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份,張學良之子張閭琳受邀,從美國回到中國,到北京參加一次關於航天技術方面的學術交流會議。
張閭琳,是當時張學良唯一活著的兒子。
起身之前,張學良特意囑託張閭琳:在參加完會議後,一定要代替自己回一趟東北老家。
在會議上,張閭琳看到了我國最新的衛星和火箭的資料,大為驚歎,為祖國的強大由衷感到喜悅。
然而,此行之中,張閭琳和同會人員的交流多有不通暢之處,還得靠翻譯協助。
張學良的兒子時年64年,竟然不會說漢語?
張閭琳回國
一、張學良所生四子,如今只有幼子尚在人世
張學良和原配夫人于鳳至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張閭珣,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
其中張閭珣因為精神原因身體一直不好,在八十年代初去世。
而張閭玗因為肺病,在1986年去世。
老三張閭琪最為不幸,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染上肺結核身亡。
這三個孩子都先於他們的父母離世,張學良和于鳳至夫婦經歷了三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
如今,張學良僅存的兒子,就只有他和後妻趙一荻所生的四子張閭琳了。
他將自己回國的心願,託付給了這個小兒子。
張學良、于鳳至和四個孩子
趙四小姐是張學良一生的摯愛,再加上她所生的張閭琳還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按說他應該是備受父母的寵愛。
不過因為張學良一生的顛沛流離,張閭琳的人生也是屢經波折。
二、張閭琳坎坷的人生經歷
張閭琳出生於1930年,他的母親趙一荻在年僅十八歲的時候就生下了他。
由於是低齡生產,趙一荻產後身體狀況並不太好。
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並不妒忌,反而對趙一荻非常關心。
孩子一出生,她就帶著進口奶粉和營養品去探望。
後來還跟張學良提議,在大帥府附近新建一所別墅給他們母子居住,方便照看。
這些善舉讓趙一荻甚為感動,從此之後,一家人的關係就越來越融洽了。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九一八事變爆發,東三省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張學良一家輾轉到了西安。
而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軟禁於貴州,一家人徹底失散了。
自從1938年張學良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後,幾年間他輾轉多地,先後在貴陽市麒麟洞、開陽縣劉育鄉、息烽縣陽郎壩和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居住過,生活條件一直不太好。
此時,趙一荻陷入了極大地糾結之中。
她對丈夫和兒子都有著深沉的愛,她極渴望能夠一家團聚。
不過,她不捨得讓年幼的兒子跟著父母顛沛流離。
反覆考量後,趙一荻決定去陪伴丈夫,把兒子張閭琳託付給美國朋友伊雅格夫婦照顧。
張閭琳和母親
伊雅格和張學良交情不淺,他曾在在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的手下做過軍需官。
兩個人很早就認識,這次老友將兒子託付給自己,伊雅格很痛快答應了。
不過,從此以後張閭琳便和父母失去了聯絡。
三、一別十餘載,張閭琳終於與父母團聚
張學良夫婦始終掛念這個幼子,多年杳無音信,怎麼能教他們不心急如焚呢?
無奈身陷囹圄,想去尋找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直到後來有個機會降臨。
話說張學良被送到臺灣後,仍然處於軟禁之中,基本上算是一個高階囚犯。
要說他能對國民黨當局的統治製造什麼威脅,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儘管如此,蔣介石對他還是不太放心,讓宋美齡找個人去試探他。
最後宋美齡想了個辦法,派了一個叫董顯光的人,以英語老師的名義過去。
意圖很明顯,張學良那時候都快60歲了學什麼英語呢。
這個董顯光是探子,目的是探聽張學良的真實心思。
張學良這時候滿心想的是恢復自由,與家人團聚,董顯光沒探聽到什麼。
久而久之,雙方竟然成了好朋友。
後來宋美齡發現董顯光沒獲得什麼有用的資訊,就不再讓他負責張學良的監視工作了,安排他前往美國。
臨行前,董顯光和張學良夫婦依依惜別。
在聽說他即將前往美國後,張學良夫婦喜出望外,失散了多年的兒子的樣貌彷彿又出現在眼前。
雖然不抱什麼希望,但他們還是託付董顯光在美國儘量尋找,以彌補這個十幾年的遺憾。
董顯光很願意幫助好朋友,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不過實施起來確實難度很大。
因為失散的時間實在是太久了,線索只有當年伊雅格夫婦留下的地址。
可現在他們已經搬家了,當年伊雅格在舊金山的住宅早就不見了,而是被改造成了一個高爾夫球場,一時間根本聯絡不上。
董顯光在美國工作繁忙,把這件事交給了自己的夫人。
董夫人和張學良夫婦關係也非常好,對這件事特別上心,許諾說只要張閭琳還在美國,就一定會找到他。
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事變時的合照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的苦苦搜尋,董夫人找到了張閭琳的下落。
他們利用駐美國大使的身份,找了一些政府的關係,透過大面積篩選,才終於完成了好友的重託。
當年受託照顧張閭琳的伊雅格夫婦在1952年,家裡發生了火災。
那場大火共造成九人死亡,伊雅格一家死裡逃生。
董顯光夫婦終於查清伊雅格的下落:
火災後,移居到了洛杉磯。根據這條線索,順利地找到了張閭琳。
而且當年趙一荻曾反覆囑託,為了保護張閭琳不被國民黨特務加害,一定要隱瞞他的身份。
伊雅格牢牢記住這一點,給張閭琳起了個英文名字卡爾,讓他在美國上學,接受西方教育,對外則說這是自己在中國收養的一個孤兒。
伊雅格平時從不在張閭琳面前提起他的親生父母。
和父母分別時還很年幼,張閭琳對他們的印象也不深了。
這些年的經歷,已經讓他快要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了。
張閭琳在美國非常很爭氣,在養父的盡力栽培下,成為了一名航空技術專家。
確認訊息後,董顯光夫婦立刻將張閭琳的照片寄到臺北,讓張學良夫婦辨認。
晚年張學良
張學良夫婦收到美國的來信後,大喜過望。尤其是趙一荻,更是痛哭流涕。
當年她忍痛與兒子分別,這麼多年來每當想起這件事就心如刀絞。
如今母子團聚有望,她怎能不喜極而泣呢?
照片上的張閭琳身著西裝,氣宇軒昂,一表人才。
雖然分別多年,但是趙一荻還是能認得出他。如今兒子長大成人,她倍感欣慰。
現在張閭琳的下落已經找到了,董顯光也多次跟蔣介石懇請能允許張閭琳來臺灣與父母相見。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的時間,蔣介石才鬆口。
張閭琳在1956年前往臺北,見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一家人闊別十幾年後再度團聚了。
張學良和張閭琳
張閭琳在臺北,共呆了一個月的時間。
雖然他離開祖國太久了,甚至連漢語都不怎麼會說了,但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終於還是彌補了這麼多年的遺憾。
後來,張閭琳在美國結緣了一位叫陳淑貞的姑娘。
他是陳濟棠的侄女,二人都是名將之後。
他們結婚生子後,張閭琳多次帶著家人去臺北看望父母。
對此,張學良很是高興,親自給兩個孫子起名,分別叫張居信和張居仰。
張學良帶妻兒探望父母
一家人得以團聚後,張學良唯一未竟的心願就是重回大陸了。
但直到九十年代初他被解除監禁後,都無法完成這個願望。
別說去大陸,連香港都去不了,國民黨當局只允許他去外國。
這時候趙一荻提出,可以讓張閭琳代替自己的父親去一趟。
畢竟他是美國身份,不會受到國民黨當局的限制。
1989年,張學良、張學森和張閭琳夫婦合影
張閭琳接到母親的電話後,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他是個孝子,自己已經年過六旬,並不年輕了,如果不抓緊的話,父親就要抱憾終身了。
他回想起和父母重逢後的這些年,雖然和他們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但父親總是流露出對祖國的思念。
尤其是他的故鄉東三省,那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是多麼想回到那片闊別六十多年的土地啊。
而他自己呢?
這些年在美國學習工作,好像和美國人沒什麼區別了。
但黃面板和黑眼睛卻提醒著他:
中國才是自己的根,可如今竟然連漢語都快忘記了。
想到這裡,更堅定了張閭琳回國的決心。
四、張學良之子張閭琳終於回到祖國
這時候正好有一個好機會,九十年代張閭琳退休後仍然從事科技交流工作。
期間,他湊巧認識了一位來舊金山做學術訪問的中國航天技術專家。
兩個人用英語交流,相談甚歡,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這位專家知道了張閭琳的身份後,提議說自己這邊可以發出科技交流的邀請函,以此為名義讓張閭琳回大陸看看。
張閭琳也清楚這是個好機會,自己和妻子都是中國人,他們都盼著早日成行,而且這也是父親的願望。
不過,張閭琳心中也有很多顧慮。
雖然當時張學良夫婦已經賣掉了臺灣的房產,準備定居美國,但國民黨政府還是對他們保持著嚴密的監視,暫時只同意他們出國探親,而不能移居。
如果自己在這個節骨眼上前往大陸,國民黨當局可能會心懷不滿而從中作梗,對父母移居美國的計劃產生影響。
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實在是禁不起折騰了。
他這一生有一半的寶貴光陰都被消耗在臺灣,如今有機會脫離這個牢籠頤養天年,是決不能拖延的。
想到這裡,張閭琳決定暫時再等一等。
1990年張學良告別了居住近三十年的臺北市北投居所,獲得了久違的人身自由。
在解除軟禁後,張學良刻不容緩地前往美國探親。
但其實他最想去的並不是美國,而是離開了四十多年的中國大陸。
在被軟禁期間,他始終心繫祖國。
張學良雖然晚年衣食無憂,但他始終忘不了1936年的西安事變,這是他不顧一切為中國的未來做出的抗爭,他從不後悔。
不過多年的囚禁卻讓他焦躁不已。
留在大陸的老部下比如盧廣績和郭維城先後去世,他們滿心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與張學良見上一面,可惜都沒能實現。
甚至周總理夫婦也沒有忘記這位老朋友,他們都表示此生未能再見到張學良,實在是巨大的遺憾。
可惜當時臺灣和大陸關係還沒有正常化,再加上張學良年紀太大,身體狀況不佳,他心心念唸的大陸之行始終沒能實現。
眼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張學良決定將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兒子身上……
到了1993年底,國民黨當局同意張學良夫婦移民。
這終於解除了張閭琳的後顧之憂。
得知張閭琳那邊已經準妥當以後,1994年初,那位中國專家寫信邀請張閭琳在五月份來北京參加一次關於航天技術方面的學術交流會議。
張閭琳得到這個訊息後,興高采烈地給父母打電話通知這一喜訊。
張學良這個九十多歲的老人聽說後老淚縱橫,囑託張閭琳在參加完會議後,一定要代替自己回一趟東北老家。
張閭琳終於踏上了期盼已久的返鄉之旅。
其實在飛機上的時候,張閭琳的心中還是忐忑不安的。
畢竟自己離開家太多年,而且離開的時候還是個年幼的孩子。
這麼多年祖國變成了什麼樣子,他一點也不知道。
再加上自己也不怎麼會說漢語,他擔心難以完成父親的囑託。
不過。他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中國政府為了迎接張閭琳歸國,早就做了一系列準備。
張閭琳剛一下飛機,就有外專局司長親自迎接,並給他安排好了專車和酒店。
在溝通後,按照張閭琳的意願,本次來訪低調進行,並沒有過多的媒體採訪。
在會議上,張閭琳看到了我國最新的衛星和火箭的資料,大為驚歎。
他徹底改變了原先的認識,原來這幾十年裡中國的航天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這讓張閭琳讚歎不已,為祖國的強大感到由衷的喜悅。
會議結束後,我國政府又安排了愛國將領後代之間的會面。
張閭琳在這裡見到了見到了楊拯民和萬國權。
其中拯民是楊虎城的兒子,萬國權則是張學良的老部下萬福麟之子。
回想起當年父輩們並肩作戰的場景,幾個人都是感慨萬分。
離開北京後,終於到了張閭琳此行最主要的環節,也就是東北之行了。
在綿密的細雨中,火車在1994年5月9日終於駛入了瀋陽南站。
當年張閭琳離開瀋陽時,只有三歲。
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他再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心情激動萬分。
等火車停靠完畢,張閭琳緩步下車。
他望著車站內的樓房,很多都是偽滿時期修建的老式風格的建築。
這給張閭琳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不禁老淚縱橫,哽咽道:
“瀋陽,我終於回來了。”
雖然他的漢語不甚熟練,但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卻讓人深受感動。
到達瀋陽後,張閭琳首先要去的就是當年他生長的地方“大帥府”。
如今這裡依然儲存完好,但已經被改造為“張學良將軍紀念館”了。
甚至當年于鳳至為他們母子修建的那棟別墅,完好留存了下來。
張閭琳當初在美國看過紀錄片,裡面有這棟小樓的影像,現在親身來到這兒時的故居,激動不已。
隨後,張閭琳又參觀了“九·一八事變”紀念館、張學良出資修建的東北大學。
看著家鄉蒸蒸日上,張閭琳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遵照父母的囑託,張閭琳最後前往祖父張作霖的陵前掃墓,完成父親的心願。
為了招待客人,瀋陽市副市長親自出席,在著名的少帥府酒家舉辦了接風晚宴。
宴席上滿是東北特色菜餚,都是當年張學良最喜愛的。
酒樓方面將這些家鄉菜一一介紹給張閭琳,更加深了他對家鄉的熱愛。
此行讓張閭琳深深感受到家鄉朋友的熱情,非常感動。
語言不通暢,還得靠翻譯協助,但也不影響交流的熱情。
他表達了對大家的感謝,表示回到美國後一定會將故鄉朋友們的祝福帶給父親。
三天後,張閭琳結束了東北之行返回北京。
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萬紹芬,專門舉辦了招待晚宴。
席間,他表示了希望張學良可以親自回國的心願,中國政府會全力配合,按照他的意願進行安排,
張閭琳表示,一定會將這一意見告訴父親。
這次十幾天的中國之旅雖然短暫,但張閭琳感到非常輕鬆愉快。
之後他回到夏威夷,將其中細節一一告知父親張學良。
張學良聽後,心情非常激動。
他有感而發,提筆寫下“鶴有歸巢夢,雲無出岫心”的詩句,特意寄給身在國內的當年東北軍的老部下。
不過唯一遺憾的是,張學良已經年過九旬,身體狀況實在無法支撐長途跋涉,因此他親自回國訪問一事是難以實現了。
1995年6月15日是著名情報專家閻寶航先生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日,瀋陽市政府為此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
閻寶航先生是張學良的摯友。
當年張學良被軟禁後,閻寶航積極奔走營救,雖然未能奏效,但張學良始終記得他的情義。
雖然他本人無法參加,但在美國專門為《閻寶航照片集》和《閻寶航紀念文集》題詞、寫序,也算是盡了一份心意。
除此之外。還特意讓張閭琳回國出席活動。
時隔一年後,張閭琳再次回到了家鄉。
這一次。張閭琳回鄉見到了閻寶航的後人閻明光。
而一個月後,是張學良九十五歲生日。
閻明光投桃報李,親自到夏威夷去給張學良祝壽。
期間,閻明光表達了瀋陽人民期盼張學良回家鄉訪問的心願。
張學良笑著說:“一定會有機會的。”
不過他心裡卻明白,此生很難再有機會了。
張學良九十大壽
在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張閭琳再次受邀,回國出席紀念活動。
這一次他的目的地不是北京和瀋陽,而是西安,這個讓張學良名垂千古的地方。
當年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不顧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始終不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愛國將軍張學良多次勸說無果,只好憤而發起兵諫,將蔣介石軟禁起來。
蔣介石被逼無奈,只好答應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請求。
抗日戰爭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張學良將軍功不可沒。
這次,張閭琳特意下榻在當年張學良在西安的官邸中。
這裡並不奢華,反而非常簡樸。
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這並不大的故居中,感受到了父親當年深深的愛國熱情。
如今張學良將軍已經逝世幾年了,但他那種為國家奮不顧身的愛國情懷依然讓張閭琳激動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張閭琳清楚自己肩負的使命:
他要將父親沒有做完的事繼續做下去,這不僅是張學良的心願,還是他一生的訴求。
如今自己已經老了,張閭琳將這一使命傳給了兒子張居信。
張學良和張閭琳雖然身在美國,但仍然心繫祖國。
在他們的建議下,張居信於1996年前往北京大學留學,如今已經成為東北大學客座教授。
這是他的祖父主持創辦的學校,意義非常重大。
而且這樣一來,張居信成為了張家和祖國之間新的聯絡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