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有了餐飲、活動、文創、社交等元素的助攻,實體書店正在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對其中的大多數來說,成得了“網紅”、扛得住“後浪”並不是件容易事。那麼,實體書店需要怎樣的“人設”,才能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網紅”,才能擁有長久的魅力呢?
就像烹飪大師獨家秘笈一樣,網紅書店也需要特色“蘸料”打造獨家味道。得其形易,得其神卻實屬不易。這不僅要求書店的掌舵者擁有柔軟的身段和靈活的身手大膽嘗試各種可能性,更需要了解、掌握“蘸料”調製背後的規律和邏輯,並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才能真正立於不敗之地。
以更讀書社為例。2019年建成運營後一度飽受客流量不足的困擾。後來者如果只看到它鮮花著錦的一面,豔羨其客均停留70分鐘、客單價200元的業績,簡單照葫蘆畫瓢,照搬書、貨、餐一體化經營的模式,那麼囤下的書、躉下的貨,都可能成為壓垮自己的那根稻草。
更讀書社的成功,來自困頓中管理者那一平方米一平方米丈量書店,揣摩每件貨物的擺放,打扮每個貨架的苦心孤詣;來自每個月改動20%的動線,永遠給人新鮮感的心思。更不必提用裝幀吸引客人在朋友圈曬圖做免費廣告,透過星球大戰、天書奇談、阿童木、花仙子等卡通形象給“80後”帶來“回憶殺”……參不透這些小心機,就無法理解其商業運營的精妙所在。
疫情之下,客流銳減,後付費的書店自然苦不堪言。只憑情懷、憑熱愛開書店,很難殺出一條血路。要生存,無外乎開源節流兩個選項。在節流上,北京不少特色書店能獲得政府提供的房租補貼;在開源上,後來者不妨向特色書店的經營者學學,遵循商業本身的邏輯,給消費者備上最好的菜、最好的貨和最好的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把服務真正做到消費者的心坎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學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