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被打敗的?歷史早有定論。
雖然多國參戰,但在對日作戰中,功勞最大的無疑是中國。消滅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十四年抗戰的貢獻功不可沒。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清晰明瞭的問題,卻被蒙上了一層別有用心的政治迷霧。自冷戰以來,西方陣營一直在淡化中國對亞洲戰場的貢獻,正如同他們淡化蘇聯對歐洲戰場的貢獻一樣。
在西方輸出的影視或文藝作品中,拯救世界的主角永遠是英法美———撤退被美化成驚心動魄的英勇事蹟,抵抗幾個小時就投降的西歐國家也能被包裝成可歌可泣的二戰英雄。
在偌大的亞洲戰場上,更是隻見太平洋戰爭,唯獨不見十四年抗戰。
關於“日本敗給了誰?”這個問題,二戰結束後,日本人無法接受敗於中國的事實,卻崇拜美國。在日本戰敗近80年後的今天,居然還有相當一部分日本人認為他們當年早已贏了中國,只是後來輸給了美國。
針於這種學術界歪曲歷史的悲哀風氣,日本學者纐纈厚在《何謂中日戰爭》一書中寫下了著名觀點——“日本敗於中國,但降於美國。”
那麼,纐纈厚究竟是誰?他的觀點又依據何處呢?
一、纐纈厚其人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纐纈厚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纐纈厚是日本岐阜縣出身的歷史學家,他專攻日本近代史,從事近代日本政治史和近代日本軍事史研究,獲得明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日本國立山口大學副校長,也是山口大學的名譽教授。
2012年,安倍晉三上臺,佔據上風的右翼勢力在領土與歷史問題上不斷跟中韓產生摩擦。同一年,纐纈厚的著作《何謂中日戰爭》便出版了。
經過多年的史學研究,纐纈厚發現,日本向中國戰場投入的兵力和軍費遠遠超過太平洋戰場。可以說,日本侵略軍的主要精銳是在中國戰場上被消滅殆盡的。
而從亞太戰場的全域性來看,中國牽制住了日本大量的人力、國力、財力,為美、英、蘇、澳等國減輕了戰爭壓力。
所以說,日本敗於中國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在2012年出版的《何謂中日戰爭》中,纐纈厚還將中國抗日戰爭的起止點分別定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45年日本投降”,歷時14年。在那之後不久,中國歷史教材也在2017年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
可見,纐纈厚對待這場戰爭的看法與中國官方几乎一致。
在他看來,中國對於日本帝國的滅亡作用最大。日本帝國從明治維新起就開始侵略中國,經過漫長的消耗,最終徹底崩潰於中日戰爭。
但日本畢竟是個右翼政客當道的國家,纐纈厚的史論一經發表便引起軒然大波。許多日本人不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日本人並不是不知道七十年前那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對他們而言更多是“惜”,而不是“罪”。
日本是個狹小的島嶼國家,要想成為帝國就得效仿英國搞大陸殖民。對日本右翼分子來說,日本侵略中國這種行為,是他們的祖輩為了謀求“國家富強”而做出的努力,都是“為了後代著想”,手段殘酷也是“情有可原”。
所以,在反映日本戰爭時期的影視作品中,他們的想法多半是在反思當年為什麼會輸,而不是懺悔祖輩在被侵略國犯下的罪行。
二、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鬥爭貢獻多大?
其實,日本學界對當年“戰敗於誰”有三種看法:
一是敗於中國,不過是因為有了英美蘇相救,日本才敗的;
二是敗於美國,因為美國有原子彈,並且後來駐日的也是美軍;
最後一種看法是日本打贏了中國,之後又敗給了美國。
可以看出,在多數日本人眼裡,當年的最大對手是美國而不是中國。所以,現在的日本人普遍奉山本五十六為高人,要是當年日本內閣採納山本五十六的意見,不去惹美國參戰,那日本豈不是穩贏?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纐纈厚在《何謂中日戰爭》一書中列出瞭如下資料:
截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打響,日本在東北和華北的兵力總數為138萬人,華南日本侵略軍則為15萬人,軍費支出佔國家預算百分之七十左右。
1943年中途島戰役後,美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兵力削減到163萬人,對華軍費佔國家預算比額降到百分之三十二。
1945年,日本聯合艦隊團滅,日本對華兵力投入又回升至198萬人,軍費回升百分之64。
在整場戰爭中,太平洋戰場軍費投入佔國家預算比額分別是1942年的29%、1944年的28%、1945年的10%,其比額遠遠沒有超越過中國戰場。
這一資料直接粉碎了前面幾種觀點,如果說中國不是首要敵人,那麼為什麼在兵力和軍費投入上中國一直是重中之重呢?
日本直到1945年還在不斷向中國增兵,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軍民一直在奮戰抗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戰場上越來越難以立足。
而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和日本的關係一直是明裡來暗裡去。美國很想在中日戰爭中發一筆戰爭財,所以採取了兩頭下注的辦法,一邊給國民政府賣武器,另一手又給日本賣石油。當時,日本向美國訂購的軍事物資總額,甚至多達2億美元。
而關於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鬥爭貢獻多大?中國的盟友們早有定論。
蘇聯扎哈羅夫元帥就曾說過:
“如果沒有中國軍民去牽制日軍主力,那麼日本人就有機會北上威脅蘇聯,配合他們的軸心國盟友在蘇聯腹地會師。”
美國羅斯福總統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
“如果中國在戰爭中被打垮了,那麼日本就能夠調動更多的單位到其他地方。南下澳洲、北上蘇聯,西征印度和中東。將蘇聯的補給線全部切斷,完全隔絕起來。最後跟德國人來場大會師。”
英國丘吉爾首相則認為,中國透過自己的努力,把近兩百萬日軍牢牢地鎖在國土上不斷消耗,才使得英國在南亞次大陸受到的威脅較少,那裡是英帝國的核心利益所在。
三、日本為何向美國投降?
纐纈厚說:“日本是被中國打敗,卻向美國投降”。其實這裡是話裡有話。準確來說,日本總共投降了四次,但直到今天都只服美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讀《終戰詔書》,這是第一次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密蘇里號簽訂《無條件投降書》,這是正式投降,代表的是日本向全體反法西斯盟國舉起雙手。
其餘兩次,則都在中國,分別是8月21日芷江受降和9月9日南京受降,代表的是中國戰區的所有日本侵略軍。
日本雖然不止向美國一個國家投降,但當時的日本看不起其他戰勝國,特別是舊中國。
日本天皇在《終戰詔書》原文中把中國稱為“支那”,這是對中國的一種蔑稱。從1894年甲午戰爭開始,日本的正式檔案就一直用“支那”稱呼中國,直到1945年還死不改口。
這說明,日本人打從內心深處就無法接受被中國打敗的事實。因為當年的中國是個被列強隨意瓜分的弱國,而美國是個工業強國,造軍艦就跟下餃子一樣。日本在珍珠港炸沉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四十多條船,相當於半副身家,可人家像沒事人一樣,三個月不到就全部恢復了。
並且,日本人存在種族自卑感,認為自己向美國白人投降,仍不失自己“最強黃種人”的身份。武士道的虛榮心告訴他們,輸給美國不丟人。
因此,心懷鬼胎的日本各界在戰後有意地宣傳密蘇里受降,淡化南京受降,使後輩產生了一種日本敗於美國的錯誤印象。
當然,這也迎合了日本近年來所謂的“戰爭受害者”形象。
提到日本戰敗,最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許多人認為美國投放的核武器起到了關鍵作用,實際上,這是被誇大了,這兩顆原子彈造成的傷亡跟被侵略國無辜百姓的苦難比起來實在是微乎極微。
纐纈厚認為,日本之所以被中國打敗,但卻只服美國的關鍵,在於美國的戰後政策。
麥克阿瑟入主日本後,對日本實行既限制又扶持的政策。限制日本發展獨立的軍事力量,又扶持右翼分子對抗蘇聯和中國。
如果日本承認侵略歷史,那這種悔過之心就會妨礙到遏止中國崛起的亞太戰略。日本和中國之間的仇恨越大才越符合美國利益。所以,美國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日本他才是真正的戰勝國。
纐纈厚教授寫過很多本研究中日關係的著作。每次在書裡提到日本侵略中國,字裡行間都會為自己的祖國表露出深切的歉意和悲哀。
《何謂中日戰爭》這本書也不例外。開篇,作者並沒有直接丟擲觀點,而是先感懷了一番遍佈中國大地的日軍大屠殺紀念碑。
對待歷史的態度很重要。假如當年所有的日本戰犯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不是為了戰後發展去包庇這些人。那麼,今天的右翼勢力也將不會掌握話語權。
只有在兩國人民都對日本侵略戰爭有共同認識,並且戰犯得到嚴厲懲罰的前提下,“中日友好”才不會變成一句空話。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誰是中日實現和解的障礙?——纐纈厚《領土問題和歷史認識》評介》,李若愚
2、《纐纈厚《日本為何不能停止戰爭》(節選)翻譯報告》,馬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