迷惑,降低了對產品質量的防範意識,這是不法商家有機可乘的重要因素之一。
製造消費騙局的企業不可能不知道虛假宣傳的風險,之所以總有企業敢於鋌而走險,無非是因為違法成本過低。相關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針對產品網購的趨勢和特點,應進一步加強網購平臺監管,明確相關經營主體責任,讓各種改頭換面的違法違規產品無處藏身。消費者也應科學理性消費,防範虛假宣傳。(記者趙文君、戴小河)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