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當凌絕頂時候的那種真實與富有衝擊力的情感體驗,或許正是無數的登山運動愛好者一次次冒著生命的危險攀登絕壁的動力。
作為地球的屋脊,珠峰絕頂直到1953才出現人類首次登頂的記錄,雖然在此之後無數人一次次地站在了世界的屋脊,但這當中失敗者與喪命者也比比皆是。
作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脈,攀登珠峰的困難其實並不單單隻來自於海拔上的挑戰。
處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珠峰因受到東南亞季風與印度洋季風的影響,使得攀登珠峰是的氣候條件複雜程度遠遠高過世界上其他一些高峰。
除了視窗期以外的任何時間想要攀登珠峰幾乎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是如此複雜且困難的氣候登山條件,每年依然有無數的人嘗試著站上這個世界的最高處,甚至還有人挑戰人類的極限,嘗試不帶氧氣攀登珠峰。
或許登山運動早已經超越了其本身在登頂成功那一刻給人所帶來的的體驗衝擊,而其本身不容忽視的危險性造就了其所謂的“嚴肅性”的目的。
而這種“嚴肅性”的目的,恰好便是讓那些不甘於平凡中的一些人為之興奮的特點。
第一個無氧氣登上珠峰的女性
1998年5月22日,美國女登山家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在珠峰北坡海拔8000米處倒下。
而她在這裡一倒就是整整九年,成為了此間許多從珠峰北坡上山的登山家們都會遇見的一個屍體路標,被人稱作“睡美人”。
弗蘭西絲·阿森蒂夫並非是一個失敗者,她在倒下之前創造了“第一個無氧氣瓶登頂珠峰的女人”的世界紀錄。
只是上天並不會因為這項紀錄而表現出寬容,最終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倒在了下山的途中。
1958年,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夫生於美國夏威夷。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父親也是一名登山愛好者。
在其父親的影響之下,還未成年之前,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就已經成功地挑戰了美洲的許多著名的山脈。
後來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同樣是登山愛好者的謝爾蓋結為夫婦。兩人結婚以後挑戰了全世界許多著名的登山專案。這當中自然也包括了珠峰。
作為職業登山家,不斷地挑戰登山專案中的新高度是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丈夫的畢生追求。
而當世界的屋脊珠峰已經被兩人從南北兩條上山路線征服之後,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又萌生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要嘗試不帶氧氣登山珠峰。
雖然這項挑戰早在1978年義大利登山家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就已經完成了這項壯舉,並且在此之後也有不少登山家們接二連三地不攜帶氧氣瓶登山珠峰,但是這其中卻沒有一個是女性。
正是因為這樣才給弗蘭西絲·阿森蒂夫一個創造奇蹟的機會。但事實上作為女性想要透過不攜帶氧氣的方式登上珠峰,遠比男性要難很多。
因為在超高海拔時,女性身體機能維繫時所依靠的氧氣量是要高於男性的,加上女性本身在體能上先天就要弱於男性,這就導致女性的登山效率是要略低於男性的。
雖然差距不大,但是在每分每秒都可能致命的珠峰上,這點差距便成為了人類力量不可逾越的鴻溝。
1998年5月,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丈夫謝爾蓋抓住了這年的視窗期,從喜馬拉雅山北坡開始攀登珠峰。
之所以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丈夫選擇山勢陡峭的北坡而不是地勢相對平緩的南坡,就是因為北坡線路整體要比南坡線路效率更高。
想要不攜帶氧氣登山珠峰,那麼就要抓緊分分秒秒的時間,在還未造成永久性缺氧後遺症和肺部水腫之前登頂並返回大本營。
在經過了此前無數次的適應性攀登與衝頂嘗試之後,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在這年的5月22日這天向海拔8848的人類極限發起了衝擊,終於在當天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完成了壯舉,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不帶氧氣瓶成功登頂的女性。
回程時遇難
當時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丈夫謝爾蓋,作為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嚮導,陪伴其登到了北坡傳統路線的C3營地。
因為自己沒有挑戰任務,為了節約資源便在C3營地附近等待自己的妻子歸來,如果中間發生什麼意外情況也可以及時發起營救。
當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登上了海拔8848的珠峰頂上之時,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在對講機中向自己的丈夫分享了自己的喜悅。
但也就在這時,丈夫謝爾蓋看到了珠峰上最為美麗也是最為危險的景色“旗雲”。這意味著很快就會有氣候變化,要及時下山。
於是按照與丈夫的之前的計劃,丈夫會將氧氣預留在海拔8300的C3營地,然後退回海拔7790的C2營地,如果氣候條件允許變回在這裡等待妻子,不然則繼續退回到7028的C1營地。
可是在著急下山的過程中,本就已經處於極度缺氧狀態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卻走錯了路,並沒有按照自己來時既定的撤離路線找到丈夫為自己預留的氧氣。而且無線電裝置也出現了故障。
弗蘭西絲·阿森蒂夫情急之下選擇直接穿過了8300的C3營地,企圖到位於海拔7790的C2營地在做調整。
但是,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因為缺氧與體溫流失倒在了海拔8000米的雪地之中。
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危險氣象的標誌,但是一些還在登頂途中的登山家們依舊想要嘗試在氣候發生惡劣變化之前抓住最後登頂的時間。
這些人中就包括英國登山家伊恩·伍德爾和女友凱西·歐道德。
5月24日當二人從7790的C2營地出發,行進到海拔8000米的地方時遇見了倒在雪地之中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
此時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已經進入了彌留之際,身體出現了缺氧與凍傷的標誌性體徵,意識也已經模糊。
伊恩·伍德爾試圖扶起弗蘭西絲,對著她大吼:“你想活下去,就要戰鬥!”但是此時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似乎已經失去了意識,並不能對伊恩的話作出反應。
看著已經進入彌留之際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不忍就這樣離她而去,於是在原地陪了弗蘭西絲·阿森蒂夫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
一個小時後氣候再度發生變化,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嘗試想要嘗試抓住最後的機會登頂,並且在離開的時候還告訴弗蘭西絲·阿森蒂夫他們一定會回來的。
但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原因,此時再試圖登頂風險已經陡然增加了許多,加上對於目睹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刺激,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最終不得不放棄登頂的打算,轉而選擇回撤。
在撤回的途中,氣候驟變,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加快了回撤的腳步,而再次路過弗蘭西絲·阿森蒂夫那裡的時候,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已經永遠的沉睡在冰雪之中。
來不及向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表示一絲哀悼,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只能是拼了命地往回撤。
伴著暴風雪的侵襲,當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兩人撤回到前進營地的時候已經是疲於奔命的狀態了。
跌跌撞撞的兩人此時並不能冒著暴風雪往大本營撤,只能是在前進營地這裡暫避風暴。
而在這時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遇到了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丈夫謝爾蓋。
而當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將他們與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相遇的經歷告訴了對方時,對方立刻拿上氧氣不顧天氣的惡劣再次向著珠峰前進。
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本想阻止謝爾蓋,但是此時的兩人已經筋疲力盡,所能做的也只是原地休息等待氣候變得好一些後,撤回大本營。
最後,伊恩·伍德爾和凱西·歐道德終於安全地撤回了珠峰大本營,但是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丈夫謝爾蓋卻再也沒有回來。
直到第二年,人們發現了謝爾蓋的屍體,謝爾蓋或許直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知道,其實他已經離自己的妻子很近了。他的屍體被發現的地方就在妻子屍體的不遠處。
珠峰上的“睡美人”
於是就這樣,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丈夫謝爾蓋離開了人世。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因為逝世的時候身著紫色的衝鋒衣,因此倒在C3營地下方的她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被人稱作“珠峰睡美人”。
在此後整整九年的時間裡面,無數的登山者途徑弗蘭西絲·阿森蒂夫遺體所在的地方都會駐足紀念一番。
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想要嘗試將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帶回來。因為在海拔8000米的高峰之上,即便是攜帶氧氣,登山者們都是步履維艱,並且充滿了危險和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沒人敢嘗試這樣做。
直到9年之後,有一個登山家發起了一個名為“珠峰之旅”的活動,找到了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遺體並且為它做了一個簡單的安葬儀式。
這個人正是當年的伊恩·伍德爾。
安息
當年伊恩·伍德爾與凱西·歐道德在離開之後一直都覺得對於弗蘭西絲·阿森蒂夫懷有愧疚之情。
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伊恩·伍德爾最終決定找到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遺體並將其安葬。
2007年,伊恩·伍德爾與同伴一道將在珠峰冰凍了9年之久的弗蘭西絲·阿森蒂夫救了起來。
安葬在了雪地裡面的一處隱秘之地,並用美國國旗將其包裹。離開時伊恩·伍德爾還在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身邊放置了一個小熊,這是弗蘭西絲·阿森蒂夫與謝爾蓋的兒子的心愛之物,也是這一次他們帶上山來的唯一一件悼念之物。
雖然所謂對弗蘭西絲·阿森蒂夫的安葬也只是將其遺體挪到了另一個位置,將其暴露遺容覆蓋了起來,但這也算是伊恩·伍德爾對於弗蘭西絲·阿森蒂夫唯一能做的一點點事情了吧!
相比較於弗蘭西絲·阿森蒂,他的丈夫謝爾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由於謝爾蓋的遺體在一處冰縫之內,儘管人們有過想要將其遺體交出的想法,但是最終卻因為條件的原因不得不放棄。
於是希爾蓋則只能是永遠的以生命最後時刻所保持的姿態永遠地被冰封在這座聖山之中。
珠峰上的遇難者
從1896年開始據不完全統計陸續地有1584名登山運動者相繼登攀登珠峰,其中有395位中外探險者遇難。
而珠峰上遇難的實際人數或許比統計的還有略多一些,實際死亡率約為14.8%左右。而僅就2004年到2013死亡人數就多達189人,而這189人中有120人的遺體至今還在珠峰之上。
恐怖的遇難者數字並沒有能夠阻止人們攀登珠峰的熱情。
無數的職業登山家與普通的愛好者們爭相進入這個空氣稀薄地帶,能否成功除了個人拼搏之外也充滿了運氣的成分。
那些能夠成功登頂並安全返回的人固然是成功的,但那些倒在登山路上的人們同樣也值得人們永久地懷念。
或許正是有著這樣一個個勇於挑戰人類極限的先驅們,才有了人類一次又一次所創造的奇蹟。因此對於這些勇敢的攀登者們,無論成敗都應致以最為崇高的敬意。
但是珠峰作為地球寶貴的自然遺產,其開發的腳步也應當有所減緩。
由於大量的登山者湧入,珠峰的氣候條件也在逐步地更加惡劣,每年的視窗期變得極短。
所以如今攀登珠峰的技術條件有所加強,但是每年因為登山而喪生的人數卻是有增無減。因此對於攀登珠峰,還是希望人們能夠理性對待,即便是條件允許也該放慢一些對大自然的征服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