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齒(お歯黒)是古代日本的一個奇葩習俗,顧名思義,就是放著好好的一口牙不要,非要染成滿口黑。
黑齒習俗幾乎伴隨了日本整個封建時期,直到近代明治維新時期才被廢止。當歪果仁用堅船利炮叩開封閉200多年的日本國門時,不少人被日本女性的一口黑牙嚇得夠嗆,還給這種現象取了個外號,叫「開口的墓穴」。
把白牙生生染成黑的,用腳後跟想也知道並不容易——那麼問題來了,一件事,它做起來並不簡單,又很挑戰人類的審美底線,為什麼日本人一干就是幾千年?
傳統起源
首先,黑齒習俗其實並非日本特有。
近代歷史中,除了日本,越南、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傣族、布朗族、基諾族、佤族、德昂族等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帛琉、馬爾紹等太平洋島國,都有染黑齒的傳統。
有意思的是,經過基因分析,這些民族在早期形成的時候都融入了“矮黑人”的染色體,而矮黑人恰好有著染黑齒的習俗!
有文獻表明,染黑齒可能是古老的矮黑人防治齲齒的手段。也就是說,人家不是為了美,而是為了健康。
習俗演變
染黑齒習俗一開始只在少數日本女性貴族中間流行,恰好與平安時代流行的大白臉妝容完美契合。
怎麼個契合法呢?您想啊,臉塗得那麼白,是不是會顯得牙齒很黃?那個年代並無有效地美白牙齒手段,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咱把牙都塗成黑的,遠看肯定毫無破綻!
日本的《枕草子》、《紫式部日記》、《榮華物語》中都提到:“著裝(女子成人式)、慶祝日眾婦人皆染黑齒、紅赤化妝……。”大年三十皆染黑齒……“。
再後來,染齒成了貴族女性標配,而且大部分都會在成人式上操作(或婚前),逐漸成了女性是否已婚的標誌。
本來呢,日本男性貴族對染黑齒並不感興趣,但時代在發展,男性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鎌倉時代,一部分武士從家僕成為貴族,身份階層發生轉變,也想擁有“貴族的美麗”,於是加入了染齒大軍。
咋說呢,這就相當於暴發戶給自己鑲金牙,好不好看另說,關鍵是得讓人看出來,勞資抖起來了~
貴族專屬
為什麼染黑齒=貴族?
原因很簡單,因為染黑齒的藥汁工藝複雜,製作起來費錢費時費力,而且還不是永久的,老百姓不是不想跟風,而是根本負擔不起。
藥汁的原材料有鐵屑、酒、茶、醋、淘米水,還有一味重要的中藥,五倍子。
鐵屑主要用來著色,五倍子可以讓染色效果更持久。(插播一句,五倍子不是植物,而是一種蟲癭,獵奇的朋友可以去找找,溫馨提示,別飯後看,小心吐了。)
這些玩意兒做成的迷之液體,還要放置一段時間發酵以後才能用,得噁心成什麼樣,想必大家都能想象出那味兒了……
貴族們怎麼遭得住這樣的罪?所以還要搭配糖粥一起,反反覆覆很多次。由於當時日本生產力水平不高,這麼多糧食用下來,染齒開銷巨大。
明代學者李言恭在其《日本考》中關於當時貴族間的染牙風尚做出瞭如下描述:“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並領袖頭目,皆以鏽鐵水浸五倍子末,悉染黑牙。”
直到江戶時期,日本民間經濟相對平穩發展之後,平民出身的女性也有了染黑齒的條件,這一習俗迅速擴充套件到日本全境,成了民族的特殊“標誌”。
綜上所述,染黑齒習俗在日本流行其實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最開始,染黑齒可以追溯到「巫術」角度,原始部落染黑牙,很可能就是樸素地認為可以辟邪,還順便預防了齲齒。
傳到日本之後,染黑齒在陰差陽錯之間,成了貴族引領的「流行風尚」。某一個貴族小姐覺得染黑齒好看,一傳十,十傳百,形成審美潮流不是難事。影響力更大一些,從女性群體傳到男性群體也很正常。
在貴族圈風靡之後,染黑齒則成為了「習俗」。黑齒可以顯示女性是否已婚、可以作為貴族標誌、還可以作為成年的儀式——當黑齒成為了功能性的符號,受到追捧流傳千年也就不是什麼怪事了。
其實啊,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那麼幾種堪比驚悚片的審美取向,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根本講不清楚。日本女性塗了幾千年的黑牙,很可能就是因為千年前有個愛吃糖的貴族小姐,不小心翻到了老祖宗的“染牙配方”,心血來潮試了試,只為讓自己的大黃牙顯得不那麼黃……
【免責宣告】文字、圖片等素材來源網路,如侵立刪
作者簡介:龍飛飛(俗稱龍大姐),歷史類脫口秀節目《洩密食堂》主持人,影片已在今日頭條、西瓜影片等平臺投放。百萬粉絲公眾號,每日更新原創文章,可以來goyechina找我。