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國前夕,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召開。全國四大野戰軍各自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團隊。威震中原戰場的劉鄧大軍,也就是第二野戰軍總共有正式代表10人,候補代表2人。
他們都是誰呢?且看這張大合影。總共有三排,前面坐著的第一排有5人,第二排站立的有4人,第三排站立的有3人。
先說第一排坐著的。左一器宇軒昂的叫滕代遠,彭德懷平江起義的老戰友。解放戰爭時期,滕代遠加入了劉鄧大軍中,是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劉伯承的副手。
1949年,滕代遠已經擔任了鐵道兵團司令員,他也作為第二野戰軍的代表出席第一屆政協會。其實,滕代遠還有一個身份,他是苗族,也就成為少數民族代表。建國後,滕代遠脫下軍裝,擔任了鐵道部部長,所以沒有參與授銜。
左二叫蔡樹藩,湖北漢陽人,曾經擔任過129師的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仔細看,蔡樹藩的左臂是空的,他是著名的獨臂將軍。
因為離開軍隊轉業到地方工作,蔡樹藩也沒有軍銜。1958年,蔡樹藩作為副團長出國訪問,飛機飛到蘇聯上空,出了事故,蔡樹藩不幸遇難,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左三就是指揮若定的劉伯承元帥了。他是第二野戰軍的統帥,也是第二野戰軍代表團的領隊。所以他坐在前排中間,正好是C位。一代軍神,顯得非常低調,謙遜和慈善。
左四叫高樹勳,這是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剛剛勝利,解放戰爭還沒有全面爆發,原國民黨將領高樹勳便率部起義了,加入劉鄧大軍中,毛主席稱之為高樹勳運動。作為起義將領,高樹勳參加了第一屆政協會議,十分光榮。
最右邊是楊立三,軍隊後勤系統傑出的代表,擔任華北軍區後勤部長,也是建國後首任總後勤部部長。1954年,楊立三因為腦癌,病逝於蘇聯克里姆林宮,時年只有54歲。很遺憾,他也沒有軍銜。
再說第二排,左一是唯一的女代表,她叫曾克,河南太康人,是一位作家,軍隊文藝工作者的代表。曾克參加過1942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一生著作等身,還參加過《劉伯承元帥》傳記的編寫工作。
左二叫錢信忠,今天的上海人,是一位軍醫,第二野戰軍的衛生部部長。1932年參加紅軍,錢信忠經歷了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一生救人無數,被稱為“活神仙”,建國後擔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錢老非常高壽,在2009年逝世,享年98歲。
左三叫廖運周,更是一位名字非常響亮的將領。在淮海戰役的最危急關頭,劉鄧大軍硬啃黃維兵團,打得非常艱難。正在這時,黃維兵團的一位師長廖運周陣前起義,極大地瓦解了敵軍。作為國民黨起義將領,廖運周也參加了第一屆政協會議。
左四叫衛小堂,是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年僅22歲。他憑什麼參加政協會呢?自古英雄出少年,衛小堂是聞名全國的戰鬥英雄。
在豫西郟縣戰鬥中,我軍多次進攻受阻,幾位爆破手都倒在了前線,不怕死的衛小堂主動請纓,巧妙地避過敵人的子彈,扔了幾個手榴彈,才壓住了敵人的火力,他們一個連竟然俘虜了200多名敵人。戰後,衛小堂被記特等功。老英雄至今健在,已經年過九旬了。
最後一排,左一叫張南生,福建連城人,開國中將,曾經擔任過晉冀魯豫軍區的組織部長。進入朝鮮戰場後,張南生擔任過志願軍政治部主任。後來,擔任過北京軍區副政委。
左二叫馬寧,河南沁陽人,開國少將。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特級戰鬥英雄,身上傷痕累累,腿部留下殘疾,多次立功。當時的馬寧年僅27歲,已經擔任副團長了,他是王近山的愛將。建國後,馬寧主動要求學習飛行,克服身體的障礙,成為一名能開飛機上天的空軍將領。
1973年,馬寧擔任空軍司令員。他是繼劉亞樓、吳法憲之後的第三位共和國空軍司令員。當時的副司令員中,有好幾位都是開國中將。少將領導中將,馬寧真是相當地出類拔萃。
最後一位,左三叫布克,山東臨朐人,是楊勇第五兵團的組織部副部長。建國後,布克也進入鐵道部任職,沒有參與授銜,擔任過鐵道部副部長等職。2007年,布克以92歲高齡逝世。
12人中,張南生和馬寧是候補代表,其他10位都是正式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