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看行歷史
1950年12月下旬,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打響前幾天,擔任右翼突破的志願軍第38軍準備偵察一下漢灘川敵軍防線時,沒想到碰上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煩。
麻煩1:敵人學乖了
與38軍一同擔任正面突破任務的39軍116師師長汪洋,從炮隊鏡裡看到這樣一幕:在敵軍的前沿陣地上,架設多道鐵絲網。在鐵絲網周圍埋設了大量地雷,在岸邊懸崖絕壁上,敵軍修築了數不清的明碉暗堡,一挺挺輕重機槍封鎖著河岸。
而到了寒夜中,整個臨津江面的上空,不時有美軍飛機往來穿梭,投擲下來的照明彈,將臨津江兩岸照得如同白晝一樣。
一天夜裡,39軍第116師347團偵察員過江偵察時被敵人發現,結果不但被壓制在冰面上前進不得,還犧牲了4人。
就在39軍指戰員為如何摸清敵情忙得不可開交時,38軍的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帶著他的偵察分隊,來到了漢灘川畔永平以北地區。不用說,張魁印這次任務不光要偵察對面的敵情,而且還要向第二次戰役一樣,“奇兵闖關”插入敵後。
然而,讓張魁印沒想到的是,他們不但碰上了與39軍相同的境遇,而且漢灘川對岸的敵軍還派出了巡邏部隊,敵軍的大炮也間隙性地開炮,企圖封鎖漢灘川畔以北的每條路口。
張魁印親率偵察分隊,在敵人前沿陣地反覆進行火力偵察,想著能像第二次戰役一樣,從敵人兩支部隊薄弱環節插進去。失望的是,此時的敵軍,已經不是之前打仗只顧自己不管別人的局面,不但在結合部構築堅固的支撐點工事,而且還加大了縱深陣地的防禦。
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敵軍一面加強防禦的同時,竟然也派人跑到志願軍的前沿陣地搞偵察。
這也很好理解,經歷了之前兩次戰役的失敗,敵人也轉變思路向志願軍學習如何打仗了吧。
上任不久的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的軍隊,離開了公路就打不了仗,不重視奪佔沿途制高點,不熟悉地形和利用地形。不願離開汽車,結果連汽車帶人一塊兒完蛋。”
李奇微上任後,對前線守軍官兵和將領一頓批評,才讓吊兒郎當的美軍意識到,必須認真研究志願軍的戰術,找出相應的對策,不然的話,李奇微會把他們統統撤職。
麻煩2:副連長捕俘玩小聰明,後戴罪立功
既然38軍張魁印副科長率領的偵察分隊,無法在戰前插入敵後,就只能在待幾天等總攻打響後,隨突擊隊一起插入敵後了,而此時的38軍指揮所,也在一片焦慮之中。
離1950年12月31日準備發動的新年攻勢已經沒有幾天了,如果38軍在總攻前還不能摸清敵情和道路,打起仗來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怎麼辦?
38軍命令342團擔任“抓舌頭”的任務,孫洪道團長命令7連代理副連長邱力海,帶一個排從漢灘川一個豁口插進去,抓一個俘虜回來。團政委王丕禮打氣說:“抓不回俘虜,能帶回兩個當地的老百姓來也好嘛。”
結果,這位偵察參謀出身的副連長,打起仗經驗不足,帶領一個排剛渡過漢灘川,就與對岸敵軍的巡邏隊發生遭遇戰,不但犧牲了兩個戰士,還沒能把遺體帶回來,就倉促地撤出了戰鬥。邱副連長害怕事後追究責任,還找來兩個漢灘川以北的老百姓濫竽充數。
邱副連長所作所為,把團政委王丕禮氣壞了,他大聲地訓斥:“邱力海,你耍滑頭!槍一響丟了犧牲的戰友不管,你還有一點戰友情嗎?你說,是戴罪立功?還是撤職查辦?”
邱副連長作為幹部,自然知曉紀律,他很清楚,外出“抓舌頭”沒完成任務,還丟棄了傷員和烈士遺體,這是要受到嚴厲處分的。他馬上向團政委表態,一定要戴罪立功。第二天夜裡,他成功完成了“抓舌頭”的任務,並把兩位烈士的遺體找了回來。
麻煩3:團長帶隊抓俘虜,險些成了敵人的俘虜
志願軍第38軍的一位團長,在帶領5連出去抓俘虜任務時,差點當了敵人的俘虜。
一天拂曉前,這位團長帶著5連到敵軍巡邏哨經常活動的地域設伏。幾次抓俘虜撲空的團長,已經好幾天沒睡一個好覺了,他極度疲倦,佈置了一個哨兵,就睡著了。
沒想到,這個放哨的戰士也困得不行,往樹上一靠,竟然也睡著了。
偏巧這個時候,從附近山上下來敵軍的一個排。看到有志願軍,索性來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包圍了起來。敵人架好機槍佔領有利地形後,也學志願軍常用的辦法,喊話要5連戰士交槍投降。
團長被敵人的喊話驚醒,剛站起身,外面忽然傳來手榴彈的爆炸聲,緊接著槍聲和更多的爆炸聲激烈地響了起來。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5連一個機靈的班長,悄悄拿了一個手榴彈,趁敵人一個不留神,直接把拉開弦的手榴彈,扔向敵機槍手,敵人嚇得魂飛魄散。
隨著手榴彈的爆炸,5連戰士開始反擊,交戰中,一個敵軍士兵的腳被炸傷了,實在走不動,五連戰士把他抬起來,拉著他就往回跑,團長忙活幾個晚上的抓俘虜任務,大功告成。
那麼,38軍等其他志願軍各個軍抓俘虜的行動,對後面第三次戰役的發揮多大的作用呢?
正是因為戰前一系列成功的抓俘虜行動,38軍搞清了對岸敵情,在炮火準備10分鐘內,成功在漢灘川江邊架了一座浮橋,先遣部隊只用10分鐘就通過了浮橋。在隨後的戰鬥中,創下了每拿下一處敵人防守的高地,用時都沒有超過10分鐘的罕見記錄。
在擔任正面突擊的志願軍部隊中,除了第40軍第352團因為事前配屬炮兵部隊遭美機轟炸損失嚴重,加上總攻前沒搞清楚正面突破地段臨津江的江面是否完全凍結實,一度造成傷亡較大、進展慢半拍,其餘參戰部隊進展順利,戰鬥從31日下午17點打到當晚午夜,敵軍在三八線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潰。
這下輪到新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徹夜未眠了。
就在12月31日這天夜裡,在美第8集團軍的指揮部,前沿部隊的求援電話一直響個不停,告急的電報更是像雪片一樣飛來,雙眼佈滿血絲的李奇微頓時陷入焦灼慌亂之中。
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一夜之間,志願軍就在從東到西幾百公里的戰線上成功實行了全線突破?
為什麼,十萬勞工修築的前沿陣地,會這樣不堪一擊?
為什麼,自己親自稽核的防禦方案和配備數層火力陣地的防禦體系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李奇微如果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去審視,就會發現,志願軍戰士既然能在他加強防備的情況下能夠抓舌頭,那麼他們在嚴寒中頂著炮火,一舉強渡冰河突破防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