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社會展開了996和躺平之爭。我在海外觀察,不禁想問:是否有中間道路?
中間道路,就是大幅度消減工作時間。也許疫情正好提供了這種調整的機會。中國目前已經是中等發展國家,正在邁向發達社會。因此,對發達國家的大趨勢,不能不察。
根據2017年的資料,中國的人均年度工作時間是2174小時,比印度人(2117)還多。對比一下發達國家,德國才1353小時,丹麥1400,挪威1417,荷蘭1430,法國1514,英國1670,加拿大1696,美國算髮達國家中最苦的,1757。東亞鄰居,韓國最拼,2063,但曾有“過勞死”稱號的日本,則為1738,比美國還短。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西歐:工作時間普遍短,日子悠哉遊哉,生活質量高,人均壽命長,犯罪率低,福利好,但經濟上照樣有競爭力。
2020年,德國最大的工會、代表汽車業的IG Metall,提出了每週四天工作日的設想,以此應付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德國勞工部長馬上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在2020年,德國每週的工作時間僅34.2小時,是歐洲最低的國家之一。還有消減的餘地嗎?IGMetall認為依然有,並強調消減工作時間不意味著減薪。
在此之前,其他有影響的工會,比如代表金屬和電器業的工會,就引發過相關辯論,並於2018年為工人們贏得了兩年的時間,把每週工時從35降到28,以增加工作的靈活性,特別是給有照顧家人需求的職工提供方便。
這次疫情,給德國製造業帶來的衝擊不小。過去經濟低谷時,德國企業的應對方式就是減少工作時間,以此避免裁員。經濟危機最嚴重時,是減少工時和減薪並行。不太嚴重時,就是減少工時。有些企業,利用生意冷清的機會讓部分職工脫產培訓,技能升級。這次IG Metall的提議,除了疫情外,其實還另有原因。現在汽車市場向電動車轉型,德國傳統汽車企業受到打擊,開工不足,需要時間在不傷害職工利益的情況下進行調整。
IG Metall提出的設想,在美國之外的發達國家獲得了相當普遍的相應。微軟日本分部聲稱,在展開每週全薪四天工作日的試驗後,銷售量上漲了40%。芬蘭總理Sanna Marin則希望把每日工作時間從八小時降低到六小時。紐西蘭總理JacindaArdern也提出減低每週工作時間的意向。這派人士的意見是,減少工作時間,有利於改善職工的心理健康,提供自我提升的機會和時間,提高生產力,使生活和工作維持良好的平衡。
【歐洲年度工作時間地圖】
再看人均周工作時間的歐洲地圖,越發達的國家,工作時間越短。荷蘭居然才29個小時,丹麥不足33個小時,挪威33.5小時,都比德國還短。這些鄰居,顯然給德國帶來了壓力。
中國周工作小時是多少?真按996算,就是72小時了,比這些歐洲國家多一倍!我個人接觸,很多國內的朋友,都對工作產生厭倦。從長遠看,這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疫情期間,經濟浮動比較大,難免出現若干低谷。德國的經驗,是以正能量對付負能量,在危機中給職工減壓,進行培訓,自我提升。德國本來也和日本一樣,以死拼著稱。最近幾十年,似乎摸索出了長盛不衰之路:不能為了努力而努力,要懂得怎麼聰明地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因為個人發展得好,由這些個人組成的社會才會繁榮。記得2008年經濟危機時,美國哀鳴遍野,《紐約時報》則刊出報道,德國職工乘著訂單不足的機會,帶薪到海外休假。德國人的原則很清楚:有活兒幹就好好幹,沒活兒干時,就抓緊時間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