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小麥價格大漲,小麥出口大國俄羅斯為何卻下跌?
別看現在俄羅斯小麥出口得那麼歡樂,可在前蘇聯的時候,哪怕有烏克蘭這個大糧倉,老百姓還是很缺糧。但缺糧怪不了別人,主要是自己“太任性”。
這故事要從1944年說起。當時生產技術不如現在發達,烏克蘭糧食產量遠遠沒有達到莫斯科方面對這一糧倉的期待。所以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是種植春小麥還是玉米,有個人就跟斯大林槓起來了。
他覺得春小麥不適合烏克蘭,不如種玉米高產。但斯大林堅持認為,既然春小麥能在同樣冬寒夏暖的烏拉爾高產,也一定可以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高產。所以不顧建議,強行要求烏克蘭增加春小麥種植面積。
畢竟胳膊擰不過大腿,這個人只能乖乖回去種春小麥了。好在現實幫他打了斯大林的臉,種春小麥當年,烏克蘭肥沃的黑土地上,糧食產量跌了將近一半。隨後,這個人帶領烏克蘭農民一次性擴種了200萬公頃玉米,實現了大豐收,這才讓“莫斯科春小麥的支持者們”閉上了嘴。
然而,好景不長。這熱火朝天的玉米種植熱潮,不久就被西伯利亞的寒風給澆滅了。在他的帶領下,不少農民只種玉米,其他啥也不種,而玉米需要長時間的光照和溫暖的天氣,導致一年下來顆粒無收。這左一下、右一下的政策,怎麼可能搞得好農業生產。
所以直到2014年,俄羅斯農業才算是真正開始逆襲。當年克里米亞問題之後,俄羅斯農產品進口成了西方各國集體制裁的重點領域。它們想故技重施,畢竟進口不足,可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2014年的俄羅斯,已經不是前蘇聯,不但沒有發生“糧食危機”,俄羅斯反將一軍,簽署了一項進口禁令。而這一禁令,大大刺激了俄羅斯本國農產品的生產,再加上俄羅斯專家培育出“耐寒小麥品種”的保駕護航,俄羅斯農業開始復興。
俄羅斯將農業補貼整體提高了28%,其中例如農機裝置補貼幅度,由15%提高到30%,增長了一倍。
在國家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下,第二年農產品就成為俄羅斯繼能源之後的第二大出口產品。而如今俄羅斯的小麥,已聞名世界,出口量從2016年起就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既然出口這麼多,那為什麼在國際小麥價格大漲下,俄羅斯小麥價格卻下跌呢?
局勢緊張增加運輸壓力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還是另外1個原因,就是結構性通脹。
在沒有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價格還會出現持續上漲,就叫“結構性通脹”。
自從疫情發生之後,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同時能源價格也在持續推高,除此之外交通運輸等行業受疫情影響也很明顯。當你有10個主產業的時候,3個出現波動,可能問題不大,可當你只有5個主產業的時候,3個有變化,那可以成為應對危機的後備力量,就太少了。
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實施浮動關稅的原因之一。而且本年度,俄羅斯有意放緩小麥等糧食出口的訊號已經很明顯了,目前同比已降低了20%左右。
所以國際價格大漲,俄羅斯小麥下跌,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