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希臘身處債務危機時,中國幫助了希臘人民。”
這句話是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說的。
“希臘人永遠不會忘記,在我們遭遇嚴重經濟危機,歐盟和見死不救時,中國給予我們的幫助。”
這句話,是一個普通希臘人說的。
上至希臘總理,下到普通的希臘人,他們之所以如此感謝中國,其實是因為一筆“生意”。一筆當時歐美國家,認為肯定要鉅虧,卻在中國企業手中,徹底改頭換面,實現了盈利的戰略投資。
那麼,這筆交易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西方人認為必虧,而中國企業,在短短2年之內,就扭虧為盈,使其浴火重生了呢?
一、比雷埃夫斯港,一座被歐美企業嫌棄的港口
故事得從2008年說起,當年9月,在美國,一家叫做雷曼兄弟的投資銀行宣佈破產。由此引爆了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而席捲全球,在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經濟危機。
而歐洲諸國,在次貸危機中普遍損失慘重。債務規模龐大的希臘,更是因此陷入國家破產的邊緣。
為了拯救經濟,希臘政府向歐盟提出援助請求,但當時的英法德等大國,自顧不暇,並沒有多少餘力幫希臘,而且為了不被希臘債務危機連累,還向希臘政府施加壓力,要他們變賣一些國有資產,以減輕債務危機。
比雷埃弗斯港,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被推到資本市場上的。
比雷埃弗斯港,位於希臘東南部,所謂“比雷埃弗斯”,在希臘語中,就是“扼守通道”的意思。從這個名字,就能看出該港口的地理優勢。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希臘的歷史足有幾千年,而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比雷埃弗斯港就已經出現了。
在其後漫長的歲月裡,比雷埃弗斯港,就像是希臘發達的航運業的一個見證,它不僅是希臘最大的港口,在整個地中海東部貿易航線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那麼,這麼一座地理位置優良,歷史悠久的港口,為何在希臘政府為了解決債務危機,折價賤賣的時候,歐美各國都不願意接手,認為這會是一次鉅虧的投資呢?
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受到了歐洲債務危機的牽連。簡單來說,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歐洲各國債務危機,而債務危機最終又演變成經濟危機,使得整個歐洲經濟,進入“停滯的十年”。
整個歐洲經濟低迷,那麼作為“歐洲南大門”的比雷埃弗斯港,自然也要受影響。說白了,港口是需要貨物吞吐量來盈利的,現在整個歐洲經濟低迷,貨物吞吐量少了,港口的盈利能力,自然也就隨之下降。
第二個讓歐美各國,覺得投資比港會虧的因素,則是比雷埃弗斯港員工的“難纏”。簡單來說,這些人工作效率低,而且動不動就罷工搞事,嚴重影響比港的正常運轉。
正是出於對這兩個原因的顧慮,歐美各國企業,才認為對比雷埃弗斯港的投資,是一個註定要虧損的商業行為,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接受了。
就在希臘人無計可施的時候,中國人出手了。2008年,中希兩國在雅典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其中就包括由中遠海運集團,接手比雷埃弗斯港的經營權。
當時很多人認為,中國之所以對希臘雪中送炭,是因為在“瓦良格號航母貿易”中,希臘曾主動幫助過我國。換而言之,人們覺得中國純粹就是為了幫助希臘渡過難關,因此明知道投資比雷埃弗斯港是虧本的買賣,也打算做下去。
結果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僅僅2年之後,在中國運營之下的比雷埃弗斯港,就開始扭虧為盈,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已經堪稱是希臘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了。
那麼,中國企業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二、背靠“世界工廠”,比雷埃弗斯港的浴火重生
前文咱們提到過的,歐美國家的資本和企業,認為投資比雷埃弗斯港會虧本,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即歐洲經濟停滯,以及該港口“難纏”的工人。
中國企業接手比港,想要實現盈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兩個問題。
前一個問題比較好解決,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遍佈全球,背靠著國內這麼大一個生產基地,中國企業接手比雷埃弗斯港口之後,想要找到集裝箱,並不難。
實際上,中企接受比雷埃弗斯港的運營權,本身就是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佈局的重要支點。歐洲是一個龐大而富裕的市場,中國是一個生產力過剩的“世界工廠”,擴大中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的渠道,離不開一座我們自己運營掌握的港口。
在這種背景之下,比雷埃弗斯港一被中企接手,都不需要吆喝,各種中歐之間的貿易貨輪,就接踵而至了。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一座港口要經營得好,除了更新各種硬體設施之外,也離不開員工的支援,而“比港”員工向來以“難纏”出名,中企是如何搞定他們的呢?
辦法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就兩個詞:給錢,交朋友。
“比港”員工之所以有“難纏”之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港口經營不善,經常拖欠員工工資。
中企接手比港之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局面,而且隨著港口逐漸盈利,員工們掙的錢越來越多,自然就不那麼愛鬧事了。
除了給錢之外,中企之所以能迅速收攏比港員工的人心,還與大量培訓使用當地人有關。
簡單來說,對於外國資本運營比雷埃弗斯港,當地希臘人一開始是有顧慮的。在希臘債務危機嚴重的背景下,這些人最怕的,就是我們大量請中國人來運營港口,搶走他們的“工作”。畢竟如果從效率來看,中國工人的效率,是他們的幾倍。
但中遠海運集團並沒有採取這種偷懶的辦法,而是大量的從當地的希臘人中間招募工人,並且從國內請來技術過硬的老師傅,教他們如何使用各種港口機械,如何快速而有效的運營港口。
甚至其中一些骨幹,都被“公款”派到中國來“留學”,讓他們學習我國國內大型港口的運營經驗。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人人心裡都有一杆秤,中企完全把希臘人當成自己的員工來培養,自然慢慢就贏得了他們的認可。
至此,在西方資本和企業眼中,兩個近乎無解的難題,就輕而易舉地被中企給解決了。比雷埃弗斯港,也實現了在短短兩年內扭虧為盈的鉅變。
以至於有些西方媒體,還以一種酸葡萄的心態,說我們“撿了個漏”,實際上,在中企手中迎刃而解的問題,對於西方資本和企業,就是難解的障礙。換句話說,如果當年“撿漏”的是歐美企業,那麼最終虧損是大機率的事情。
說白了,是中國成就了比雷埃弗斯港,而不是比雷埃弗斯港,成就了中國。
三、為何“中國人更受歡迎”
中企拯救比雷埃弗斯港的事情,經常和中國企業拯救塞爾維亞鋼廠的事情一起,被看作是“中國式合作”在歐洲的巨大成功。
甚至連一向對我們很苛刻的美國媒體,也不得不發出感慨,說“很顯然,在希臘,中國人更受歡迎。”
受歡迎只是一個結果,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何“中國更受歡迎”?或者更直白一點來說,論資本,全球範圍內顯然是美國更勝一籌。可是為何往往由中國人投資主導的專案,都能夠很快盈利,而美國資本投資的外國專案,卻總是容易變成爛攤子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大部分美國資本,都是私人企業的,他們投資國外專案的時候,最大的追求,就是如何在更短的時間內,賺更多的錢。這種心態促使下,投資活動就難免急功近利,最終留下一地狼藉。
而大部分對外投資的中企,都是國有企業,他們投資國外專案的時候,盈利固然很重要,但服務於長期的國家戰略,更重要。
以比雷埃弗斯港的投資為例,中企投資這個港口,一方面是為賺錢,一方面是為服務一帶一路戰略,這就要求他們不能竭澤而漁的追求利益,必須從長遠的利益,來考慮雙贏。
正是因為這種根本目的的不同,造成了中美雙方在投資國外專案時,策略的不同,以及結果的不同。
說白了,美國喜歡乾的是一錘子買賣,掠奪式投資。而中國喜歡的是長期合作,共生型投資。這就決定了,被投資的國家更歡迎中國企業。
四、結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國對比雷埃弗斯港的成功投資,就像是一把鑰匙,不僅幫助了希臘,讓這座古老的港口重新煥發生機,更重要的是讓歐盟國家,看到了中國投資的好處,為中國資本進入歐洲市場,開闢了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浴火重生的,也許不止比雷埃弗斯港,還有古老的絲綢商路,以及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