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0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打敗了馮玉祥、閻錫山後,調集十萬大軍,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了第一次“圍剿”。結果,慘遭失敗。
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於1931年2月,任命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督率二十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並狂妄地叫囂:“三個月內消滅共軍。”
釋出“圍剿”命令的蔣介石(影象)
三萬多人的、裝備簡陋的中央紅軍,面對六倍於己的敵軍,該怎麼辦?對此,中央紅軍領導層出現了激烈的爭論!
有的人主張轉移,主張“跑”。他們認為,應該立即把中央紅軍開到四川去。他們還拿斯大林的話“四川是最理想的根據地”,作為他們的主張的重要依據。
也有些同志主張“分兵退敵”。他們認為,“分散兵力,一則可以使敵人的包圍落空;一則目標轉移,可以退敵。”
對於上述主張,毛主席堅決反對。他認為,我軍應該立足“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堅守根據地,尋機殲敵。
紅軍時期的毛主席(影象)
在敵強我弱,且強弱懸殊太大的情況下,毛主席之所以如此主張,是因為他對敵我雙方的利弊作了精準地分析、研究。
毛主席對大家說,敵軍雖有二十萬之眾,但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內部矛盾重重。他們為了儲存自己的勢力,對蔣介石的指令會陽奉陰違。這樣,敵軍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
再者,既沒有群眾支援,也不熟悉臨戰地形的敵軍,遠離他們的老巢,到了我們所在的山區後,他們的補給會相當困難。這樣,其士氣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毛主席指出,我軍的數量少,裝備也差得多,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軍同仇敵愾,佔據有利地形,而且有當地群眾無私地擁護、支援。
毛主席在闡述自己的主張(畫作)
另外,我們已經獲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擁有了抗擊敵人的經驗。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透過靈活機動的戰術,再次擊敗來犯之敵。
經過前後一個半月,四次會議的反覆討論,毛主席的意見最終為中央紅軍的決策層所接受。
就在中央紅軍邊爭論,邊準備迎擊敵軍之際,何應欽指揮著二十萬大軍“齊頭並進,穩紮穩打”。在西起贛江,東至福建建寧一線,敵軍聯營七百餘里,“慢條斯理”地向南推進著。
到了四月下旬,敵軍推進到了富田、廣川、建寧一線。但是,到此時,何應欽仍沒有弄清楚紅軍的主力到底在哪兒。
何應欽(影象)
面對這樣的陣勢,在總的戰略方針確定後,毛主席進一步主張,選擇敵方力量較弱的、富田的王金鈺所部,作為突破口,然後往東橫掃。
於是,1931年4月27,毛主席把紅軍主力調到了贛中南的東固,隱蔽起來,伺機而動。這時,東固的西、北、南三面都駐有國民黨軍隊,而且相距東固都很近。
西有駐紮在富田陂下一帶的王金鈺部,離東固不過四十里。北面的郭華宗部屯紮在水南、北沙一帶,離東固七十里。南面是佔據著興國縣城的蔣光鼐、蔡廷鍇的兩個師。
由此可見,毛主席所下的是一步險棋。一旦出現什麼紕漏,紅軍將會遭到敵軍的三面夾擊,後果不堪設想。
行動中的中央紅軍(劇照)
為此,有些領導同志深表擔心,說這是在鑽“牛角尖”,危險得很!毛主席聽了,左手掐著腰,右手向右上方用力一揮,滿懷信心地說:“我們就是要鑽這個’牛角尖’,而且肯定能鑽得通!”
在毛主席調兵遣將東固的時候,既氣虛膽怯,又各懷心腹事的國民黨軍隊,名為“步步為營”,實則舉步不前。因為,他們誰也不願意成為“出頭鳥”。
加之連續多日的大雨,導致河水暴漲,道路塌毀。如此一來,王金鈺、郭華宗等部更是藉機盤桓不進。
期間,似乎嗅到什麼的敵人曾派飛機,在東固上空反覆偵查。但是,由於中央紅軍充分利用敵軍的遲滯不前,把自己的行蹤處理得了無痕跡,故而,他們沒能發現什麼。
我軍在東固等待著,等待著戰機的到來。5月16日,戰機終於出現了。王金鈺手下的公秉藩師,離開了福田,開始向東固進發。
毛主席得知後,立即在其必經的路段,佈下口袋陣,一舉殲滅了該師。於是,“牛角尖”鑽通了!
殲滅公秉藩師的戰鬥場景(畫作)
東固之戰的勝利,使得中央紅軍鬥志猛增,威風大振。接著,毛主席指揮紅軍連連出擊。
從5月16日至31日,中央紅軍自西向東橫掃七百餘里,五戰五捷,殲敵三萬多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反革命“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作為主要指揮員之一的紅三軍團長彭德懷,在談到毛主席部署的東固之戰時,曾風趣且極為欽佩地說:“還是拿鵝毛扇子的厲害!”
是啊,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敢於抗擊,就是巨大勇氣的體現。在群敵環伺的東固隱蔽待機,更是勇氣和智慧完美結合的戰役範例。
主要參考文獻:《歷史巨人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