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免不了串門走親戚。
雙目所及皆是歡快大紅,以及熱鬧非凡的張燈結綵,外加此起彼伏的年貨祝福吆喝;就連窗外的氣息,也多了喜慶的味道——哪怕是煙熏火燎,細細一嗅,也是除舊迎新的鮮活滋味。
中國地大物博,年味更是山川湖海、和而不同,你是不是也想品品各地的年味?
年俗第三彈——貴州王崗村:皰湯第一村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璀璨人文。
貴州少數民族眾多,千百年來,各族人民依山而居、傍水而棲,和睦相處,創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觀,享有“民族生態博物館”的美譽。
小編帶著大家來到貴州皰湯第一村,布依族王崗村,感受當地的年俗風情~
王崗是一個典型的特色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尤其是布依飲食文化以其高雅的魅力吸引著人們。這裡的大多數居民是花氏,他們是在明洪武年搬進來的,歷經數百年風雨,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豐富的民族風情。
_
打餈粑
新年甜甜蜜蜜,五穀豐登
新年重要的活動就是打餈粑。
新年製作餈粑是貴州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打餈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的一項重要準備活動,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
打餈粑是一項體力活,由家裡的男主人和女主人分工完成。
女主人一般提前兩天精心挑選上等糯米,經清水反覆清洗再浸泡一夜。一天後糯米鬆軟膨脹,女主人便用提前準備好的蒸籠蒸煮糯米,待糯米蒸熟後放入特製的木材凹槽裡,男主人就掄起粑錘反覆捶打,將糯米顆粒變小直至搗成黏狀。
手工打餈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餈粑柔軟細膩,味道極美。
打好的餈粑團成一個個的小圓餈粑,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細膩,再灑上引子和黃豆粉,伴著一股別樣的米香,令人愜意舒坦。
_
殺年豬
回饋一年的辛苦
既然是殺年豬,重頭戲自然是殺豬。作為鄉村獨一道風景,既有驚恐,又有樂趣。
在過去的農村,因為飼養技術等限制,大家都是一年才能養肥一頭豬。
一頭年豬,既是一年勞動成果的彙總,也是來年主要營養的積蓄,更是一個家庭榮譽的象徵,一年到頭就殺這麼一回豬,所以熱鬧非凡。樸實的人們會用這頭豬宴請鄉親,回饋大家一整年的辛苦。
殺豬可不是個簡單的活!
每個村都有專門的殺豬匠,乾淨利落、刀進血出——農村的傳統是豬血越多來年會越旺。有些人家殺豬前還燃放花炮,以示慶祝。
然後是褪毛、清洗、分肉,熱氣氤氳中,皰湯宴上場了!(當然,這個過程膽小的是不敢看的,躲在屋裡等著喊開飯就好~)
皰湯宴
吃下一本豬肉百科全書
當鄰里親朋好友圍坐一起,吃上一頓皰湯宴後,年就真的來了。熱鬧之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慶。
一般農村的殺豬飯都是自家人自己動手做菜,沒有大廚做出來的那麼精細,大鍋大灶,講究的是大火猛炒。
2分鐘即可熱氣騰騰上桌,絕不讓鄉親們餓著肚子。
◎到這裡才懂中餐是油與火的藝術
宮保、青椒、糟辣,是為大火爆炒殺豬宴的三大法寶。而王崗村的皰湯宴,是最具貴州特色糟辣口味。
豬肝、豬心、豬腸一股腦兒的熱油炸至3分熟,姜蒜一炒,鑊氣十足,不靠什麼技巧,雖然都是樸實無華的家常菜,但是卻包含著濃濃的家鄉味道~
◎豬內臟極易老,唯有烈火烹油才能保留其脆、鮮
一道菜都帶著濃濃的鄉味,豬都是自家用草料、青飼料等餵養出來的,這樣豬吃起來肥而不膩,肉質充滿了彈性,名副其實:吃豬有豬味。
先看這一鍋,糟辣豬肉一鍋香,五花肉、梅花肉、炸過的老豆腐統統煨在鍋裡,好不痛快。
紅白相間有著漂亮雪花的,是梅花肉,當地人又叫梅子肉。每隻豬身上只有五六斤,細細的肥瘦肉縱橫交錯,特別嫩而且香。用來吃庖湯,肉質鮮美可口,久煮不老。
再看旁邊這盤泡椒腰花,新鮮的腰花極其鮮嫩,絲毫沒有一絲異味,配上酸辣爽口的泡椒,解膩又下飯!
自然還有宮爆豬肝、宮爆肥腸、宮爆腰花……小編笑稱:真痛風一碗香!
村裡吃飯不拘小節,如果天冷菜涼了,還可以把幾盤幾碟的全部倒入鍋中,做成乾鍋大雜燴!
鍋熱心暖,鄉里鄉親聚在一起,吃出濃濃人情味道!
◎一口豬肝脆、一口豬腸糯,筷筷都有驚喜
要說在以前,這麼好的肉可是斷斷捨不得自己吃的!現在趕上了好時候,唯有大快朵頤才不辜負它!
一頓殺豬飯,酒肉管夠,讓人不由得想起陸游《遊山西村》的詩 :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打餈粑和殺年豬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去貴州王崗村體驗一下。
敬請期待,明天的“年俗第四彈”,猜猜小編會帶大家去哪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