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琪
春風撲面,雨絲寥寥,陽春三月,一年中最生機勃勃的時光。週末閒暇之際,攜帶小孩重返桐油山踏青尋芳。一路往西疾馳,不出十分鐘便踏進桐油山村莊,路過鎮安堡,不禁下車前往。時至今日,古堡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仍然陌生。桐油的古堡並非開平古堡那樣具有建築規模和旅遊觀光性。過去,塘口山區群眾為了防禦盜賊,而在塘口河兩岸修建了周安、永安、泰安、定安、鎮安五堡。
十一年前,我因為家訪曾來此古堡一次,學生留的地址是皮垌村,村民告訴我她家在古堡裡面,我驚訝不已,古堡還能居住嗎?帶著驚愕,我沿著田埂走進僅能透過小汽車的古堡門口,卻發現裡面別具洞天。映入眼簾的古堡內部,呈正方形,宛如一塊大豆腐,四五間房子相互偎依,有磚瓦房也有鋼筋水泥房,儼然世外桃源,男男女女悠然自得。地上晾曬著稻穀、豆子,白菜乾串在竹篙上,五穀雜糧應有盡有,龍眼、菠蘿蜜沉甸甸地掛滿樹。
古堡外面良田百畝,陽光傾瀉在青翠的禾苗上面,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句詩詞。學生正在地上玩耍,看到我似乎既開心又驚訝,聽到聲響,家長笑眯眯地從屋子裡走出來,熱情好客。十多年過去,現在只有兩間水泥房子完好,那些磚瓦的都倒塌了,到處野草叢生,不見小孩玩耍,只有一位老人家坐在古堡出口熱情地跟我打招呼。
與鎮安堡相距數百米之外的竹松書室,藉著紅色旅遊開發的東風迎來了春天。竹松書室原用來辦私塾,形似古堡,佔地約1200平方米,內有祠堂、古井、炮樓,正門一副雕刻對聯隱約可見。村民介紹,村裡已經成功申請將竹松書室打造為紅色旅遊景點,將最大程度還原書室原貌,把以前的古書籍、古物擺設供觀光。緬懷崢嶸歲月,不忘昨日情懷,既是對先輩的敬畏更是對後輩的告誡,憶苦思甜。
啟車繼續前往桐油山腳下,漫步石路,來到浸霽灣。桐油山與鵝凰嶂接壤,山澗峽谷水流湍急,怪石嶙峋大小不一,神工鬼斧,兩側長滿灌木,藤條如織。站在峰巒上俯視,讓人有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錯覺。所謂浸霽灣,是山上一澗溪水淙淙流下,到此匯成一潭。此潭河床怪石嶙峋,其周圍是樹影婆娑、青翠的竹林,五顏六色的野花,清脆悅耳的鳥鳴聲,置身其中,恍如隱世境地。
浸霽灣水清澈見底,一年四季涼爽如冰,仲春至中秋這段時節,各方遊人紛沓而至。無論小孩抑或大人,來到浸霽灣都迫不及待地泡進她的懷抱。涼爽的山泉水纏繞著每一寸面板,迅速驅走暑熱,讓人頭腦放鬆,心曠神怡。小魚時不時調皮地親吻著你的體膚,那酸癢的感覺妙不可言。泡在水裡,無論內心是否浮躁、傷感、興奮都會安靜如眠。
浸霽灣,泉水甘甜怡人,整個桐油村的飲用水都來自她的饋贈。久居水泥房子,絕大多人都有崇尚自然的情懷,迴歸自然不一定得純粹地身居鄉村,而是在生活瑣碎工作疲憊之時對自然的那股嚮往。落霞與水鳥齊飛,村民趕著牛群下山歸去。無論是山坑螺,還是山泉水,還是山竹筍,遊人都滿載而歸,浸霽灣以她的慷慨送別一撥撥遊人,在暮色中迎來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