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需有能力與整個人類的生活以及社會的進步實現價值共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BiMBA商學院院長 陳春花(資料圖)
在數字化時代的價值共生中,企業要重新思考價值定位與價值創造戰略。只要我們願意和組織、他人、社會及環境協同共生,就能創造出新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價值。
數字化促進價值共生
數字化使得現代社會呈現與工業時代不同的三大特徵:連線(連線大於擁有)、共生(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相互融合共生)以及當下(注重事物對當下的意義)。
數字化讓企業必須重新思考生存模式和進化路徑。企業數字化生存意味著價值重構,意味著企業、顧客、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等共生出新的價值。
亞馬遜基於“飛輪效應”理論探尋實現價值共生的組織管理答案,透過數字技術能力持續為顧客和供應商提供增長價值。它將更多的顧客和合作夥伴吸引到平臺上,讓顧客獲得可持續價值,一起共生創造美好生活並獲得面向未來的能力。
“共生”一詞來自生物學領域,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於1879年提出共生概念,現一般指“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與其他生物走向聯合,共同適應複雜多變環境的一種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認為,達爾文關於進化由“競爭驅動(優勝劣汰)”的想法是不完善的,共生才是漫長進化時代的“閃光點”。
1981年馬古利斯從生態學的角度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種類成員在不同生命週期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聯合”。
馬古利斯認為,共生是一種保持生物多樣性,透過多樣性的個體之間的多維複雜的互動作用創生新物種,並且實現不斷髮展的自然進化機理。它是進化創新的源泉,也是產生生物新穎性的動力所在。
事實上,共生理念很早就被學者應用於組織管理中。
在管理學中,較早出現的概念是“產業共生”,它描述了產業之間的合作關係,認為不同的傳統產業(如工業、水、能源等行業)需要“交叉嵌入”、通力合作才能獲得優勢,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的核心是“雙贏”及“共存”。
如今,管理者逐漸認識到,企業的本質不應僅為獲取自身利益,更應透過協同創造共生價值與構建共生關係,實現更美好的社會價值。
數字技術讓企業在更廣範圍內實現共生成為可能。價值共生就是要探討數字化時代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個人、社會與環境之間如何實現共生。組織目標也要兼顧人的意義,並實現組織與組織,組織與個人、合作伙伴及社會、環境之間的協同共生。
價值共生的企業層面認知
企業層面對於價值的認識,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人們比較容易關注產品與業務產生的價值,這部分價值由企業內部創造,體現在業務層面。隨後延伸到客戶層面,就有了客戶帶來的價值。
發展到今天,價值活動在與客戶相關的整個價值網路展開,企業價值由整個價值網路共創。
企業的價值網路活動如何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價值共生?
蘋果公司的崛起過程就是用無限連結來實現價值共生的過程。從2001年開始,蘋果公司就在年報裡陳述了“數字中樞”的商業戰略,它認為基於個人數碼裝置的發展將會迎來新紀元。
蘋果公司當時判斷個人電腦會成為中樞裝置,因為個人電腦滿足數字中樞裝置的特點,如在複雜程式執行基礎上保障友好的使用者介面。更重要的是,它的儲存成本較低,而且能保持與外部裝置及網際網路的連線性,為接入裝置提供高附加值應用。
2007年,蘋果公司預判手機將成為“數字中樞”,人們會因此進入“數字生活”。蘋果推出的第一款手機iPhone成為行動式明星級產品,經過多次軟硬體升級,iPhone成為數字生活的核心產品。
App Store應用服務不設定任何接入限制,任何個人或是軟體開發商都可以在App Store上銷售軟體。同時,蘋果公司保留了App Store上銷售軟體的唯一質量裁定權。
蘋果打造出無限連結的生態圈方式,縱向連結供應商、產品使用者,橫向連結附件生產商和內容供應商。
附件生產商和內容提供商可以分享盈利,而在整個共生空間中處於最核心地位的則是iPhone顧客的使用者體驗。
蘋果公司的實踐表明,每一次連線的突破,都伴隨著人們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的改變,都是開發者、供應者與顧客之間的價值共生。
透過突破物理世界的連線、突破裝置的連線、突破系統的連線,一次次實現一體化的消費體驗模式,蘋果公司實現了以顧客為中心的“數字中樞”戰略,並獲得了成功。
價值共生的社會與環境層面認知
在價值共生理解中,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企業治理(Governance)是基於價值因素評估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系和方法論。企業要真正實現長期主義與可持續發展,就要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價值共生。
ESG透過獲取企業非財務類資訊衡量企業社會責任與行動、其對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進而評估企業可持續性。
在企業發展初期,大多數公司僅關注商業價值曲線,這其中主要是生產和服務。
社會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角色,企業也做出社會響應並進行公益捐贈,但這仍屬於基於傳統社會責任模式的商業價值範疇。
隨著企業發展,價值曲線發生了改變。
價值共生要求企業有能力推動行業的進步,實現“行業共生”。更重要的要求是,企業要有能力推動社會進步或環境改善,實現“社會共生”。
這樣,企業總的價值曲線由基於傳統社會責任模式的“商業價值(產品或服務)+社會價值(公益捐贈)”轉向基於新型社會責任模式的“商業價值(產品或服務+行業共生)”與“社會價值(社會共生)”。
價值共生帶來的效果不僅大大增加了原來的商業價值,還因為實現社會共生帶來了社會價值非線性增加,這都影響了企業的總價值曲線。
我們今天看到的那些有著巨量空間和無限可能的公司,其實就是不斷在擴充與社會共生的價值空間。
例如,騰訊提出“科技向善”,華為提出“共同價值守護與共同平臺支撐的經營模式”,亞馬遜新增管理原則“成為最好僱主/承諾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等等。
這些公司一直在完善社會和環境層面的價值共生以推動行業、社會及環境進步,同時企業自身也獲取更大價值空間。
不少研究表明,企業ESG能提升企業價值,不但能幫助企業獲得合法性地位、利益相關者支援與關鍵外部性資源,還能促使企業完善治理機制、降低代理成本並推動高層基於長期共生的眼光思考戰略。
因而,企業需要將社會、環境因素納入企業“價值共生”戰略,讓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促進社會和環境健康發展。
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只有協同創造和價值共生,才有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讓社會變得更美好,並獲得更高的企業總價值曲線。
只有透過開放邊界、構建共生態、做好當下並堅持長期主義價值觀和致力於不可替代性,企業才能創造出整合客戶、企業及共生夥伴的價值,才能面向未來健康發展。
作者:陳春花
本文來源:企業管理雜誌
微信編輯:張德仁
上海證券報,新華社主辦,中國證監會法定披露證券市場資訊媒體,創立於1991年,是新中國第一份提供權威金融證券專業資訊的全國性財經日報,現已形成涵蓋報紙、網站、客戶端、影片、微信、微博等平臺的全媒體財經傳媒矩陣。
追求政治品德、新聞品格、專業品位、服務品質、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體財經資訊服務商,做您的決策參謀、投資顧問、理財助手。
因為敬業,所以專業;因為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