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麟,原名李芳,號凌閣,化名傅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臥龍河村人,生於1911年。少年時上過四年小學,後在家務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的大哥李新、二哥李凌雲參加了東北抗聯第五軍。不久,他也參加了地方上的抗日工作,加入了共青團。1932年奉中共黨組織派遣,打入馬海山部做兵運工作,不久升任連長。
馬海山投降日軍後,他主動團結、教育士兵。1933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攻打馬海山部,他趁機發動一個營起義,被任命為抗聯第四軍軍直特務連連長。1935年底,黨組織派他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工兵班深造,主要學習工兵課程和爆破技術。
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鳳麟回到延安,並於1938年同張經武一起派往山東。
在山東,他是地地道道的爆破專家。山東縱隊還為他專門開設一個爆破班,共辦了兩期。他這個班兒,條件非常簡陋,跟在東方大學沒法兒比。
那時候,他們根本沒有軍用炸藥,僅有的一點工業上用的黃色炸藥,還是靠淄(川)博(山)區的工人弟兄,冒著生命危險,從日本鬼子那裡弄來的。炸藥來之不易,為了又節省又能使它發揮更大的威力,王鳳麟決定採用“內炸”的辦法。
“內炸”就是在敵人的圍牆和碉堡上挖個洞,把炸藥下在裡面,讓炸藥從裡面往外炸。他們在一個石砌的炮樓下面埋上炸藥,用土封嚴。讓全團幹部參觀,一聲巨響,炮樓塌了大半。許多人沒見過炸藥,不信那麼點炸藥,就能炸壞那麼大的炮樓,這下子服氣了。爆破成功了。
王鳳麟就這樣一邊教理論,一邊鼓動戰士們自制黑色炸藥,研究用石雷、踏雷、蹬雷殺傷敵人。土八路的爆破技術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雖然條件不濟,王鳳麟硬是培養出了劉厥蘭等山東著名的爆破英雄。
一個月後,攻打徐家樓偽軍據點。王鳳麟親自指揮,在正面佯攻吸引火力的同時,自己帶領工兵排隱蔽進入側後。這次爆破,雖沒能把炸藥放置在碉堡內部,但卻無意中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隻要位置選擇恰當,“外炸”也可以摧毀圍牆;二是隻要指揮巧妙,爆破員動作迅速,完全可以不用“土坦克”作掩護。
王鳳麟根據這次爆破的經驗,又專門講解了如何選擇爆破點,爆破員在執行爆破任務之前,如何選擇道路,如何在紛亂中不迷失方向…… 徐家樓戰鬥以後,他們又先後炸燬了敵人的許多炮樓和圍牆,攻下了十幾處據點。
研製土雷
1939 年5月底,王鳳麟調任山東縱隊第四支隊三營營長。同年夏,淄川縣偽警備隊進駐萌水抓夫搶修工事,王鳳麟率部由萊蕪長途奔襲摧毀工事,偽警備隊逃回淄城。
1940年4月,四支隊一、二、三營編為四支隊十團,王鳳麟仍任三營營長。同月,在四支隊司令員廖容標指揮下突襲盤踞淄川東南山區的國民黨頑固派翟超所部。
王鳳麟率三營為主力,從池上移往北牟莊。當時翟超主力駐田莊,潘樹勳的六團駐張莊。午夜,王鳳麟率隊趕到田莊東側山溝,收拾了翟部哨兵。三營八連由連長楊子連帶領搶佔翟超司令部屋頂,控制了制高點。翟超倉皇出逃,在山腳下被擊斃。
後來,四支隊十團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旅二團,團長吳瑞林,王鳳麟任副團長。當時盤踞泰安崅峪的反動道會門頭子方長瑞糾合萊(蕪)新(泰)、肥(城)東(平)、寧(陽)等縣的反動道會門公然投敵,殘害抗日軍民、氣焰囂張。
王鳳麟受命率部攻進崅峪鎮,炸開敵大院圍牆,擊斃匪首方長瑞。隨即打下碾莊和石嶺關兩個道會門據點,爭取了泰安、萊蕪、新泰等6個縣的紅槍會道徒群眾,鞏固了泰、萊、新邊區抗日根據地。
1942年8月,王鳳麟在吉山戰鬥中不幸右腿負傷,做了截肢手術。9月,日寇“掃蕩”魯中抗日根據地。受淄(川)博(山)臨(淄)益(都)四縣聯合辦事處負責人馮毅之之邀,王鳳麟來到馬鞍山養傷。
11月初,“掃蕩”沂蒙山區的一路敵人從馬鞍山下經過時,聽說山上有八路軍魯中軍區的負責人,還有八路軍的兵工廠,決定攻打馬鞍山。
11月9日晨,日軍向馬鞍山發起猛攻。山上共計40多人,只有9支長槍和少量子彈,手榴彈也不多。在王鳳麟指揮下,打退敵人多次衝鋒。
人夜,王鳳麟命戰士按預定的訊號擊鼓鳴鐘,告知周圍地方上的同志:馬鞍山還在我們手裡。
他召集大家分析戰鬥形勢,討論了下一步的對策,又帶領大家冒著寒風加固了南天門的胸牆。
第二天清晨,日寇又開始發起進攻。他們用30多輛汽車運來了部隊和彈藥,增加了飛機、大炮、重機槍。
山上的工事大部倒塌,房屋被摧毀,燃起了大火。有的同志倒下了,王鳳麟額角也負了傷。戰鬥到中午,馬鞍山仍掌握在八路軍手中,指揮“掃蕩”魯中區的日軍師團參謀長也被王鳳麟擊斃。
午後日軍又發起猛攻,南天門的胸牆被炸塌。守後山的劉厥蘭跑過去,朝著快要爬到南天門的日軍扔去一顆手榴彈。子彈打光了,大家便用石頭打擊敵人。
臨近黃昏,王鳳麟讓大家把做軍衣的布拿出來,撕成寬布條,擰成繩子,一頭拴在後山松樹上,一個接一個抓著布條向山下滑,不幸到山半腰時布繩斷了,大部分人犧牲。
王鳳麟在前山忍著傷痛戰鬥,被一顆子彈射中了胸部。這時南天門已經失守,日本兵像一群惡狼撲向王鳳麟。
他舉起手槍對著自己開槍,壯烈殉國!劉厥蘭、馮文秀一轉身跳下懸崖。劉厥蘭被山腰的樹枝託掛住,倖免於難。
1945年,山東軍區召開英模表彰大會,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肖華稱劉厥蘭為“爆破元老”“爆破英雄”;戰士和老百姓則稱他為“爆破大王”。
日本投降後,劉厥蘭所在部隊出關接收東北,變成了後來的東野三縱,也就是第40軍,也將爆破戰術帶到了東北。王鳳麟若地下有知,應該也會倍感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