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經常會說,地球上的生物不可能是進化來的,達爾文的《演化論》是錯誤的,人類更不可能是猴子變的。
這些人都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論據就是,假如生物在進化,為什麼我看不到呢?今天剛好就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對生活在亞馬遜雨林的鳥類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跟蹤研究,並對比了過去40年的資料,發現這些鳥類在雨林中不管是高層住戶、還是中層住戶,它們的身體普遍都出現了變化。
科學家研究的物種多達77種,它們相較於上世紀的80年代來說,幾乎所有鳥類的身體質量都有所下降,身體變得比以前更加的小巧了,不過它們的翅膀卻比以前變得更大更長了。
其中有36個物種,每十年它們的體重在以2%的速度下降,有61個物種,它們的翅長變化最為明顯。
由於他們選取研究樣本的地點是隨機的,所有研究人員相信這種變化,在整個亞馬遜雨林中是普遍的,並不是區域性地點的特殊情況。
出現這麼大範圍的變化,絕不是一個小小的因素能夠決定的,所以研究人員猜測是因為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變暖所帶來的升溫、以及亞馬遜雨林的乾旱造成的。
因為鳥類身體變小有利於飛行,翅膀變長可以讓他們在飛行的時候更加節省能量,產生更小的熱量,有利於降溫,提高飛行過程中的能量效率。
研究人員還發現,住在高層的鳥類,他們面對的高溫、和乾旱更為嚴重,再加上他們非常的時間更長,所以這些鳥類的身體變化幅度最大。
這是一隻雜色蟻鶇,科學家正在量它的嘴的長度,並且在數萬只樣本的腿上綁了腿帶,以後會持續的跟蹤這些鳥類的身體變化。
這是一隻金冠雀,它的體重和翅長相較於它的上幾代也發生了變化。下圖是一隻棕頂蟻鶇。
鏟嘴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鳥類正在適應由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而且根據猜測, 這種變化肯定不會侷限於亞馬遜雨林,而是會在全球範圍內發生,當然也不會侷限於鳥類。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氣候變化對亞馬遜雨林常住鳥類的形態影響》
另外還有一篇相關的論文發表在了《生態學趨勢與進化》上,論文的題目是《動物形態的改變是對氣候變暖的一種反應》。
文中就說了,確實不是侷限於鳥類的,而是恆溫動物,他們為了應對氣候的變化,已經進化出了更大的喙,更長的腿,以及更大的耳朵。
這些動物身體上的附件對於動物們來說,是非常好的散熱途徑,它不跟我們人類一樣,我們有非常強度的散熱系統,但是動物們沒有。
從這種紅外照片就可以看出鳥類的主要散熱途徑就是喙和腿,為了應對氣溫的增加,他們已經做出了適應性的形態改變。
這些改變相對於1871年來說,最大能夠達到10%,比如研究人員發現澳大利亞鸚鵡的喙相較於1871年以來平均增大了6%。一些恆溫動物的耳朵同樣也出現了這種變化,如果照此發展下去的話,未來還真有可能出現一個現實版的“小飛象”。
以上的研究除了說明了,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僅是影響到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已經影響到了生物的身體形態和生活習性。
這種變化,說明了生物適應自然的速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但是這樣的變化,不知道是好是壞,未來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是不是所有的物種都可以這樣安然無恙。
另外這個研究也說明了,生物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出現的形態變化,甚至從微小的形態變化累積到進化成一種新的物種,這個過程也是真實的,而且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要明顯。
這才幾十年的時間,生物的身體為了適應高溫和乾旱,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如果持續萬年,再加上地域隔離,這種效果肯定會累積出一個新的物種。
10.1126/SciAdvanc.abk 1743
doi.org/10.1016/j.tree.2021.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